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黄山诸多景点中,以皮篷景区最为秀美,这里群峰环列,峦崿峻秀,云?欤芍褫铘瑁善倭魅?人间奇境无逾于此。而皮篷的出名,与清初一位淮安籍的僧人在此隐居有关,这位僧人就是雪庄大师。一雪庄(约1646—1719年)俗姓无考,法名传悟,字惺堂,号通源,别号黄山野人,祖籍楚州河北里,《淮安府志》、《重修山阳县志》以及《续纂淮关统志》均有传。  相似文献   

2.
雪庄和尚是清初新安画派著名画家,名传悟,字惺堂,号雪庄,又号通源,别号铁鞋道人、黄山墅人。楚州(今江苏淮阴)人。据民国《歙县志》卷十《雪庄传》载:"……由灵岩棲太平翠螺山,苦心力行,遂登上乘。晚至黄山,遇雪,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山僧异之,挽留。结庐以树皮代瓦,名曰‘皮篷’,因号雪庄。"他在皮篷幽居,常以草根木叶为食。好绘画,终年往返山中,细心体察山中事物,时时含丹吮粉,挥写黄山松石云海,勾勒奇花异卉,数十年间作黄山图百余幅(载《吉石庵丛书》),绘  相似文献   

3.
僧人画师益西喜饶旺堆芝加哥的一位僧人珍藏着一件非常精致的微雕,一颗桃核里雕着几尊形态各异的佛,主人还把桃核微雕周围非常富有想象力的用黄金装饰起来,使这一珍品更加光彩夺目,令人联想万千。这件珍品是40多年前藏区六大寺之一的哲蚌寺一位年轻僧人、现已退休的...  相似文献   

4.
僧俗     
僧人靠俗人供养,俗人靠僧人超度,僧俗两界,如同鱼水,不可或缺。僧人身在寺院,却活在尘世,且活得有滋有味。尽管尘世上多风情,还是挡不住寺院生活的诱惑,引得多少男儿出家为僧。俗人出家为僧,又到尘土世谋生,便有了多姿多彩又意味深长的僧人习俗,故谓之僧俗。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的形成与演进,不仅牵涉僧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博弈,亦与战时役政和边政密切相关。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针对地方所反映的僧人兵役问题,由训练总监部出台相关政策。该政策强调僧人属于国民,理应承担兵役义务,其本意在于减小《兵役法》推行的阻力,却因未注意到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引起僧团抗争。后在行政院协调之下,由内政、军政和训练总监三部会商修订,暂时与僧团达成妥协,允许僧人侧重救护训练,底定了僧人兵役政策的基本内容。国民政府迁渝后,边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又因蒙藏边民佛教信仰根深蒂固,佛教的政治意义随之凸显。而地方不断有壮丁借出家逃避兵役,国民政府在役政和边政两端左右为难,僧人兵役政策随之摇摆不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形成与演进的历程,揭示了战争、边疆及僧团抗争对政教关系的型塑,也为重新思考佛教与抗战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马振犊  郝在今 《纵横》2013,(9):25-28
1938年,承担着陕甘宁边区锄奸、保卫、肃特工作的边区保安处发现在延安宝塔山下面的古寺里有一位僧人形迹可疑,他常和一个小杂货店老板接头。边区保安处立刻对僧人实施了抓捕,原来这名僧人是中统派往延安的特务,名叫孟知荃。  相似文献   

7.
张婷 《安徽史学》2018,(1):34-38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隋朝年间,禅宗三祖僧粲继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广施法雨,普度众生。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何者为佛?”僧粲答:“大日如来,六丈金身。”少年僧人问:“如来今在何处?”僧粲答:“天竺灵鹫山。”少年僧人满眼迷茫:“愿师傅指路,怎么去灵鹫山拜谒?”僧粲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又点了点窗外的山峦说:“佛在此山不远求,花开灵台,明心明性。”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者们研究古代中外僧人交流活动,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文化、地理交通、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而很少注意到僧人的经济活动。我们通过对晚唐五代时期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一时期的敦煌僧人,会不失时机地利用出使于阗、西州和敦煌南山以及张掖甘州回鹘政权的机会,不惜高息借贷而从事经商谋利。因此,由于晚唐五代归义军所处的特殊环境,从而造就了僧人在这一时期的东西经济交流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星云 《南方人物周刊》2011,(44):137-137
无住生心 沩山灵佑禅师,俗姓赵,法名灵佑,福州长溪(福建霞浦县)人,是唐朝僧人,为沩仰宗之初祖。  相似文献   

11.
诵经音乐     
直贡替寺的僧人顿珠在22岁时当过两年“翁则“(领诵师),因为寺庙有规定,“翁则”只能做两年,然后经考核由别的僧人替代。  相似文献   

12.
赵焰 《江淮文史》2011,(3):131-138
一公元574年。在大别山深处莽荒的小道上,匆匆行走着两位面色凝重的僧人。这两位僧人,一位就是后来被尊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另一位则是慧可刚认识的僧人昙林。慧可的身上,携带着两件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菩提达摩作为衣钵传授的木棉袈裟以及四卷本的《楞伽经》。  相似文献   

13.
杨杨 《丝绸之路》2011,(14):58-60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人吐蕃,便开始了与当地社会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即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传人,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而藏族本土僧人群体的产生对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以及藏传佛教的诞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治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藏区本土僧人产生的背景,说明藏区僧人的出现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隋朝年间,禅宗三祖僧粲继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广施法雨,普度众生。一天,有位年少僧人前来拜见。少年僧人问:"何者为佛?"僧粲答:"大日如来,六丈金身。"少年僧人问:"如来今在何处?"僧粲答:"天竺灵鹫山。"少年僧人满眼迷茫:"愿师傅指路,怎么去灵鹫山拜谒?"僧粲微笑,伸出食指和中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又点了点窗外的山峦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复兴问题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撰写的论文及论著亦日渐增多,但他们所认为的复兴一般是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或居士佛学的复兴。笔者认为,只有出家人才是佛教的真正主人,佛教的兴衰应以僧人为主要评价标准。但近代以来,作为僧人载体的僧团混乱不举、僧人整体佛学修持低下,僧人和佛教甚至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以至失却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不但没有复兴,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清晨化缘     
《山茶》2009,(7):178-178
这张刊登在1912年3月号《国家地理》上的照片.记录下每天早晨.吴哥的僧人集中在一起.准备前往资助他们的村庄化缘的情景。一些来自有地位家庭的孩子们会随同僧人一起,帮着提提篮子什么的,对孩子们来说,  相似文献   

17.
《文史博览》2014,(6):30-31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着装,可僧人穿袈裟为何要露出一只胳膊?相传,有一名叫慧可的儒生,非常笃信佛教,对佛教祖师达摩的修炼之术十分倾慕,便追随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佛法,并侍奉在达摩身旁。  相似文献   

18.
相传宋朝李纲被贬沙县时,遇见一位僧人,过河如履平地,并跟去询问前程,僧人曰:“青着立、糠去米、那时节,再光辉”。李纲追问此意,僧人不语,径自而去,致函江心,脚在沉浮石上一点,飞身到岸,靖康元年李纲复出,后为丞相。据称那僧人便是定光佛,而沉浮石传说是定光佛化身到沙县当长工时,随手丢入河中计东家踩着过河的一块石头,后被定光沸一踩有了灵气,枯水时撑竹排从沉浮石上放流下来,说是能看到沉浮石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  相似文献   

19.
金光明寺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著名僧寺,本文从寺名来源、存废时限、寺院地址、佛寺建筑、经济状况、僧人规模以及人事升迁七个方面探讨了敦煌金光明寺的建置沿革和僧人情况。通过对敦煌文献和传统史料的梳理,我们认为其寺院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金光明经》,起讫年代在公元769年至1019年左右,寺址位于莫高窟,寺院建筑包括寺门、钟楼、大殿、禅院、禅窟、堂、仓和僧人临时性住房等,从吐蕃占领敦煌到曹氏归义军时期该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僧人数量显著增长,由徒众推选寺院三纲并经缁流领袖批准,在敦煌地区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20.
李元 《文物世界》2010,(6):13-16,8
<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大量的外来僧人在中国翻译经典,讲解佛教;以玄奘和义净为代表的中国僧人也远赴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