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飞的隆达     
离开草原,离开家乡几年了。虽深居现代化的都市。但总忆起很多很多刻骨铭心的事,特别是二月的春风吹起时。我仿佛又骑着马儿放飞那腾起的隆达。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得愈加深厚和亲切。她背着我儿时的心愿和向往飞跨了几十个春夏秋冬,冲出了雪山,草原,蓝天,飘落在异地他乡。也许真是这种同舟共济的情谊,我们便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相似文献   

2.
<正>郁黎民曾反复问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不幸?"我的那篇文章,可能父亲都没有见过"在郁黎民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  相似文献   

3.
1999年冰心老人以99岁高龄去世时 ,我曾感伤地哭叹 ,又一位如灿烂繁星照耀过文坛的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天意何酷?她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 ,这80多年 ,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 ,哪个没有受到她那感情真挚美而朴实的文学哺育?60多年前 ,我第一次读到《寄小读者》 ,背诵那如诗如画如母亲如长姐在殷切叮嘱我们的美文的感奋之情 ,依然记忆犹新 ;遗憾的是我读冰心老人的书虽然很早 ,和她来往却很晚 ,这是我曾经在1957年至1979年之间离开文坛22年 ,长久无缘接近这位文学巨匠。1985年由于她…  相似文献   

4.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5.
熊蕴竹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1968年6月熊蕴竹同志被迫害致死,虽已过去20年,但回忆40前我与她在一起相处的日子以及解放后多次在北京相见,她那热情和亲切待人的形象,使我深深地怀念着她。1939年,我在贵阳参加读新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营的书店)工作,熊蕴竹同志在贵阳  相似文献   

6.
我是荆州人,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桐庐考察,有幸品尝了这个深藏在乡村里透着文艺范的牛栏咖啡.那间特别的牛栏、那杯文艺的咖啡、那片熟悉的古树、小屋,承载了我对家乡的所有记忆,也寄托了我的乡愁.我来自三国古城,对于古建筑早已司空见惯,这座美丽、静谧在闺中的江南古村落群,这片浓缩了几个朝代的地方,穿越历史的人潮走到我的面前,用她特有的味道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直至留下再也不离开.  相似文献   

7.
整整30年了,那是当时每一个唐山人的恶梦,是时刻都想抹去的记忆。时隔30年,那一切都历历在目。讲几个故事吧,献给我当年的苦难乡亲和永远离开我的259位族人——  相似文献   

8.
整整30年了,那是当时每一个唐山人的恶梦,是时刻都想抹去的记忆。时隔30年,那一切都历历在目。讲几个故事吧,献给我当年的苦难乡亲和永远离开我的239位族人——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在阅读中流泪,是看连环画《在人间》,小高尔基长大了,告别家人外出做工。连环画上画着他与外婆拥抱道别,下面的文字是:那是高尔基与他亲爱的外祖母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他再也不曾见过自己的外祖母。小小的我因此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同外婆也会有那样的一天。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在念高一,之前外婆已经病了大半年,但直到去世那一天,外婆仍然坚持自己起来上厕所,然后在沉睡中带着安详的神色告别我们。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是一位有着十三四岁女儿的母亲,我想你一定会关心怎样使女儿健康地过好青春第一关。我是一个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年知识分子,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三年前,也就是大女儿十四岁时,家里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我的大女儿断奶后就一直由外婆带养,当她重新和我们夫妇生活在一起时,已经七岁了。她在家总不像小女儿那么活泼,跟我们那么亲热。但因成绩尚可,平时也很听话,所以,她那内向的性格并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注  相似文献   

11.
外公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1961年、1970年),外婆贺子珍四上庐山(1959年、1960年、1962年、1966年),庐山与两位老人家有着不解之缘. 在庐山我见到了曾接待过我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老同志,和他们连谈了两个晚上. 庐山的老同志彭毓炎处长是当年的招待所所长,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外婆贺子珍在庐山看望林彪的情况:“你外婆后三次来,都是我负责接待.每天我都要去问候她,安排一些相关事情.她从我这里知道林彪上山来了,便要求前去看望.”  相似文献   

12.
沈虎根 《古今谈》2004,(3):59-60,64
说来,她已经离开我们近六年了,但只要我们一些相熟、相知的人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提到她、怀念她。感念她政治上坚强,事业上执著,对待善恶爱憎分明,帮助同志义胆侠肠——她那短暂而美丽的人生。她就是广电系统的女记者、编辑兼编剧——宣传文化战线的女战士朱梅芳同志。她的为人性格给我  相似文献   

13.
郁郁 《风景名胜》2008,(3):94-95
游历全国的父亲曾对我说过桂林的奇幻山水,但也说过桂林的贫穷落后——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的桂林米粉已经闻名全国,只可惜父亲在漓江的船上没有留下倚立船头的潇洒照片。而我关于桂林的记忆开始于2002年,当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桂林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城市和我离开的那个城市似乎相同。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女儿是在她外婆家长大的,她的外婆家里平日很清静,只有老两口。女儿去了后,给他们平添了许多的乐趣,因此她的外公外婆特别的疼爱她。不是这个抱着就是那个背着,整天粘在一块。她外婆怕小朋友欺负她,几乎不带她去和小朋友玩,因此女儿的世界里只有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15.
外婆瘦瘦小小,在肝癌晚期只剩一把骨头,他们说她站起来的时候像一片叶子。“病成这样怎么还让她站起来?”哥哥问。“你不了解她,病成这样,她还是要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澡。”舅舅说。“那护工呢?”我问妈妈。“叫她在外面等着,外婆总是要关上门。”  相似文献   

16.
回首杂忆     
这是我对今生研究工作的忏悔。我在职的一生曾无一日离开过研究单位。然而时至今日,60余年逝去,挫折教训不少,成功经验渺然。岁月不居,回首无那。忏悔之心,将长此以往。以下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分“启蒙岁月”、“学术生涯”两段,拉杂写上一点个人回忆,作为这一忏悔之心的自我剖析。读者进而教之,不胜感幸。一、启蒙岁月钩沉(一)我们的“家”我的研究历程中的启蒙阶段,是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度过的。1 943年,我毕业离开武汉大学,经我的老师杨端六先生介绍,进入社会所。当时社会所所址,名义上设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实际上到了李庄镇,…  相似文献   

17.
“不,这不是真的!”妈妈听完电话后,只吐出这几个字,便僵在了电话边,目光发直,嘴唇微微打颤,任凭话筒从她手里轻轻地滑落下来,直到发出“砰”的一声,才使她惊醒。她欲哭无泪,手足无措,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丽丽,晚了,外婆她……她已经走了!”顿时,我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头脑发胀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妈妈。家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随后便由起伏不断的哭声和抽泣声取而代之。外婆这些年的生活十分坎坷,十年前她患白内障因无钱医治而双目失明,三年前她惟一的生活上的寄托——外公又因病去世了。就这样,外婆在黑暗、无助、痛苦中熬过了三年。谁料到,一个星期前外婆又被确诊为患了“白血病”,被病魔摧残了一个星期的外婆终于永远地离我而去了。舅舅们因无力支付住院疗养费而决定让外婆回家“养病”,脱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外婆速写     
上学时写过关于外婆的作文,老父看过后曾酸酸地说,干吗不写写你奶奶,年轻守寡,一生坎坷要强,又勤劳又爱干净。我也说不清,跟外婆相处总共不过半年,但还是常想起她,尽管她一生顺风顺水,多嘴又好吃,非常不勤劳……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是外婆生了我妈,我妈生了我,我也做了妈,从母体里一代代传递的感情份量,终于重过了那粒投怀的精子。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冰心老人以99岁高龄去世时,我曾感伤地哭叹,又一位如灿烂繁星照耀过文坛的文学大师离开我们了!天意何酷?她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这80多年,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哪个没有受到她那感情真挚美而朴实的文学哺育?  相似文献   

20.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