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延泽”即“碱泽”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延海位于内蒙西部额尔济纳旗境内,古称“流沙泽”,汉及魏晋称“居延泽”,唐以后称“居延海”。“居延泽”以何而得名?“居延”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聚讼纷纭,争论已久的问题。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名辞海》“居延海”条说:“‘居延’由匈奴语‘伊吉奶达拉达’一词演  相似文献   

2.
南京有一块名碑"三绝碑",唐代时"诗仙"李白、"画圣"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这三大文人同题一碑,后来元代赵孟頫在"三绝碑"上题了《宝公菩萨十二时歌》,清代乾隆皇帝御笔"净土指南"四字,此碑因此实际上为"五绝碑"。  相似文献   

3.
陈群与“泽存书库”■文图/李健泽存书库南京市颐和路2号,解放以来至九十年代中叶一直是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所在地(南图古籍部自1994年正式迁至虎踞路85号后,颐和路2号已交付江苏省文化艺术基金会及省作协使用),但它的前身曾是大汉奸陈群的藏书地之一———泽...  相似文献   

4.
川、滇两省,山水相连,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尤以“天府”著称的四川,地灵人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与云南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地处祖国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文化,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有的四川名人在云南还留下了不少遗迹。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唐初四川著名文学家闾丘均和他撰写的《王仁求碑铭》。  相似文献   

5.
牛济 《陕西史志》2004,(1):48-49
1934年(民国23年)10月10日,张季鸾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谒墓立碑,在榆林居住一月半之久。回到天津《大公报》馆后,即写下了蜚声一时的《归乡记》,指出:“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以  相似文献   

6.
这次,我提出“沈氏述祖德碑”这一材料,是想把它做为阐明长江下游流域早期佛教流传实态的证据之一.“沈氏述祖德碑”是梁的隐士沈麟士所撰,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十.但是,关于此碑是否真的是沈麟士所撰,《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宗源浣等修)有疑问,认为大概是后人伪作的吧!然而,此碑在唐大历八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又撰写其碑阴记.像这样有种种问题的文章,我想其中正隐含着沈氏一族的历史真象.如所周知,吴兴(现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沈氏,是六朝时代活跃的江东大姓之一.根据碑文,此一家族勃兴的时期,是始于东汉光武帝时代的沈戎.刘宋元嘉三年,由沈戎的子孙们所表请,而下诏追封沈戎为述善侯,同时,把沈戎过去“舍故宅为佛寺”的佛寺,命名为怀德寺.根据《湖州府志》,浙江省德清县东北十里的皇觉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乡国公府村鸡冠子山东南坡,有一处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家族墓地。墓地位于山间平坦的地上,为正南北方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石碑2通,石雕文吏、武将和石狮、石兽、麒麟雕像各2尊。这是一处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保存状况较好的元代贵族家族墓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一张氏先茔碑该碑大理石质,龟趺螭首,通高5.63、宽1.35、厚0.37米。碑首正面篆书额题:“大元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的昭苏县境内,靠近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国境线的格登山巅。屹立着一座青砂石碑,猛一看十分普通。但如果你知道了此碑的来历就会大吃一惊:原来这上面的字,竟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并记载着一件历史上的平叛大事!  相似文献   

9.
一简述绛州碧落碑现存于新绛县博物馆(原龙兴寺址,唐初称碧落观),1992年建碑亭予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通高2.55米,宽1.03米,厚0.21米。碑身长方形,高2.25米,底座0.30米。碑阳篆刻630字,共21行;碑阴上段刻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碑刻中 ,有一通清代“马站牛站”碑。该碑原存南阳县石桥镇 ,196 4年移至市博物馆保存。碑呈长方形 ,碑身已断裂为上下两截 ,下部字迹剥落 ,漫漶不识。碑通高 14 4厘米 ,宽 55厘米 ,厚 12厘米。碑文楷书 ,文 4行 ,存字最多的行 14字 ,共存 4 7字。文为 :“马站牛站 ,累死穷汉 ,极为   , 行……更换。我今去后 ,再若报尔 ,执 告……院。期于尔等 ,永久为愿。顺治十二年十月吉旦 ,东昌  溥……。”该碑刻立于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 16 55年 ) ,立碑者籍贯东昌 (今山东聊城市 ) ,“溥”为顺治进士 ,时任南阳府推官任克溥。…  相似文献   

11.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宴请部分会议代表。毛泽东问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你是哪里人?”董回答是江苏盐城人。毛泽东点头:“哦,盐城。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回答:“西门有反帝桥,东门有反修桥。”毛泽东笑了:“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是胡乔木和乔冠华啊。他们是我们党内的两位才子啊。” 胡乔木,盐城人,生于1912年。青少年时代,在扬州中学读书;1930年毕业,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在历史系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注意,遂离开学校。后  相似文献   

12.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安徽的九华,浙江的普陀,山西的五台山齐名。但峨眉山在明代以前,却原是我国的一处著名道教胜地。《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这是把峨眉山视为道家仙山的最早史料。故晋人所撰《五符经》说:  相似文献   

13.
“丞相诸葛令”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夏,我们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一张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令"碑拓片。这是一件罕见的三国时代碑刻拓片。碑文为:"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碑高0.53、宽0.38米。  相似文献   

14.
《文史天地》2014,(4):94-94
正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作为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一生写诗一千多首,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他在书法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只是书名被诗名所掩盖。众所周知,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是世人公认的李白传世唯一的书法真迹,是国家一级文物。而在山东济宁太白楼内馆藏的诸多刻石中,保存有1件镇馆之宝—“壮观”楷书石碑,相传亦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真迹。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夏,陕西榆林城内某机关院中发现张季鸾为其父张楚林一九三四年所立之碑石原物(封二)。此碑当时被誉为“三绝碑”,多年来一直下落不明。张季鸾,又名炽章,一八八八年生于山东邹平县,原籍陕西榆林。其父张楚林,清光绪年间进士,曾先后在山东汶上,曲阜、  相似文献   

17.
四大宋碑特指至今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绍运图”、“地理图”,其作者是南宋黄裳。“平江图”,是在南宋苏州知府李寿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绍熙元年(1190)由黄  相似文献   

18.
“贡江碑”位于东北松辽平原中部,今吉林省德惠县朝阳公社朝阳大队朱家坨子屯东一华里许,其西北距德惠县城65公里,南距九台县三台公社12公里,东距榆树县大坡公社15公里,东南距舒兰县法特公社黄鱼大队20公里,是四县交界之处。第二松花江在这里分出一岔,名曰巴彦河,此河蜿蜒有5公里,江入主江道。这里淀多水稳,护江堤外的土地肥沃,是著名的渔米之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将自己的过错刻于金石,使之传诸后世的事例,可说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边却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手书的“检讨”碑。原来,乾隆执政期间曾9次到曲阜,在此留下大量诗文。1756年,当他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已在古泮池北岸为他新建起了“行宫”。一日朝圣礼毕,乾隆来到行宫,面对环境幽美的景致,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完犹觉余意未尽。正其时,发现一书称今曲阜为“新城”,是明代时由东郊“旧城”搬迁到这新建的。据此,他认为既是新城。古泮池属…  相似文献   

20.
传世元代赵孟頫奉敕撰文并书的元道士张留孙碑,全名"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靖大真人张公碑",即道教碑。此碑有两个:一在北京东岳庙,天历二年立,人称北道教或北碑;一在江西贵溪龙虎山,至正四年立,人称南道教或南碑。两碑都很高大雄伟,碑文约两千八百余字。赵书碑中如此长篇巨制的几乎是仅见。一些鉴赏家、金石学家对此碑评价很高,很多学赵书的人也都临写过此碑。但是,同一内容同一作者的碑有两个,立碑的时间又都在作者死后多年,这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前人已曾提出了不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