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洁 《神州》2012,(35):37
在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以"理"入诗的诗歌样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模式。古代人对"诗"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诗言志"这种影响较为深远和广泛之外,还认为诗歌有文化功用、政教功用、"兴观群怨"、礼乐文化的工具等作用。作为一个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流派,它应该在文学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后人要明确和重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改诗     
袁鹰 《百年潮》2006,(11):74-75
我这个普通党员,由于在党报当编辑的机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有机会拜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叶剑英、陈毅、谢觉哉等革命前辈的手稿,实在是一种特殊的幸运.  相似文献   

3.
漫话润格诗     
替人作文作诗、写字绘画,收取一定的酬金,旧时名为润笔,现代称作稿费。旧时的润笔价目是作者自定的,价目列表说明,称为润格。有的作者还在润格上题诗,有的感叹自己的困境,有的诉说个人的苦衷,有的暴露官场丑恶,有的嘲讽世态炎凉,看似游戏笔墨,实则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4.
春之诗     
正"春暖花开……",伴随着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春暖花开》的歌声响起,全中国迎来了新一年的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光明媚,雨花台的花应该又开了吧?春色满园,中山陵的草应该又绿了吧?春深似海,玄武湖的柳应该也在  相似文献   

5.
谷丽伟 《沧桑》2012,(2):82-84
"断章取义"是春秋时期引诗、赋诗的社会风气,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孟子并不反对"断章取义",他对诗义的理解也符合"以意逆志"之旨。"断章取义"是用诗的方法",以意逆志"是解诗的方法,两者在孟子的诗学修养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诗城绝唱     
唐朝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暮春,诗人杜甫从四川云安(今云阳)沿江东下,抵达三峡夔门之畔的古城夔州。其时,杜甫已经55岁了,穷困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寂寞而抑郁。那时的夔州,尚与白帝城连接在一起,远没有后来的奉节县城那么的繁盛。最初的几个月,杜甫居住在城西山腰的一处客堂里。也许是为了生计,或是想用乌鸡治疗风湿病,杜甫在山腰养了近百只鸡。  相似文献   

7.
张恺帆的诗     
不少哲人都说:“诗言志”,对此我坚信不移。近读原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的《张恺帆诗选》一书,使我深感,他无论是在战火中、敌人的监狱中,还是在长期担任省级党政领导、身居要位期间,总是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不怕丢官坐牢,讲真话传真情,勇为人民鼓与呼。30年代初,诗人从事革命活动在上海被捕,关在龙华监狱。当他闻知被关在同一监狱的著名左翼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等被秘密枪杀于龙华监狱后,心中万分悲愤。烈士们的浩然正气使张恺帆诗情逐浪高,于是写下《龙华悼念死难烈士》:“龙  相似文献   

8.
诗山的寂寞     
赵焰 《江淮文史》2011,(1):137-147
一对于我来说,人生注定有这一段因缘的,在宣城这个皖东南小城,竟然一呆就是八整年。在这八年中,我读书、写作、悟道、烧菜、聚会、喝酒,不急不躁,不紧不慢,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  相似文献   

9.
闲话诗谶     
我国古代的文士诗人在自己所赋的诗词中,有时无意中会寓藏着自己日后之事的朕兆,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诗谶”。所谓“谶”,《说文&;#183;言部》云:“谶,验也。”又《说文&;#183;竹部》签字,亦训“验也”。音虽异而意义相同。今天在寺庙中还广为流传有求签问休咎的形式。求签,实则就是求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遗言,后世却没有人知道签与谶同出一源,求签和谶,就是因为它所说的内容往往得到应验,等于今天所说的预言。在我国古代,早就存在谶之类的预言了,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的谶语,因此大筑长城以御胡,不料最后却亡于秦二世胡亥,而此胡却非那胡,事先就令人揣测无准。  相似文献   

10.
诗识袁晓园     
百岁爱国老人袁晓园先生,早年以我国首位女外交官活跃在国民政府时期,中年以美籍华人学者(语言文字学家)驰名于学界,晚年又以书画家享誉海内外。其实,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袁老还是一位才思敏捷,善于以诗抒怀明志的女诗人。袁晓园老人一生诗作多多,本文仅引她晚年部分作品。其中她视为最得意之作的一首是: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这首诗作于1985年,晓园老人刚刚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定居后袁晓园不久。她这次回归祖国的行动,在海内外华人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她加入美国籍已有30多年,在美国立足生根…  相似文献   

11.
闲话诗■     
我国古代的文士诗人在自己所赋的诗词中 ,有时无意中会寓藏着自己日后之事的朕兆 ,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诗谶”。所谓“谶” ,《说文·言部》云 :“谶 ,验也。”又《说文·竹部》签字 ,亦训“验也”。音虽异而意义相同。今天在寺庙中还广为流传有求签问休咎的形式。求签 ,实则就是求谶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遗言 ,后世却没有人知道签与谶同出一源 ,求签和谶 ,就是因为它所说的内容往往得到应验 ,等于今天所说的预言。在我国古代 ,早就存在谶之类的预言了 ,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的谶语 ,因此大筑长城以御胡 ,不料最后却亡于秦二世胡亥 ,而…  相似文献   

12.
    
《广西地方志》2001,(1):47-47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2012,(4):18-19
森林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而在普洱的古茶树物种不仅是具有生态多样化,而且在与人类互动过程中,演化出与其他相邻物种共同构建成共生共进,相互依存和相生相制的次生系统,对木系统具有积极作用。大叶种茶在次生系统的优质环境中诞生,通过茶马古道传播,以其对人类的功能作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相似文献   

14.
善心如诗     
在西藏生活了近十年,却于偶然之间,第一次从头到尾地亲眼观看了一回“放生”的善举。 那是一个双休日,大清早我和朋友便来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东则的“宗角禄康”农贸市场,想买几条鱼犒劳一下长期遭受食堂“大锅饭”虐待  相似文献   

15.
娜馥 《神州》2008,(4):76-77
漫漫岁月洗尽人生沧桑,浓浓笔墨写出傲然风骨。将军书法家魏传统也有着一颗澎湃的诗心,而且他与刘超结为伉俪更是"诗为媒"。出身于四川达县一个农家的魏传统,1933年加入红军,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茫茫草地,在集镇山村,他四处奔走,积极开展宣传鼓动活动,到处书写张贴革命标语。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诗碑亭王国梁,胡汉林南京栖霞区东南部,在麒麟门至沧波门公路中段,临近蛇盘村北山坡上,有一座全部为赭石色花岗岩,富有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文天祥诗碑亭》。它是由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筹资10万元,于1991年,为对这位民族英雄和杰出诗人,表示怀念和...  相似文献   

17.
当代满旗诗人白金以写工业诗见长.先后发表了《血铸的诗文》、《铁工厂的歌》、《五月原野》等十余部诗歌集。他的诗歌早年受时代局限.较为直白。中、后期深入生活.诗歌风格发生变化.具有“溶个性于社会性”的特点,同时明晓达意.诵读上口。白金的诗歌创作.为当代满族诗坛的繁荣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乞丐改诗     
陈兴中 《文史天地》2007,(10):51-51
清人徐时栋《烟屿楼笔记》载有这样一则趣事,一天,一个在学馆中授徒的教书先生,课余之时,萌生感慨,写了一首题为《咏薄粥》的诗,他写道:撮米烧成粥一瓯,北风吹去浪悠悠;手持好似菱花镜,照见楼台在上头。教书先生很是得意,摇头晃脑一吟三叹。此时,一个乞丐正巧路过,听了先生的吟诵,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中原大乱,无力西顾,青海地区处于互不统属的吐蕃地方割据势力和宗教首领的统治下。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吐蕃首领喃厮哕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建立政权,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第二次收复河湟,在这期间,青海处于吐蕃文化和本土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的咏青诗,多是中原地区的文人记述发生在这里的事件,对收复失地的向往,以及描写高原山川胜境等为内容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妙趣横生数字诗张席珍宋朝理学家邵康节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在二十字诗中,巧妙地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明代作家吴承恩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