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启斌 《收藏家》2006,(1):3-10
2005年9月7日至10月23日,广东省美术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人物肖像画精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80件明清肖像画精品。南京博物院在院外展出院藏明清肖像作品尚属首次,参与展出的明清肖像画作品均为南京博物院珍藏肖像画的精华部分,代表了明清以来我国肖像画的发展面貌。一、历代肖像画的收藏和研究1.我国古代肖像画的展示和收藏肖像画在我国有特定的称谓:写照、传神、写真、写貌、写像、影像、追影、写生、容像、象人、祖先影像、禅宗祖师像、顶相、仪像、传神、寿影、喜神、揭帛、代图、接白、帝王…  相似文献   

2.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中的一个门类或分科,既与人物画有很多共性,也具备独特的个性。探讨肖像画的自身特点、特殊属性或独具特质,即“肖像画的性质”,将有助于明确肖像画的含义和范围。本文拟根据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创作情况,结合古今有关论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集了江南民间传说中关于清代肖像画家的生活状况及写生手段,揭示出17、18世纪城市市民肖像画崛起的社会原因,如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和文化需求等。文章阐发了肖像画不同的类型和功用,探索了肖像画主的心态及女性肖像画中的新意。这一切都离不开明中叶至清代所涌起的主张人格平等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肖像画起源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不少士大夫画家专门创作,然自宋元写意画兴起后,文人渐渐不屑于从事肖像画,致使肖像画之创作始渐沦为民间画工的专业。明末清初,曾鲸(1564年-1647年)及其"波臣派"崛起,尤其是文人的互动与参与,促使着肖像画创作逐渐向雅致化方向发展(1)。事实上,肖像画的创作自古以来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其功能主要可分为规鉴性、祭祀性、宴赏自娱三大类,包括宫廷肖像、民间肖像、传记  相似文献   

5.
历代封建王朝的帝王、后妃,文臣武将,都喜欢将自己的容貌留在画幅上,以期传之永久。而在照相摄影技术发明之前,肖像画则是留下人物面貌、形态的最好办法之一。现在所能见到的较为完整、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可信的我国历代帝后肖像画,是从宋代开始的。随后,元、明至清,历代帝王及部份后妃大都有非常逼真的肖像画留传下来。宋代的帝后肖像画,是在元灭宋后移藏  相似文献   

6.
帝后像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没有得到国内美术史界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对康熙帝肖像画相关问题的探究.引起更多的学人对清代帝后像加以关注。本文是在整理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康熙帝肖像画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初步对史籍中记载的这些画作的绘制者加以考辨。进一步勾勒出清初宫廷画家进行创作的工作程序。此外,借助梳理御制诗文,指出康熙帝对绘画的淡漠态度。揭示了其肖像画数量不多的原因.并探求了其行乐图极少的缘由。文中指出康熙帝肖像画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实则微乎其微,而且康熙时期的帝后肖像画创作既是清代宫廷肖像画的转型期又是定型期。  相似文献   

7.
高嘉琦 《收藏家》2022,(10):33-38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内收藏明清肖像画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今年新展“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选取50余件(套)明清时期肖像画,并以画像中人物的生活年代早晚为展陈顺序,让观众可以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步感受明清肖像画的风格与变化,尤其是西洋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后,对明清人物画的影响和渗透。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涵盖的画作题材丰富多样,类型多元。一、庙堂气象第一部分是王室和名臣的写实画像。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人物肖像画,在唐、宋时期曾经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发展史;元代以后,文人的山水及花鸟画大行其道,相比之下,人物画则不甚景气,作品数量减少,从事这一门类的画家的社会地位也日趋低下,几乎与匠人相类。但这样的事实并不说明明、清以来的人物肖像画就此一蹶不振、毫  相似文献   

9.
大师1943年在重庆为李印泉(根源)先生所作的一帧肖像画,是大师水墨肖像画中仅有的两帧全身画像中的一帧。我在北京访问李希泌先生时,在他家那雅致的客厅里,便见墙壁上挂着这轴翻拍的水墨肖像画。李希泌赠给我的书中,亦印有这帧肖像画。他说,他父亲在世时,十分喜爱徐悲鸿先生所作的这帧画,如今原作已珍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我曾两次与希泌先生促膝长谈,话题多涉及先父李印泉先生与贵州人士的友谊,事多有关反军阀及当时政界情况,使我进而了解到印泉先生的一生。凝视悲鸿大师所给印泉先生像:但见丰颐长髯,神采奕奕,炯炯有神的…  相似文献   

10.
尽管肖像画在明代没有像汉、唐那样得到充分发展,但由于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始终保持着一支肖像画创作队伍。宫廷中的肖像画家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陈遇、陈远、沈希远、陈(扌为)等,曾为皇帝写御容;谢环、吕文英、吴正等,曾为在朝官员的诗酒文会活动创作集体群像。活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中国肖像画在造型技术上从易到难,有一个由侧面到斜侧面最后才到正面的发展过程。在解决正面肖像的描绘难题时,曾经借助过相术,即以汉字造型特点对人物面部形象的归类方法和观察方法,从而促进了肖像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庆贵 《黑龙江史志》2013,(21):244-244
中国字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笔、墨、纸、砚,就有了各种绘画艺术的风格,形式多样,不但有写意泼墨画,而且有工笔重彩画。在工笔画的发展中,祠堂肖像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次对该肖像画的修复,是个典型的案例,画心有污迹、霉斑、颜色脱落等病害,处于较差的状态。通过保护修复,得以重现当初的神采。  相似文献   

13.
柴天磊 《神州》2012,(17):199-199
在克里姆特的肖像画中,背景和人物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背景是确定画面氛围的重要因素,更是被作为人物内在特质的表现平台。"克里姆特画中的花苞和花蕊、精子和卵子等象征性形象,就内在的穿越了人和自然。这些象征符号所承载的爱欲的基本信息,贯穿了肖像画、寓意画和风景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肖像绘画艺术历来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故又有“传神”、“写真”之称。这里介绍的六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肖像画,既如实描绘了这些著名画家的外貌特征,又生动地刻划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这些画幅,反映了清代肖像画的多种风格面貌,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画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赵文宁 《风景名胜》2021,(7):0021-0022
明清西画东渐背景下的肖像画研究关系着中西的相遇和思想转型,关联着中西间的图像交流、文化对视和借鉴融合,是中国艺术史不可回避的课题。考察中国肖像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厘清明清时期西画东渐史的发展脉络,可以为如何立足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造提供有益参考,为世界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6.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18世纪帝王肖像画复兴的历史背景,强调了郎世宁在清内廷供职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郎世宁独特画风的形成缘由,特别是对欧洲袖珍画的借鉴作用。同时论及此画风在宫廷绘画中消长的历程和对18世纪文人肖像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殷志远 《收藏家》2022,(6):33-40
<正>任伯年一生为他人绘肖像画甚多,据统计至少有50张以上,1“一时刻集而冠以小象者,咸乞其添毫”2“求者踵接,无片刻暇”3,可见,他画过的肖像画数量远多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画过的重要师友如:周闲、任薰、胡公寿、沙馥、张子祥、高邕之、吴鞠潭、陈曼寿、吴昌硕、虚谷等,4这些人在当时艺术圈都芳誉遥驰,与任伯年过从甚密。其中,任伯年为吴昌硕画像最多。5而有些人物的肖像画少为人注意,如“榴生”是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渊源流长,早在先商时期就已初见端倪,汉魏以降,逐步得到发展,肖像画至元代逐渐形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擅长写真的名家。如著名肖像画家王绎,不仅画像技术精湛,且撰著《写像秘决》,颇受时人推崇。到明代,随着人物画的衰退和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分道扬  相似文献   

19.
葛金根 《收藏家》2012,(4):49-52
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门类,在中国有着历史的悠久,有写照、传影、写真、写貌、写像、写生、小像等等传统称谓。《尚书》载,高宗“梦帝赉予良弼”,“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①这类记载或带着浓厚的传说色彩,但从中可看出肖像画在商代便已具备相当写实的水准。  相似文献   

20.
数字     
《神州》2011,(7):11
3000万一幅由已故前卫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创作的伊丽莎白·泰勒肖像画将于5月12日在纽约进行拍卖,据悉,这幅波普艺术肖像画的估价达到令人咋舌的3000万美元。70本约旦五年前在一处偏远地区的洞穴内发现了70本信用卡大小的铁书,上面有符号、图形和文字等,可能是基督教早期的文献。580万元作为近年来南京最大的一场"石头"拍卖,奇石拍卖会近日在南京四方城的金陵石道馆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