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府州主要的行政机构除了府州长官衙署外,还包括使院、州院和司理院等。本文拟通过对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府廨之图”的分析,来展现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衙署布局,并进一步通过对衙署布局这个物理空间的分析,探讨宋代地方官员的权力关系和日常的政务运作,特别是以幕职官为代表的地方文职僚佐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清置宾州府(原为宾州厅)衙署旧址,位于宾州城中心繁华地带,经过一百三十余年岁月风尘,现仅剩五间硬山青瓦房,成为古城宾州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为满足人们对宾州府衙的探寻心里要求,特撰此文。衙署在清朝的设置,以冲、繁、疲、难四字为标准,"冲"为地域广阔,处于交通要冲。"繁"为政务繁杂。"疲"为赋税通欠,地方管理不善者。"难"为民刁  相似文献   

3.
现存清代南阳府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清代南阳府衙王歌莺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有一所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知府衙门——南阳府衙。1987年,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仅就其建筑形制与特点等作一简要论述。衙署建筑在封建社会,一方面受堪舆学说的影响,具体建筑物随八卦...  相似文献   

4.
正定府文庙于1982年被正定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明代。本文作者通过实地勘察并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其戟门的建筑年代为元代,纠正了这一偏差。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马当上水府、采石中水府、金山下水府统称为长江三水府,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方性江神信仰,五代至宋盛极一时。历史上长江三水府的"水府"得名源于道教,五代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促进了这一信仰的形成。宋代长江三水府神因在战争中屡次显灵获得国家加封赐号,成为保国护境的水上神灵。此后长江三水府神职范围不断扩大,在庇佑国家社稷与水上交通之外增加了司雨职能。明清以后长江三水府信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北宋端州在政和八年(1118年)升为肇庆府。然而,端州升府的历程是比较复杂的,历来有较大争议。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端州何时升府,以及升府的具体过程,以新的史料证明端州在升为肇庆府之前确曾升为兴庆军和兴庆府,"岭南第一府"是兴庆府而不是肇庆府。最后,通过分析宋代"潜藩升府"制度及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变化情况阐释其升府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置宾州府(原为宾州厅)衙署旧址,位于宾州城中心繁华地带,经过一百三十余年岁月风尘,现仅剩五间硬山青瓦房,成为古城宾州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为满足人们对宾州府衙的探寻心里要求,特撰此文。  相似文献   

8.
金代亲王府属官名称多以唐宋辽制为参照,虽较唐宋简化,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金代亲王府属官,除《金史·百官志》所明确记载的属官外,还有王府同提点、王府掾、王府教读,王府祗候郎君等。金代亲王府属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其职能由最初"傅导德义"变为"检制王家"。亲王府属官和职责的变化与金代章宗以后强化皇权、严防王爵越制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地带,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较大的一组文庙建筑群,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史底蕴深厚。本次考古勘探在文庙区域发现宋元时期的地层以及砖铺地面等遗迹,对泉州府文庙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辨前人有关"府江"得名缘由及其所指桂江河段的不同观点,从政区变迁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所在;"府江"或在元大德五年(1301)平乐府的设立后而逐渐得名;明前中期,官府以"府江"为名设置府江兵备道,"府江"的地理范围因府江兵备道的辖区而扩大到整条桂江河道,也因其辖区变迁而缩小至平乐府境内。至民国初年,平乐府被废,使得"府江"这一名称失去现实依据,"府江"因而改称"抚河"。广西"府江"得名及其地理范围的变化,当是河流自然地理、政区设置与人类地理认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区设置这一制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或可为解析广西左、右江、浔江等河流名称的历史变迁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霍州衙署     
正衙署,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兼具行政、司法、宣谕的功能,是历朝历代城池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也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十分重视衙署的设置与建设,并且有严格的规制,形成特有的衙署文化。霍州衙署,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共同形成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衙署建筑实物遗存,联袂结成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属国内现存同类衙署之  相似文献   

12.
全长12公里的正定城墙为府级规制的城市防御设施,是正定古城历史文明的标志和见证。自前燕于此修筑安乐垒始,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在御强敌、防水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和研究了正定城墙的历史变迁,并结合考古资料,对唐、五代时期城垣为牙城、子城、外城的三城格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并重新梳理已往考古发掘资料,可以明确元代文献或瓷器中所带"枢府"二字是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枢府"款枢府釉瓷不应专门为宫廷或皇家烧造,更非宣徽院定烧,而应是官府机构之一的枢密院定制用瓷。此外,考察元代祭祀用器使用制度,可以排除"枢府"款枢府釉瓷为祭器的可能,其很可能是枢密院或下辖军事机构履行公事之需而置办的公用器。  相似文献   

14.
西汉长安丞相府的位置在未央宫东阙之外,府中设有百官朝会殿,供朝廷举办各种形式的"集议"以及上计、举谣言和习肄礼仪等大型活动,是周代外朝的遗存。相府采用"四出门",与皇家宫室宗庙陵园的布局形制相类;其内外以府门、中门、閤及所属垣墙分为三个区域,府门有阙、署,无塾、阑,不设钟铃、建鼓,东西门各有长史驻守。中门内为相舍,设有正堂、庭、后园与诸曹吏舍,黄閤之内为丞相燕居听事之地。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的时间,当前学界说法不一。作为黔北重镇的遵义府,其划归贵州的时间是非常有必要考证清楚的。一当前学界关于遵义府划归贵州时间的三种说法(一)雍正五年说。《贵州古代史》:"公元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划四川遵义府并所辖遵义、绥阳、桐梓、仁怀、正安五州县隶贵州。"~((1))《人文遵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遵义府划归贵州。"~((2))  相似文献   

16.
辽代"临潢府军器库之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潢府军器库之印"入手,区分出辽金时期存在的南北两套官印系统。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明确"临潢府军器库之印"为辽代官印无疑。并指出此印在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价值,及其对辽代文献记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宾州府政书》是清置宾州府知府李澍恩于1909年(宣统元年)着手编纂的,1910年2月,李澍恩调吉林府任知府,8月份辑纂完毕,全书一卷本,约45万字,由《甲编写真汇图》、《乙编公牍辑要》、《丙编风土调查》、《丁编统计报表》四部分构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国。是一部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历史的推移,几经沧桑。该书在宾县内外民间早已失传。为继承文化遗产,发挥旧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宾县地方志办公室于1984年重新校堪翻印了《宾州府政书》。伴随  相似文献   

18.
朱国兵 《中国地方志》2020,(6):68-71+126
绍兴元年,宋高宗在准备离开越州前往临安府时,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嘉泰《会稽志》所载越州升府之事是宋高宗效唐德宗"兴元故事",今人研究也认为如此。其实,通过重新检讨不同史料、考察宋廷对唐德宗及"兴元故事"的态度以及追索所谓的用"兴元故事"的史源,便可知越州升府并非用"兴元故事"。  相似文献   

19.
明代广西梧州府因其独特的地理形势,成为明王朝经略两广的战略要地。在明代两百七十余年间,军事布防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明代梧州府的军事地理分布格局伴随着军队类型以及战争的需求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先有"卫所旗军",自明朝开国以来陆续地从外地调来兵员,相继设立了梧州守御千户所、五屯屯田千户所等一共五个千户所,分别进行弹压当地少数民族叛乱和盗贼侵扰等任务。后来又有来自湖广、广东的"班军"。明代梧州府地区的军事组织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五代后唐时,平州被契丹占领,随即被升为节镇州,先后置卢龙军、辽兴军。但宋人记载契丹升平州为辽兴府。对此,学界皆视宋人记载有误。作者认为辽兴府确曾存在,其存在时间可能不在辽初而在辽末。辽末,随着大片国土不断落入金朝之手,新建立的耶律淳政权出于捍卫燕京的考虑,将平州升级为辽兴府。天辅七年正月,金破燕京后,辽兴府守臣时立爱降金,金太祖旋即升辽兴府为南京兴平府。这才是平州在辽金鼎革之际的真正变迁过程。"辽兴府"是当时不为各方所承认的耶律淳政权所升,且存在的时间不满一年,因而长期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