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土墩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象馒头状凸出地面的大小土墩,且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这些土墩大多数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①。这类土墩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为“石室土墩”②,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另一种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为“土墩墓”,遍布于苏南地区。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③。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2.
石室土墩是江南地区一种重要的文物遗迹.目前已知石室土墩的分布范围在长江南岸常熟、江阴以南,皖浙交界以东,浙南山区以北地区.其中以环绕太湖四周低山丘陵上分布的石室土墩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也最具典型.30多年来对石室土墩所做的考古调查发倔研究,形成了对石室土墩性质的几种不同的认识,有军事设施说,墓葬说.居住说和祭祀遗址说等各种观点.分歧很大.这些观点主要是对石室土墩的分布与石室的建筑特征以及出土器物这二方面的观察形成的认识.近十年来.苏浙地区的考古学者通过对石室土墩的批量发掘研究,基本搞清了石室土墩的分布时代与结构内涵,但对石室土墩分布规律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报道较少.这主要是1.  相似文献   

3.
鸡笼山石室土墩群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东鸡笼山山脉上,是一处东周时期的石室土墩墓群。D1是土墩群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发掘揭露了大型石室土墩墓的建造过程,丰富了对石室土墩的认识。石室内地层叠压关系的发现证实石室存在"多次利用"的情况,不仅还原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与历史上的使用过程,而且明确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初衷。  相似文献   

4.
浙北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太湖地区包括浙北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遗存分布区,仅浙北地区的土墩墓就有上万个。近四年来的遥感考古工作,已获得不少关于土墩墓的影象特征和土墩墓分布规律等的研究成果。航空遥感照片上的土墩墓的影象大小、色调、灰度、形态等是土墩墓解译的基本依据;同时影象所在的地貌部位,海拔高度是土墩墓解译的重要参考依据。浙北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长兴和安吉两县,湖州市郊的西部也有较多分布,而德清和余杭土墩墓较少。浙北土墩墓的分布类型有山脊型、山麓型和平原高地型;浙北土墩墓就形态而言,有卵圆形、圆形;面积也有大中小之分,大者底径可达50余米,小者仅3-5米;另外就土墩墓的组合而言,有串珠型、集群型和离散型。土墩墓集中分布在海拔50-200米的丘陵缓坡上,海拔略高的平原岗地上也有较多分布,这种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11月17日至12月16日,镇江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丹徒镇附近的两座土墩墓进行了科学发掘,获得一批较有价值的考古材料,现报告如下:一、地理位置在镇江市以东的丹徒、谏壁、大港沿江一带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上,分布着众多的土墩墓,已经发掘的有大港背山顶、磨盘墩、母子墩、烟墩山一、二号墓以及谏壁粮山和青龙山一、二号墓.这次发掘  相似文献   

6.
土墩,包括土墩与津大b室的士墩、从外观看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其实是两个结构不同的建筑物。前者系指平地起打的人工堆成的土墩,后者是指构筑石室后,再堆土成墩,我们称它为石室上墩。上述两种类型的土墩遗存,以往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0年6月经过对慈溪市桥头黄婆山石室土墩遗存的清理,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尔后又发掘了一批L墩和石室土墩遗存,根据现有材料,略作初浅的探索。一、土墩的分布根据我们调查资料所知,奉化县白杜乡的南话讨、山厂村。舒家乡梁家墩都有发现。仅长山山麓一处,{:墩集中,总面积可达6000平方米;吴…  相似文献   

7.
太湖地区的商周时代石室上墩.或调军事设施,或谓墓葬.本文认为是属祭祀建筑.理由如下:1、地理位置选择.土墩石构建筑大多散布在大湖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山顶.山脊及附近地区的山顶梁脊之上.有些临江而立.有的鸟瞰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选择,是石室建筑为祭祀建筑的特征之一.山川河谷在古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幻想和神秘感.《札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口神,”另外.山还通常被古人看成具有某种神力或被认为是神灵之居处和通往天上的通路而受到崇拜.古时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8.
江苏武进、宜兴石室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武进城湾山和宜兴洑东山位于太湖西岸,南北耸立,相距约40公里,中间为开阔平原。两座山上均密布馒首形的土墩,不少土墩还暴露出内部的石室建筑,有的石室,人尚能从坍塌的口子进去。为了了解其石构建筑的性质、内涵和时代,我们于1981年7、8月间,在两山试掘了九座石室,其中武进城湾山七座,编号为庙堂山M1,大茅山M9、M10,四顶山M3、M4、M8、M10;宜兴袱东山二座,编号为黄梅山M1、M2(见附表)。现将调查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学锋 《东南文化》2011,(4):107-117
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曾被学术界划入"吴越石室土墩文化圈",认定为春秋吴国"军事设施"等。对其分布、形制及出土物等资料的研究显示,其应为唐墓。结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关于唐代连云港地区新罗移民的记载,及对考察朝鲜半岛5至8世纪横穴式石室墓的相关考察,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可推断为唐代新罗移民的墓葬。  相似文献   

10.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  相似文献   

11.
1992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在白马湖畔郑岙村童子山、和尚山等地发掘石室土墩墓40座,出土器物170件,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大宗,还有部分石器和青铜器。这批发掘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对蜈蚣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D19为此次发掘揭露出的规模较大的石室土墩墓,它由封土墩、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其内发现上下两层遗物,根据器物的分布情况和时代特征,可将其分成三座墓葬。该土墩墓的发掘为研究石室土墩墓的地域分布、营建和使用以及百越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常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1985年5、6月间在太湖西北岸的城湾山区对土墩石室墓作了一些调查和发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位于武进县潘家乡和雪堰乡境内的城湾山区是由四顶山、大茅山、庙堂山、龙泉山、腰沿山等数座小山组成.1981年7、8月间镇江(时辖武进县)博物馆在此山区发掘了7座石室(见《文物》1983年11期).我们在城湾山区又踏察了四顶山、腰沿山、龙泉山和滆湖之滨的黄家山等.发现这些山上有许多土墩石室墓.这次踏察在龙泉山、腰沿山上各发现一条石界.此外,从四顶山麓的殷家头小学师生处收集  相似文献   

14.
江浙地区石室土墩遗存性质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于江浙地区的石室土墩遗存,对其时代,目前已有定论是为两周时期的遗存,但对于它的性质用途,认识尚不一致。笔者于1982年参加过浙江长兴便山石室土墩遗存的发掘,经过这几年来对这批资料的整理研究,对这类遗存的性质逐步产生了一点认识。现以这批发掘资料为基础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港境内石室土墩、几何印纹陶、吴国青铜器等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探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6.
苏州观音山石室土墩墓D1M1墓葬结构为打破基岩的岩坑墓,常见于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山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形式,特别是在东周时期比较常见。器物坑所出土器物均为春秋时期常见的器形,印纹陶纹饰也流行于春秋时期,因此D1M1年代可推断为东周。另墓室底部清理出的少量玉器具有秦汉时期的特点,据此推测D1M1在秦汉时期被破坏,并利用了春秋时期构筑的岩坑墓穴进行再次埋葬。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地区土墩石室遗存时代性质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亘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锦屏山、伊芦山,广泛分布着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作“唐王洞”、“藏军洞”、“土瓮子”、“土洞子”、“古墓葬”的人工土墩石室。关于土墩石室,本世纪初,地方学者吴铁秋在他的《苍梧片影》中收录了一位叫庞寿峰的《云台山古洞探考》一文。文中对分布于云台山的古洞进行了考证,认为:“是古代的非近代的;是人工的非天然的;是多数的非奇零的;它们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洞是建在水草多处。”庞先生首次在江北考察云台山土墩石室的情况,在较长时间并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注意。五十年代,朱江先生在吴县五峰山发掘  相似文献   

18.
《东南文化》2006,(6):21-29,I0003
宜兴潢潼土墩墓群是太湖西部土墩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发掘的3座土墩墓均有保存完好的石床,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器质量很高,较为精美,并出土了同时代土墩墓中较为少见的青铜矛。这对江南土墩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从1956年丹徒烟墩山土墩墓的发掘开始,国内的考古工作者即对土墩墓做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此次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的发掘,使我们对土墩墓的形成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来说,一座土墩墓的形成要经过选址、铺垫基础、埋墓、封土等几个重要程序。在丘陵山地,土墩墓一般建在山脊和高岗之上;在平原  相似文献   

20.
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镇江市以东丹徒至大港沿江一带的低山丘陵和岗地上,分布着一些大型土墩墓。为配合当地工矿开发和大港港口区的施工建设,由南京博物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镇江博物馆及丹徒县文教局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