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五千余年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浙江省坎墩人民的文化建树自然也融汇其中,虽然是些水滴,却也晶莹剔透。究竟坎墩人民对中华文化有些什么建树,我们看《十里长街——坎墩》(以下简称《十里长街》)就会了然。《十  相似文献   

2.
穿破夜色的车子从深圳启程.凌晨进入搭起了彩色门楼的潮阳南阳乡。只见十里的长街,灯珠和小旗交相辉映,形成一道色彩斑斓的敞篷,迎接我们这些参加郭氏祭祖民俗活动的观光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八音会     
《沧桑》1996,(3)
长街溢金流霞。正月十五元宵节。 像条条小溪汇入江河,人流,从小巷院落溢出,从近郊远村涌来。春潮猛涨,宽阔的马路陡然变得狭窄。十里长街涌动成一条彩色的长河。 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得好红火! 太行山啊,生长五谷杂粮,生长贫瘠也生长欢乐。哪里能比得上太行山如此厚实的垒石土层哟。 你快看,来了,来了!长街尽头,闪出来一  相似文献   

4.
无锡南门,旧称望湖门。从望湖门过南长桥,沿着南长街行不远,到跨塘桥,便来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入口广场上,置有吴良镛题字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巨石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石刻。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仿古牌坊"丛桂坊",额题"运河古邑"。站在跨塘桥上向南眺望,京杭古运河缓缓流淌,  相似文献   

5.
孟丙南 《古今谈》2006,(2):63-65
流光如矢,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倏忽三十年了,一代贤相,音容宛在。十里长街的挥泪送灵,天安门广场的万众悼念,依稀在目。又是清明时节,不禁心潮澎湃。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继承者以震惊世界的骄人业绩告慰先灵。我在学习《周恩来选集》下卷中,看到一篇《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它反映了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为保护党内外干部,特别是保护一大批党内外朋友所作的不朽贡献,是周总理坚决执行党的统战政策的光辉写照。根据这份“名单”,我查考了《中国统一战线》和《文革通讯》中的有关内容,写成此文,作为缅怀人民的好总理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6.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从唐人的诗文中,可以窥其大致。如高彦休《唐阙史》载:“扬州,胜地也。……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韦应物亦曰:“华馆十里连”;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罗隐则云:“九里楼台牵翡翠”。而于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五日抵扬,四年正月三日尚“写著于扬州龙兴寺”的日本僧人圆仁,在其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则记得很具体:“扬府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宋代去唐未远,宋人有感于宋城不及唐城,对扬州唐城的规模在诗文中颇多述及,如欧阳修诗句云:“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洪迈《容斋随笔·店扬州之盛》载:“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及唐之十一”;镂钥《北行日记》云:“大率今之所谓扬州者,视故地东南一角,无虑四分之一尔。”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曾任过扬州司理参军之职的沈括,在其所撰《梦溪笔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8,(5)
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成果和历史意义作出了明确的叙述。《决议》认为,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决议》列举了这次会议在党的领导工作中所实行的许多重要转变,并认为这些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此,党掌握了拨乱  相似文献   

8.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南京的历史文明都与此河息息相关,因此,她便成了南京的“母亲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可与南京齐名。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六朝定都,竟使她流淌出一条十里文化长廊。沿河两岸,先后出现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名胜,这些景观和名胜,如镶嵌在秦淮河上的一串明珠,从而使这条河流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氛。只要提到“十里秦淮”,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六朝文化余韵。可见秦淮河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影响是如此深远。正因如此,作为秦淮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悠久和文化积累的深厚,编修《秦淮区志》,理所当…  相似文献   

9.
丁山 《收藏家》2002,(3):54-55
沿着北京宽阔的长安街笔直西望,只有一道立交桥梁越主路而北,以通向钓鱼台国宾馆。如今,路的分叉处南偏,推土机、电铲车轰鸣着,在3公顷的土地上,忙碌着,挖掘着,而后便要打桩,开始主体建筑了。新的首都博物馆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并力图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为北京的十里长街,再添抹上一道靓丽。细说起来,由打1953年郑振铎、吴晗发起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到1981年这座久历磨难的博物馆正式挂牌揭幕,它经的事儿太多,经的人也太杂,于是人们说,从反右、四清到文  相似文献   

10.
纪传体国史纂修是清代官修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卷帙浩繁的纪传体清国史记录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沧桑,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纪传体清国史是清代人物传记之渊薮、典章制度之总结、民国初年所修《清史稿》的重要史源,并可校补《清史稿》舛误。虽然纂修者为维护统治者的形象和利益,不惜曲笔隐瞒历史真相是纪传体清国史之不足,但从整体上看,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仍然是清国史纂修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因其遥远,因其神话般的革命传奇,因其在我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印痕——雪茄、古巴砂糖、70年代内部发行的《摘译》杂志上刊登的格瓦拉故事、童年哼唱的歌曲“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说到哈瓦那,总是会有无穷无尽的美好想象。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已是半个多世纪。毛泽东这篇阐述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在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的。当年,记录整理毛泽东《讲话》的两人之一,是山西省盂县清城乡前杨家坪村人杨树生,另一位是段云。笔者从1992年开始寻访杨树生,现已87岁高龄的杨老至今还把主席的谆谆教诲深深地铭刻在心中,他的回忆澄清了毛泽东发表《讲话》中的历史真相,尤其是彻底搞清了在很多论文中关于毛泽东发表这一讲话时是否有全文稿件的争论,结论是毛泽东发表《…  相似文献   

13.
李晓勇 《神州》2013,(36):84-84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学生已然成为了储存知识的器皿容器,又好似学习的奴隶,哪里还有他们自由挥洒自由发挥的天地?我打破课堂常规,大胆进行尝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学生以自由发展发挥的空间,将讲读课改为室内活动课,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设计,身临其中,使其成为一泓活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14.
<正> 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西晋司州图幅绘司州上洛郡西北界止峣关,所据当是《晋书·地理志上》峣关在上洛郡上洛县西北的记载,这自然是正确无误的。但由于图中峣关的位置明显偏南,致使图上上洛郡西北界也比实际要偏向东南几十里。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通史·清史卷》题记白寿彝本卷论述清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在年代上,如从入关时算起,那是在顺治元年(1664年)。如从努尔哈赤建国时算起,那是在天命元年(1616年)。本卷上溯到努尔哈赤的建国,下限到道光二十年(1...  相似文献   

16.
叩开地下社会的大门──读《中国地下社会(清前期秘密社会卷)》孟超,宋军中国的地下社会,若从南北朝傅大士创弥勒教算起,到如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若以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异姓结拜为起点,其历史则更为久远。从南北朝开始的弥勒教、摩尼教等佛教的异端教派,到清前期...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晚清时期(1872—1911)《申报》中的华侨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申报》中蕴藏着丰富的华侨史料信息,这些史料信息可以归纳为晚清华侨移民的历史与现状、中国近代史中与华侨有关的重要事件两大方面。与同时期的报刊相比,《申报》无疑是研究晚清华侨问题的最好文献。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这些史料信息绝大部分还沉睡在故纸堆里,没有引起华侨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和利用。因此,对《申报》中的华侨史料进行有序的整理和开发,方便研究人员利用,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1996年11月14—16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近现代史教研室主持召开了《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得到了欧洲联盟的资助和北大校、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和欧洲所...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贵州威宁州铜厂亏欠巨额帑银事发,案连贵州两任巡抚、藩臬二司及该管道、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亲自指派大员驰赴贵州查办,并根据查办结果下诏处决了两任贵州巡抚及一干人犯。京报传出,各省官场为之震动。由于《东华录》对此案的档案资料收录不全,《清史稿·高宗本纪》又无一语述及,仅《清史稿·良卿传》有简略记载,以致这起贵州历史上的大事竟难窥全豹。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从清史馆辑录了清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先秦历史,最大的困难是文献资料的贫乏。除了几部经书、子书及《国语》、《战国策》、《史记》外,可参考者寥寥无几,而这些古籍经过几千年辗转传抄和后人润色,很难保证没有讹误之处,不能说全都是信史。所以,自清季以来,一些学者都非常重视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均出自当时人的直接记录,是第一手可靠的原始资料,能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故而王国维先生首倡的二重证据法,遂成为研究先秦史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