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代春 《史学月刊》2006,(10):124-126
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段历史,自民国以降,占主导地位的有袁世凯“窃取”说(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孙中山“让位”说(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中华书局,第491页)及孙中山“还位”说(陈一容:《孙中山“还位”辩证》,《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我以为,单从某一方面某一立场来看,以上观点不无道理;但倘若把这一事件置之全局,则有说理不足之嫌。以下笔者试图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这一“过节”置于当时的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进入现场,从积极层面探寻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  相似文献   

2.
大同思想是我国文化最珍贵的遗产。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将它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内容非常丰富。一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前,就曾宣称,“余之主张为‘大同主义’”。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有一个很长的形成过程,到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终于“发现”和勾画出远古最美妙的理想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相似文献   

3.
从大亚洲主义走向世界大同主义——略论孙中山的国际主义思想吴剑杰孙中山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亚洲解放运动造就的一位东方巨人,他不仅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领袖,而且如列宁所说,也是“亚洲人民向着自由与光明奋斗的领导者”。孙中山深切同情和热情支持亚...  相似文献   

4.
朱春晖 《史学月刊》2006,(4):123-125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致力于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衔接,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传儒家文化中寻找土壤,使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为国所喜闻乐见。为此,他对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进行创性的转化,使儒家的民本思想外化为民主制度。他把“以民为本”为基础的大同理想作为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化的突破口,将三民主义与大同理想对接起来。辛亥革命时期儒家传统终极关怀的际遇儒家的大同理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礼记·礼运》之中。它是祖先曾经创造过的事实,但当时已经失落了。大同理想表现出儒家思想家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现实…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对孙中山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就搜集的篇目与范围而言,当以中华书局1981-1986年陆续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最为完善。它不仅远远超过了《总理遗教》、《孙中山全集》一类书,而且也大大地超过了六十年代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六卷本。但是,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孙中山全集》中所辑录的部分文稿仍有不断修订和增补的必要。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最近从前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范石生将军的后裔范伦先生处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其中有孙中山于1923-1924年间致范石生的信函5件、“大元帅令”2件、电报2件。将这批资料与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加以对照,可知2件“大元帅令”和1件电报在《孙中山全集》中是有辑录的。但是,《孙中山全集》中的录文与新发现的原件资料又确实存在有某些文字上的差异。本文拟对此加以介绍和辨析。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的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临终前半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召集国民会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他毕生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之际,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仍是十分有益的。一孙中山为召集国民会议的斗争是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倡议而提出来的。1923年初,中国共产党在《向导》杂志中开始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的口号。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对于召集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  相似文献   

8.
乔蕊 《文史天地》2002,(9):63-63
孙中山旅日期间,日本右翼浪人头目头山满邀请他和陈少白到东京的一位朋友家聚会,并找了些艺妓作陪。孙中山既不喝酒,也不谈笑,总是埋头看书。“您觉得在座的女人哪一个最漂亮?”头山满问他。“都很漂亮。”孙中山漫不经心地答道。“其中谁最漂亮?”头山满再问。“都一样漂亮。”孙中山又答道。这时头山满指着坐在孙中山旁边的女人说:“是不是这个最漂亮?”孙中山再三端祥后说:“我想,10年前她一定比现在更漂亮。”终于,孙中山巧妙地摆脱了“美人计”。(摘自《思维与智慧》2002年第6期)孙中山“选美”@乔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踟年代,日本外务省藏“日本外交书”第一门“政治”第六类“诸外国内政”第四目“各国内政关系杂纂”的“支那之部”中“有关革命党及亡命”档案,在少数日、中近代史学的论中已有引用。从90年代至今,中国学应用此件档案较多为陈锡祺先生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编》、毛注青先生编的《黄兴年谱长编》、俞辛焯先生编的《黄兴在日活动秘录》(俞先生另一书《孙中山  相似文献   

10.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熟悉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主张。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输入显然是近代中西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在旅欧期间(1896—1897年)接受了亨利·乔治的思想,在《孙学说》中这样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夏良才先生在《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一中探讨了孙中山接受亨利·乔治学说的历程,认为“孙中山对亨利·乔治学说的认识,是通过多种途径才完成这个过程的”。并且推论指出,孙中山最早获得亨利·乔治学说可能是从《万国公报》刊登的马林等人撰写的有关章而来的。这项研究对于探索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很有意义,但它尚不足以说明西方土地国有思想早期输入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重要影响。究竟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国有思想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它的传播情况如何?有哪些历史影响?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评价近代西学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1981年第5期)登载了吴金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美洲华侨》一文.该文认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走遍了加拿大和美洲东部各地”,“继续筹款,准备再举”.这种以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仍到过加拿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资料记载,孙中山生前共去过加拿大三次,然均在黄花岗起义之前.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中国晨报》亦称《少年中国》,是美洲中国同盟会总会的机关报。一九○八年同盟会员李是男等十数志士在旧金山组织了进步团体“少年学社”,并创办《少年》(亦名《美洲少年》)周刊,宣扬“革命排满”。一九一○年二月孙中山行抵旧金山后,即着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主张和进行筹款工作,少年学社热烈相助。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发展组织,李是男、黄伯耀遵照孙中山的建议,改组了少年学社及《少年》周刊。在孙中山的亲自主盟下,少年学社成员一律加入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3.
一、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冯祖贻同志所撰的《1913—1916年孙中山与黄兴关系的剖析》(载《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一文,在论证1913年3月“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以武力对付袁世凯”,其“革命坚定性”“是黄兴难以比拟的”时,主要引用了孙中山在此事过去两年后写给黄兴的信和10年多后的演说,以及陈其美于1915年春写给黄兴的信,作为依据;而在说黄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主张法律解决”时,却主要引用了黄兴当时发出的《讨袁通电》等,作为自己评说的凭证。  相似文献   

14.
刘作忠 《文史博览》2005,(11):41-44
1928年10月3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173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央委员戴传贤《以总理黄埔军校训词为党歌》的提议。此训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作者系南社社友、时任孙中山秘书的粤人易大厂。  相似文献   

15.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3,(8):23-23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始于孙中山的容共政策,孙中山为什么会采取容共的政策?是用以“联俄”的一种诱饵还是纯粹看重共产党人的才干,并予以重用呢?从孙中山接纳中共的初衷和后来孙中山对中共态度的两难可以看出,一方面允许共产党保持自身的组织独立性和批判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共产党员像所有国民党员那样服从自己,对于孙中山而言过于困难。以至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纠纷,他总是扮演调停人的地位和角色。愈演愈烈的两党纠纷,最后发展为“弹劾共党案”。在孙中山权.威的震摄下,国共两党中的敌对情绪尚能受到约束,但当他去世后,两党关系走向破裂乃至全面对抗也就在所难免了。孙中山逝世后。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人在“容共”和“分共”政策问题上的进一步分化,伴随着戴季陶的转变与瘳仲恺案,西山会议和另立中央的重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徐渊 《钱币博览》2010,(1):43-45
在2007年第4期《钱币博览》上,曾刊出笔者《说说“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务”真相》一文。以英国收藏家黄中行先生所藏盖有“南洋同保兴业社之图记”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作为孙中山亲赴越南为刚成立的同盟会筹集革命经费之实证,从而否定了《世纪伟人孙中山》一书中称该债券是宋嘉树在美国旧金山发行的虚构之说。  相似文献   

17.
陶季邑 《安徽史学》2012,(3):118-120
正关于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两者在孙中山那里一直是等同的①。其实,国内学术界的这一传统看法过于简单。笔者觉得,应该分两个阶段来考察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和研究》1999年第3期载《孙中山与澳门的不解之缘》称:“1893年7月18日,在葡萄牙籍好友飞南第的帮助下,孙中山在澳门创办了《镜海丛报》。《镜海丛报》中分中、葡两种。中版第一页每期都有一篇针砭时事的章(相当于现在的社论),这些章基本上都出于孙中山手笔。”这一说法很成问题,事关澳门历史和伟人史绩,很有必要考证。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新闻事业,早在兴中会成立以前,他就进行过积极的报刊活动,并充分地肯定了现代报刊在开启民智、阐述新理论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他主张中国要像西方国家一样,大办“学会”和“学报”,以“推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又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办工作,他还亲自撰写《民报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在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之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始终以国民公仆自居,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陈其美部下从事革命斗争,对孙中山表示忠诚。1922年6月,陈烱明在广州叛变,蒋介石从上海赶到广州,上永丰舰保卫孙中山。9月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颂扬孙中山,痛斥陈烱明。孙中山为此书作序,这就抬高了蒋的身价。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蒋回国后高喊“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革命口号。随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