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3~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石景山区老山地区的一座西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主人为一30岁左右的女性 ,其身份是西汉中期燕国的某一代王后(妃)。2002年10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课题组 ,对该墓出土的人骨进行修复和保护 ,并开展了人种学、分子生物学、颅像容貌复原等课题的研究。现将颅骨的修复及其生前容貌的复原工作介绍如下。该颅骨虽有残损 ,但总体较为完整 ,可分成颅顶部(图一∶1~4)、颅面部(图一∶6、7)和下颌部(图一∶8)三个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碎片(图一∶5)。颅顶部和左侧颞部基本没有破损 ,…  相似文献   

2.
安阳小屯殷墟妇好墓是难得未被盗掘破坏的殷王室墓葬。这座墓不仅保存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器物,为殷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保存有墓上建筑的遗迹,考古发掘报告中编为"一号房基"(F1),引人瞩目。为配合殷墟博物苑的建设,我们对妇好墓上的建筑作了复原。下面对这一建筑的性质、定名谈谈我们的看法,并对复原情况作一介绍。一、"一号房基"即卜辞所谓"母辛宗"的遗迹发掘报告记述:"在五号墓墓圹之上,压着一号房基(图一)。房基中部及五号墓  相似文献   

3.
《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发表了湖北省博物馆郭德维同志《关于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复原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复原》),这是对安徽省寿县楚王墓深入研究的一次新进展,值得欢迎.我们拜读了《复原》后,对于其中所说寿县楚王墓椁室中东西二个边箱位置复原问题,似感仍有可以商讨的余地.《复原》引据前中央研究院李景聃的《寿县楚墓调查报告》所记这座楚王墓椁室内部情况,结合已发掘的楚墓木椁资料,重新画出寿县楚王墓椁室复原平面图(图二).这里似乎可以指出,由这幅椁室平面图所示,对照《复原》中所引李景聃当年记述该墓坑内中间木堆的"东面箱子贰个非并  相似文献   

4.
本刊发表了《焦作金墓发掘简报》一文。文中对1973年王庄金代石刻墓中一幅线刻画“散乐图”(见第15页)作了较客观的介绍,我认为这是一幅研究中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该墓有石刻文字纪年,为金承安四年造(公元1199年),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同时。图中有两个演员作场,左一人头戴插花幞头,上身著贴体箭衣,两只长袖缠绕,两臂交叉背后,左足抬起,两颊飞鬓如翼,戴假面具,瘦弱高鼻。右一人头戴插花  相似文献   

5.
1986年3月,灌云县陡沟乡张薛村一村民平整田地时,于地表下50厘米处,发现一座墓葬。我们闻讯后即到现场作了清理。墓为砖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单室券顶。墓内未见随葬品。墓砖长32、宽15.5、厚4.5厘米。一种一端和一侧饰菱形纹;另一种一侧较薄,无菱形装饰,上有模印"义熙九年为卞府君作"纪年铭文(见图)。义熙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义熙  相似文献   

6.
河南唐河针织厂汉代画像石墓,在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中是有代表性的一座。此墓北主室顶部的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画像石,发掘简报(见《文物》1973年第6期)定为"象征四方神明,辟不祥"的四灵画像石,四灵的方位是苍龙居西,白虎居东,朱雀居南,玄武居北。1972年以后,河南省博物馆与南阳市博物馆、南阳汉画馆组织对此墓进行复原时,对这块画像石西苍  相似文献   

7.
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2年10月,徐州市石桥石灰厂开山采石时发现西汉墓一座(编为二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石桥石灰厂采石场位于徐州市东北杨庄乡石桥村南的洞山西北麓(图一)。墓是在山上凿石而成。因石灰厂采石爆破,墓室北壁部分遭到破坏,室内堆满大小石块,不少文物也随之受损。在我馆闻讯前,采石场附近群众先已入内,将随葬器物大部取出,为墓葬的清理和复原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排"复原之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古代科学发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及其复原"一文,是在"文物"1959年第5期上发表的,这里面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立轮式"水排"的复原;(二)卧轮式"水排"的复原;(三)王桢"农书"所载卧轮式"水排"图的复原.在本刊同年第7期上,看到了杨宽先生的"关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复原的讨论"一文.杨先生有关"水排"复原问题的一些意见,有的地方,直接有助于"水排"复原的研究;也有的地方,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这对复原"水排"的研究来说是有益的.在看了杨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愿就"水排"复原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作为前文的补充和修正.我在前文所提出的关于王桢"农书"所载"水排"图的复原设计,看来还是可以成为定论的.所绘制的立轮式"水排"示意图,其中的"偃木",我将它横立在"直木"的上边:杨先生认为"偃木"应竖装在  相似文献   

9.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中可见"马甲",很可能是应用于骑兵作战时卫护战马的装具。岳麓书院简《数》"马甲"简文可以看作最早的关于"马甲"、"马铠"的文字信息。"马甲"可能用于骑兵的乘马,也可能用于牵引战车的骖马。有迹象表明,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马甲"简文包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骑战马具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如此则中国甲骑装具的早期出现,在年代上可以大大提前。如果"马甲"作为战骑装具的推想成立,则有益于充实对于秦骑兵作战实力与装备水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昭陵发现陪葬宫人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年来,陕西昭陵博物馆在昭陵陵园附近东侧的山坡上先后发现陪葬宫人墓六座(图一)。这些墓葬没有封土的痕迹,墓室小而矮平,随葬品极少,墓志制作粗糙,志文也很简略。尽管如此,这些墓志文等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史料,对研究唐代葬制还是很有价值的。现将新发现的昭陵陪葬宫人墓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墓志中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昭容一品韦氏墓(韦尼子墓)  相似文献   

11.
论盘舞     
山东沂南县石室墓内石刻画像中有盘舞一种,王仲殊同志据之作"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一文,考证至为详确。一九五六年二月,四川彭县汉墓中发现画像砖一方,其上亦有槃舞(见图)。王  相似文献   

12.
<正>提及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银盒,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应该是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陪葬品(见图1)[1]。该器物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和特征,俯视观察其瓣纹片数为26(见图2),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来自波斯之物,原因在于此银盒与波斯生产的瓣纹银碗外形特征上十分相似(见图3)。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陆续在山东、安徽、云南、江苏等地的一些大墓中发现了具有这样类型特征的器物,不但有银质的,还有铜质  相似文献   

13.
《洋县志》(1996年版)所载位于今洋县戚氏镇太师坟村一带的王承宣使墓(又称太师坟)墓主为王师德(又称王德)。今据该村所出两方墓志推断,此墓墓主应为南宋初抗金名将吴玠部属、长期仕宦于汉中洋县一带、卒后获赠"镇西军承宣使"的王俊。太师坟村一带为王俊家族祖茔所在,因年代久远,该墓墓主身份渐湮没无闻,乡民惟见其高大,故而称作"大(太)坟",后讹作"太师坟",今村名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4.
山西长治安昌金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7月,我馆对长治市北郊安昌村砖窑场1座暴露在外的金明昌六年墓作了调查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概况安昌村位于长治市北郊,距市区25公里(图一)。此墓原是在取士时发现的,墓内已被扰动,墓东南角已被部分拆毁。此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墓室及耳室几部分组成(图二)。墓向205°。墓道呈长方形,长2.15、宽0.63米。墓道上部已毁,高度不明。墓室呈长方形,长2.25、宽2.1、高4米。  相似文献   

15.
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7年10月,在邗江县甘泉公社老山大队发现一座大型木椁墓(图一)。墓内出土"妾莫书"银印,因名"妾莫书"木椁墓。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这座土坑木椁墓的封土现存1米多高,墓向正南。墓道为斜坡土坑。靠近墓门处立一排木方,呈""形,可能作挡土用。椁室长7、宽4.5米(图二)。墓底有8米长的垫木两根,在垫木上横铺十二块30厘米厚的底板,再在底板的三边(东、西、北),每边立放三块楠木壁板(即外椁壁板),通高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1,(4)
1976年2月,山东省嘉祥县满硐公社杨楼大队社员于英山脚下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四年(584年)的壁画墓(图一)。据出土墓志推知,附近还有另一隋墓,故将此墓暂定名为"英山一号隋墓"。墓系圆形单室砖券,顶呈穹形,白灰抹面,墓壁及穹顶绘有彩画。因墓室破坏严重,除清理出石墓志及少量陶俑外,主要是临摹和揭取了部分残存壁画。  相似文献   

17.
1965年3月间,在江宁县秣陵公社金村大队元圹村,清理了一座西晋墓。根据现象复原,墓呈长方形,单室,东西长3.4、南北宽1.96、残高1.3米,方向180度。墓门在东。此墓早年经盗掘破坏,北壁保存较好,南壁已被破坏,西壁筑有一龛,龛高0.49、宽0.55、深0.84米。从残壁看,其墓顶呈拱形。西壁有一盗洞。两壁用砖按一竖两横砌法构成。砖长32、宽13、厚4.3厘米,其一侧印有"太康(?)(四)年柯君作壁"八个字(图一);另一侧饰米字纹,花纹之下有一"白"字。砖的正背两面,一面平,另一面印饰绳纹。随葬品原有虎子、碗、盏、猪、鐎斗以及铜镜、五铢钱等器物,均放置在壁龛和墓室后半边,其中有些陶器,如魂瓶、鸡笼等因质地松脆易碎,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现存器物有27件。青瓷虎子1件(图三),圆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4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两方刻有十字架和华盖的墓碑石,学者或认为其为泉州古摩尼教石刻,称之为"摩尼教墓碑石"。吴文良先生《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介绍了这两方墓碑石。第一方墓碑石(图一)见该书图109,其介绍文字如下: 碑高40,广30厘米,青石雕成。碑中央浮雕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交叉处有一朵五瓣的梅花。十字架上面刻有一个"华盖",在华盖的四角下垂着四条结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4年第6期发表了辽宁省朝阳县袁台子东晋壁画墓的发掘简报,其中报道了墓内出土的一套马具。在此之前,1973年至1974年,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中获得的马具资料也已发表(图一),考古工作者还对其中第154号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鎏金铜马具进行了复原(图二)。上述两组考古资料的发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马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特别是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洛阳金谷园车站11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2年,我们配合金谷园车站修建宿舍发掘清理了一批汉墓。这批汉墓形制较大,遗物较丰富,其中的11号墓尤为突出。现将此墓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 11号墓是用小砖和空心砖混合修建的多室墓,由墓道、主室、侧室和耳室四部分组成,墓向90°(图一)。墓道位于主室之东,为长方形竖井式。东西长2.7、南北宽1米。墓道与主室之间用小砖顺砌封门(图二)。主室平面呈梯形,西宽2.18、东宽2.28、室全长5.32米。主室与封门砖之间竖立两块几何形纹饰的空心砖作墓门(图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