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票记忆     
1954年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供求关系紧张,9月份实行了凭"布票"(又称棉布购买票、购布证、购布券)限量供应棉布。除了农产品、粮、油以外,这是工业消费品的第一种票证;而且,比1955年11月正式发放"全国通用粮票"的时  相似文献   

2.
1951年陈云解决棉花禁运危机的谋略是:节流,全国大部分纱厂在一定时期内停工,节约出原料供应军品生产;统购,实行统一收购管理棉纱、棉布市场,由合作社牵头对棉花进行预购和包收;调控,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和棉布、棉纱销售价格,补收中间商存量的棉、布税,给予出售棉花者优惠政策,提高棉农售棉积极性;促收,动员全党全国掀起购棉高潮。在陈云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行政手段与调价措施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处理因禁运而出现的棉花危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胜利,对新中国恢复时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仲选 《丝绸之路》2004,(12):28-28
在陇东婚娶中,有一种“披红”习俗,有的地方亦叫“挂红”。“披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布被面折叠的条带。在娶新娘的人马未回来前,  相似文献   

4.
布票是由国家商业部门统一印制发行 ,专用于购买棉布、棉制品、纺织品的计划供应凭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布票作为票证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 ,越来越受到收藏者青睐 ,渐成藏界“时装”。因其使用对象的普遍性、发行渠道的多样性及其稀少高昂的价值 ,给布票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布票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54年9月9日 ,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自同年9月15日起 ,所有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和私营纺织厂生产的棉纱、棉布 ,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购统销 ,不得自由出售 ;在全国范围内 ,所…  相似文献   

5.
李伏明 《史学月刊》2006,(10):65-72
明清时期,松江府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数量等角度考察,明代晚期,松江府棉布产量最多为1575万匹,外销量最多为1305万匹;清代中叶产量最多为3000万匹,外销量在2600万匹左右。明代“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只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清代松江棉布销售区域大大压缩,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基于其生产能力、运输成本以及与外地经济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清代前期棉花、棉布在全国各地运销情况的历史考察,说明在清代前期,全国绝大部分州县的棉花、棉布是自给不足,或者是自给有余的,人们都要依靠棉花或者棉布市场。正是大多数人的这种需求,才形成了棉花、棉布在省际间、县际间、城乡间、乡村间的流通。这也是棉花、棉布流通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辨析——兼答刘进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宝先生《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研究》一文,对拙作《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有关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緤是毛织品,官布中有褐类官布,官布为入官之布。根据敦煌文献的有关记载,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使用的緤是棉布,而官布是棉布中的一个品种,不仅上缴官府,而且在寺院、民间大量使用,作为毛织品褐没有官布的称谓,官布昌褐内接,是指将官布和昌褐缝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主要从事棉布收购、委托染踹加工和大宗批销布匹 ,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商业资本。字号的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徽州商人 ,通常经营十数年乃至数十年 ,个别长达百来年。单个字号的规模资本银一般在 3万两上下。字号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冒牌等不正当竞争。字号收购布匹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一整套标准。外发布匹踹光是字号布匹的基本加工方式 ,字号不直接经营踹坊 ,兼营染坊也不普遍。字号经营并不同时存在长期以来论者所说的直接设立踹局踹布和委托踹坊加工生产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孟滢 《安徽钱币》2001,(2):14-14
2001年7月1日,有泉友从枞阳来,售余“壮布七百”一枚,此布品相完整,绿锈坚实,是枚“出土老坑”钱,我去年得王莽“小布一百”,加上原得“大布黄千”三品(两大一小),而今已有王莽“十布”中的三布,故心中甚喜,特别是今天“七、  相似文献   

10.
“全球购棉”和“技术援外”,这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国政府为克服经济困难、摆脱外交困境而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堪称扭转形势的大手笔。“全球购棉”在突破多种艰难险阻后收效显著,展现了陈云的深谋远虑,“技术援外”使“周恩来工程”享誉世界。其深厚的经济价值和久远的政治影响在尔后的岁月中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1.
略谈“无终”三孔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6月间,山西省公安部门在晋南缉获走私文物中发现两枚布币,一枚是“无终”三孔布,一枚是圆肩弧裆方足“共半釿”布(见拓片)。这是继“宋子”三孔布以后又一次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加工技术种类多,各有不同名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宋元时就材料说名"药斑布";就染法说名"浆水缬"。转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时,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产以后,但其发轫也许会早至公元前,可联系到西南地区织作的白  相似文献   

13.
徐渊 《中国钱币》2009,(4):52-56
1997年《中国钱币》第三期上,曾载有我和马传德先生撰写的《“金山正埠义兴公司”洪顺堂票布试考》一文,文中对一张标明“天运”年号的美洲洪门票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证。由于该票布未填明具体年月,所以只能大致框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并指出:如果票布填发时间是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重新举行登记”之前,当是旧金山洪门组织“洪顺堂”及“照义分堂”在收取六美元“馆底银”后向陈姓会员颁发的会员凭证;  相似文献   

14.
亳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对农村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当时的政策是:“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和“多缺多供应,不缺不供应,什么时间缺,什么时间供应”。这个政策在安徽亳县深得人心,广大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在以后的几年里,购了过头粮,回销粮卡得较紧,但农民口粮尚可吃饱。1958年“大跃进”以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统购统销是在高估产下的高征购,在低标准和时有脱销的情况下统销。1958年———1960年,三年粮食统购统销情况是:1958年全县农业人口71万,粮食实产4.55亿斤,征购任务3亿斤,完成15119万斤,占任务的50.39%,商品率33.8%,人均负担…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三晋”布币中,有一种最常见的方足平阳布,不仅在当时“三晋”的主要地域今山西省境内大量出土,就是在原“三晋”范围以外亦时有出土,只是数量和山西相比较少。现就山西省为例,略谈有关方足平阳布的一些问题。自从1950年雁北文物勘查团在山西山阴县故驿村古城址发现布币以来,直至1982年,全省约有28个市、县共30余处出土各种  相似文献   

16.
三孔布币及其拓本流传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孔圆足布币俗称三窍布,是战国后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此市币面上下有三孔,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李佐贤(古泉汇)把它归入圆足布类,属于圆足布一个品种。清·嘉庆甘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十六卷,该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藏此布币者数目寥寥。故有泉书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①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鹦等。…  相似文献   

17.
《福建史志》2002,(2):27-28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装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装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相似文献   

18.
棉花在新疆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新疆的民丰、和田、吐鲁番等地发现了汉至唐代各时期的纺织品。传世文献中《梁书·西北诸戎传》最早记载到高昌种植棉花,“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线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多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吐鲁番文书记载高昌王国到唐代西州,当地居民种植小块棉花为副业,市场上有棉布作为商品买卖。故棉花在传入中国西北后,传播十分缓慢①。敦煌毗邻吐鲁番地区,相互之间商业贸易不断,来往频繁。从居民成分来说,高昌的汉姓居民多由敦煌迁来②,唐代很多敦煌人在西州担任官吏或服…  相似文献   

19.
李建川 《云南史志》2000,(3):44-45,61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随着电影机、留声机、收音机等电器产品的问世而迅速向世界各地推广普及开来。1908年滇越线路开通至昆明,“滇越铁路也带来了法国放映机和影片”。民国时期的云南政府从全国各地经验中认识到电化教育“其影响于民众意识与知能者实普遍而神速”,因此积极发展电化教育,主要措施是:组建电影巡回讲映队和购发各省立学校,民众教育馆收音机。  相似文献   

20.
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铜铸币,究竟何时开始称“布”,尚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战国古籍中的“布”都是布帛之布,和铜铸币无关;铲形铜铸币称“布”始于王莽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战国古籍中的“布”可能指布帛,也可能指铲形铜铸币,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