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段友文  段彤彤 《民俗研究》2024,(2):132-145+160
山西寺庙作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民众信仰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集中场域。新绛稷益庙和洪洞水神庙壁画内容皆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本土农耕生活、祭祀仪式的真实场景。两座民间庙宇壁画中的农事图像,以特定的空间表现了农事活动的时间秩序,展现了元明时期晋南乡村民众应对农事灾害的行动策略。图像化的农业祭祀活动是特定时代国家意志的民间践行,体现了“以礼行俗”的两个面向,即“礼的民间化”和“俗的实践性”,并且逐渐演变为社会观念和文化行为的象征性表达,由此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本意识在寺庙壁画的农事图像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资料卡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均对农事特别重视,春则祈年,秋则报赛,不违农时,使五谷蕃熟,民主康乐.南京国民政府有鉴于此,乃有农民节之确定,其目的在于促使农民注重农事.改良增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诗歌为主要文学形式,因而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反映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故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以往对唐代农事诗的研究,试图站在一个严谨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定义农事诗,并对有关唐代农事诗的研究做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农事诗实即一系列农事礼仪的仪式乐歌,其中,最重要的农事礼仪莫过于籍田典礼。考察《诗经》中的农事诗,作为籍田典礼的仪式乐歌的只有两首,即《噫嘻》和《臣工》,前者为籍田中发布开耕命令的乐歌,后者为耨礼结束时告诫农官的乐歌。  相似文献   

5.
运用耦合指数和ESDA方法,从时空维度动态分析2002-2013年南京农事节庆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的耦合状况,得到以下结论:①在年际尺度上两者存在明显正向相关关系,农事节庆活动呈现"协调发展、效益提升、快速发展、优化调整"阶段性波动特征;在季节变化上则呈现整体相似特征,3-4月和9-11月出现较明显的峰值期,但农事节庆活动表现出更强的季节性。②2002-2013年农事节庆活动空间耦合差异较明显,耦合指数稳定变化的有主城区、高淳区和六合区,偏离1的有江宁区,波动变化的有溧水区和浦口区;农事节庆活动空间耦合整体存在南北方向上以主城区为中心自北向南,东西方向上由偏西部向偏东部演化的特征。最后,提出南京今后农事节庆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记录中,中国农事器物被人为地赋予了诸多意涵,成为"天工"之技、"本土智慧"、"先进"科技、"民艺"乃至"平民历史"的载体。凭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隐"之法,这些记录将农事器物纳入不同的范畴;在再现农事器物与人的关系时,不同的记录具有不同倾向。从器物环境到与人的关系,再到器物本身,对器物的"新旧"显隐记录,折射了时人对机械化的憧憬或恐惧,其实质是对科学技术的"信仰"或"质疑"。综观不同记录,一个理想的农事器物记录,至少是未忽视与"器物"相伴之"人"及其生活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桂海碑林因其"碑刻如林",壁无完石而得名。碑林中北宋李师中所写的《劝农事》的布告刻于其中。《劝农事》碑以当时的社会作为背景,阐述了"民治"和"农事"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西太原万柏林区居贤观明代万历年间壁画"麦收打场图"绘有一具风扇车,是我国迄今最早的虎头风扇车图像。该壁画与山西稷山县稷王庙内清道光年间农事木雕中的虎头风扇车一道,证明山西地区是我国此类风扇车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9.
米玛次仁 《神州》2012,(22):262-262
陶渊明的诗歌是他的全部生活和现实态度的真实反映,也是他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他在诗歌创作中,发出大量的对于农事的歌咏,为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增添了一种罕见的珍品,也为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别开了一个生面。他的作品,在我国中古诗坛上可说是独耀清辉的。  相似文献   

10.
气清景明,清明标示着一年中空气清爽、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时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绝无仅有,除了农事之外,清明还有扫墓、踏青、祭祀等特殊的内涵,东北各族人民过清明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相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而形式上又有一些特有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不但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气候的精辟认识,而且准确地反映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日地关系,成为掌握农事季节的可靠依据。本从甲骨、古籍献入手,结合有关考古材料,考定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时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人民横跨万顷东海,所进行的历史悠久的农事往来,是举世罕见的。在靠天吃饭的古代,中国农作物源源传往日本;在科学开始发展的近代,日本农业技术影响了中国。中日两国人民在农事上的这种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仅加深了友好临邦的兄弟情谊,而且也促进了两国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的进步与发  相似文献   

13.
吃新节     
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或农作物即将丰收期间举行,公历为七月至十月间. 中国南方的苗族、侗族、仡佬族、基诺族等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这是个农事节日,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而过的节日,大都在庄稼成熟时.来历有三:一是为纪念开发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节已过,趁农事稍闲时,休息娱乐,调剂一下生活;三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预兆丰收,祭祀天公赐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先秦时期的“四时”观念与农事活动的周期有着密切关系。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借助植物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佐之以必要的文献材料,梳理小麦在殷周春秋之际推广种植的时空特征,可以发现其与先秦时期“四时”观念的萌生与演进存在极强的时间继起性与空间重合性,从而为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作为“四时”观念得以萌生的起点,“二时”观念能够客观反映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特定的农业技术水平下固有的农事活动周期,也能有效指导农事活动的开展,但小麦以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嵌入到春种秋收的农事周期中,则对“二时”观念形成了一定冲击,进而推动“四时”观念的萌生;另一方面,爬梳古文字材料和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在“四时”观念中相对晚出的冬、夏两季,皆与小麦存在联系。由此,足见小麦的推广种植是促使先秦时期“四时”观念不断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康熙与农业     
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一般都重视农业,因为农事丰欠关系着经济兴衰,甚至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所以,皇帝每年总要表演一番亲耕耒耜的活动,皇后总要做一次养蚕的示范,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康熙帝继承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力不失时”,对直接影响农事成败的气象条件非常重视。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精细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气候的变动、时令的推移,均与天象的变化(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廿四节气就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以反映农业气象条件为特征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  相似文献   

17.
三月种稻,五月插秧,现在正是繁忙的农事时期。在秀丽如少女长发披散的陡坡塘瀑布两岸,层层梯田到处是流动的人影。  相似文献   

18.
藏东的节日     
张青 《中国西藏》2010,(5):52-55
西藏的节日,是藏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内容和形式多样,包括岁时、宗教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与文化娱乐等。昌都的节日与西藏其他地方基本一样,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  相似文献   

19.
崔欣 《丝绸之路》2011,(3):8-12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艺术。年画是中国民俗的形象反映,是节日文化风俗的典型体现。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畜平安和祈福迎新、驱灾辟邪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1,(6)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后总结出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从孟春的大地复苏,到仲春的朝气蓬勃,再到季春的姹紫嫣红;三春经历了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为例,解读春天里节气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