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蓬溪发现杜甫诗文李全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陈列和曾枣庄先生的专著《杜甫在四川》一书,展示了唐代诗圣杜甫在四川期间的生活和创作。杜甫(712年—770年)自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由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大历三年(768年)正月出罚,在四川生活了十...  相似文献   

2.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蜀中近四年的故居。1962年,国务院公布成都杜甫草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发掘这块文化圣地的文化资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落实贯彻成都市委、市府200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杜甫草堂水环境综合一  相似文献   

3.
正《杜甫与秦陇文化论集》为2016年8月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杜甫与秦陇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与会学者围绕着杜甫流寓秦州、寓居同谷期间的创作,结合秦陇文化背景,探讨杜甫的家国情怀与杜诗的当代价值。论文集共选入论文21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杜甫在秦州和同谷期间诗歌创作的讨论,以及杜甫与  相似文献   

4.
峰峦叠翠的湖北省当阳县的西北部山区,有一条长2.7公里的山沟,因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此居住过,后人便称其为杜甫沟。1899年10月的一天,杜甫沟一王姓家庭生子添丁,这家男主人王作相曾读过几年私塾,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左思右想,便给儿子取名为王培灵,希望借诗圣的灵气培养出一个有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9,(8)
杜甫草堂在成都新西门外浣花溪畔,出城过百花潭,经青羊宫,沿溪上溯不远的地方。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末,杜甫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来到了成都浣花溪畔的浣花溪寺。第二年春(唐肃宗七元元年),杜甫得到友人的帮助,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他在这里住到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5月,率家乘舟东下,永久离开了草堂。他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在这五年半的时间里,除去他去梓州、閬州的一年零九个月,杜甫在草堂实际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但这块地方后来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相似文献   

6.
杜甫草堂     
《文物》1977,(2)
成都市西南郊浣花溪畔,一片葱翠茂密的园林中,掩映着一座静穆的祠宇,这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杜甫草堂。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下层官僚的家庭里。他二十岁以后曾经漫游过吴、越、齐、赵,之后就在长安定居了十年。唐肃宗乾元二  相似文献   

7.
北京翰海公司最近在京广中心举办的春拍特展会上,推出了一件已故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巨册,这件册页共有一百页,写杜甫诗意。巨册露面,即引起典藏界的关注。由于该册是陆俨少生前仅有的一部巨作,有望成为今年大陆春季拍卖的一人热点。陆俨少《杜甫诗意册》的创作始于1959年。1962年为诗圣杜甫诞生1250周年, 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战时曾流寓巴蜀的陆俨少萌生以杜甫诗意作画四十开的念头,以纪念这位身厕世界文学高峰之颠的文化巨人。事为海派山水画大家吴湖帆闻  相似文献   

8.
杜甫于公元759年冬天由秦陇辗转入蜀,沿途所经的七盘关(杜诗称“五盘”)、龙门阁、石柜阁、剑门关、桔柏渡、鹿头关等处,均有诗记其形胜。至成都后,卜居浣花溪畔,又写有不少描绘其所居草堂及成都风物、名胜的诗篇。杜甫寓蜀期间,曾到新津访友,两游修觉寺;到青城山游历,写诗咏丈人山;到蜀州(今崇庆县)东亭尝梅;到汉州(今广汉县)游房公西湖,均有诗咏及。762年,严武还朝,杜甫送至绵州(今绵阳市),又有诗咏绵州山水。送严未返,适值徐知道在成  相似文献   

9.
诗城绝唱     
唐朝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暮春,诗人杜甫从四川云安(今云阳)沿江东下,抵达三峡夔门之畔的古城夔州。其时,杜甫已经55岁了,穷困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寂寞而抑郁。那时的夔州,尚与白帝城连接在一起,远没有后来的奉节县城那么的繁盛。最初的几个月,杜甫居住在城西山腰的一处客堂里。也许是为了生计,或是想用乌鸡治疗风湿病,杜甫在山腰养了近百只鸡。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乾元二年(759)岁末来到成都的,“五载客蜀都,一年居梓州。”(《去蜀》)杜甫在成都及梓州等地居住的时间跨七个年头,实际是五年多。现在,人们谈到杜甫.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邓小平一生五到草堂.他对家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过成都。”杜甫客居蜀地.曾受到了几任成都地方长官不同程度的关心,生活相对安定,一度产生过“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的想法,有点“来了就不想走”的意思。本文专门谈谈杜甫与三任成都地方长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盛唐诗人王维一首著名的赠别之作,见《全唐诗》卷一二八。原题“渭城曲”,题下注云:“一作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自治区库车县境。元二系以排行称,其人的名讳与生平均不可考。杜甫有《送元二适江左》诗(见《九家杂注杜诗》卷二四),但两者未必是同一人。初盛唐时期,不少读书人投笔从戎,希望到边疆去建功立业,这元二大概是其中的一位。当时从长安去西北边塞,都  相似文献   

12.
黄昏时节,一声轻啸,杜甫催马出城了,马是病马,车是朽车。余晖扑面,彩霞满天,秦州孤零零的戍楼已甩在身后。有骁勇胡儿骑马驰过,四起的烟尘中,那羌妇忙不迭遮了容颜,而边塞使者如此倨傲,竟然对伟大的诗人杜甫撇着他不屑的嘴,红嘴鸦便伏在树丛中啼鸣如哭了。这一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48岁。是时,正是“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的10月。似乎就在不久前,杜甫刚刚吃了一捆青菜、几头小蒜,吃了小米黄粱,也刚刚听了城头上的胡笳和羌笛,还怜惜过一位秦州的绝世美女,惦念着人家“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呢。可是没过几天,他连青菜和小…  相似文献   

13.
从今日起上推1252年,即公元761年,生活在唐朝的诗圣杜甫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秦州,所结交往来的人物很多,但从他的诗里看,却大多是男性,如那位给杜甫送过几把小蒜(薤)的阮隐居,如住在西枝村破土窑里的赞公和尚,再如东柯谷的侄儿杜佐等等。即使其所思忆之人,也是李白、郑十八司郑虔、张十二山人张彪以及“舍弟”等。在他的诗里,唯一直接进行描述的女性,只有一个,就是那位无名无姓的“佳人”。这有他的《佳人》一诗为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肯定是美貌非凡,不然,杜甫不会直接以“佳人”为题,更不会在第一句里于“佳人”之前,再缀以“绝代”二字,让赞叹不绝之意劈空而出。杜甫也肯定是在空谷里采药的时候,偶然与佳人相遇相识的。秦州城外,可以住人的山谷很多,我们现在不能肯定佳人住过的到底是哪一个,但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它起个名字,我想可以叫做落凤谷,而佳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叫她为金凤。杜甫与佳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的秦州之行,是一只诗歌的...  相似文献   

15.
从746年到755年,杜甫-在京城长安“漂”了近十年。 在盛世的唐代、繁荣的长安,已是“而立之年”的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始终应试不第、干谒不遇、献赋未果,生活处处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6.
谭旸  樊蓓 《成都文物》2007,(2):73-76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1955年正式开馆到今天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馆全体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中已经发展成为占地二百亩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博物馆,是杜甫遗迹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相似文献   

17.
邓莲 《巴蜀史志》2010,(4):47-48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提到自己一生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了自己理想。他不断求取功名,但是“此意竟萧条”。之前的他一直漂泊不定,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艰辛生活。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杜甫最终于乾元二年(759年)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建起了一个小茅屋.杜甫和家人在此度过了安定快乐的四年。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与秦州名胜魏文斌郑兰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著名诗人杜甫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之职,西行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在此寓居3月之后,又南下前往成都。杜甫为生计而到秦州,暂住于秦州的从侄和友人之处。但在寓居秦州期间,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9.
丘晖华 《神州》2020,(4):20-20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题记李白和杜甫是千古并称的两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将他们称作“天上的双子星”,闻一多先生将他们视作“诗中的两矅”,而他们的友情,也不得不让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与李白相比,杜甫年轻十余岁,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同游梁宋、齐鲁之地,寻仙访道,谈论诗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高福永 《神州》2011,(20):4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他在夔州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杜甫从大历元年(766)暮春至大历三年(768)初春,寓居夔州共21个月。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已经衰老,身体不佳,处境也不好,心情非常郁闷,《秋兴八首》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