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治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特点。杨先生条分缕析、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史学史研究有着规范性、严谨性和示范性的意义。杨先生很早就致力于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学史,他对中国史学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看法、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思考等,都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 ,乍暖还寒季节 ,从北京传来白寿彝先生逝世的噩耗 ,中国失去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令我万分悲痛 !这是史学界的巨大损失 ,是史学史学科的巨大损失。早在六十年前 ,白先生即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 ,开始了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解放后 ,白先生受教育部委托 ,于 1 96 1年着手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 ,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史学史编写组 ,并且招收两名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 ,组织了几次关于史学史的学术讨论会 ,出版了几期《中国史学史资料》刊物。白先生还亲自撰写《谈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等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同时起步和开展的。作为研究史学史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和表述上的要求,分期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三、四十年代,当第一批史学史专著问世的时候,在内容上都有分阶段叙述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显地受到梁启超观点的影响,把史官、史家、史学和史学趋势等方面作为阐述史学史的大骨架,并在此基础上,把史学史作某种段落式的划分。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的“史学史的做法”一节里说:“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朱仲玉1981年,我写了一篇《中国史学史书录》(见《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二期),著录了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到1980年出版的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著作。在那五十年中,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真正成熟的史学史著作少得很,以至不...  相似文献   

5.
研究与撰述史学史 ,分期问题无法回避。近五十年来 (1 950— 2 0 0 0年 ) ,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成果甚丰 ,分歧很大。综览各家观点 ,评判得失利弊 ,对推进 2 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 ,无疑是有益的一、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五十年来 ,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曾经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 2 0世纪 60年代中前期 ,第二次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1 961年 ,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 ,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以此为契机 ,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  相似文献   

6.
读《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张越自从梁启超提出史学“很有独立作史的资格,”倡导应该开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之后,中国史学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这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方面都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姚名达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历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学者。本文依据其《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以及散见于信函与已刊著述中的介绍与阐述,梳理出姚名达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拟定的架构以及已经成文的观点与主张等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是姚名达最为重视,也始终坚持的学术领域与研究专题。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规划,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特点,其已经刊行的几部史家年谱,均应纳入到中国史学史研究体系之中。作为姚名达留下的唯一相对完整的文本,《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讨论了史理与史官两部分内容。其中体现出的对史学理论的重视,可视为姚名达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学科突破了史部目录解题式的研究和撰述模式,建立了以史学与时代互动为视点的史学史学科新体系;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在古代史学批评、史学思想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等新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关中国史学通史与断代史撰述、专题史和个案研究向纵深发展;重视学科基础建设,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关注史学发展最新趋势,探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史学发展的影响。这些说明,中国史学史学科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高潮之后迎来了又一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史学史,不能单单从中国史学史本身去研究,一定要放在整个世界史学史的范围里来研究,才能看出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规律来。方向应该这么走,我想了想,很不容  相似文献   

10.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是清代史学史资料编年的拓荒之作。该书继承和发展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特色和优点,体例谨严而完备,史料丰赡而翔实,考订精审,编纂独到,深具史识,是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史资料编纂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将为清代史学史研究提供基本史料和重要线索,将对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通史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对史学工作的自觉检讨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建国以后,这门学科在六十年代初曾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最近十年有显著的发展。近十年来,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数量可观,在内容上,已经明显地注重于历史观点、编撰思想、史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我们正在从事的是建设一门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的工作。白寿彝先生于四十年代初,便开始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将近半个世纪,在理论上作了许多总结阐发,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开拓,对建设这门学科、推动它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贡献。白先生治史学史,特别重视发展理论思维。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史学史是对史学工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0月6日,为祝贺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治学65周年暨85华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举行了“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京津地区的部分史学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领导及有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会由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主持,二十余人在会议上发言。 几十年来,白寿彝教授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矻矻以求,成就卓著。他的研究所得包括史学理论、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许多领域。从整体上看,上述诸领域,展现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白寿彝先生就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并立志使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摆脱旧模式的影响,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五十多年来,白先生为中国史学史这项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史论集》(199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论集》),收集了白先生自1946年至1993年陆续写作的36篇代表性论文。这部论集是白先生关于史学史研究论文的首次单独结集,它将与1986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交相辉映,共同反映出白先生在几十年学术求索中对中…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宁泊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杨翼骧先生,是当今较早攻习中国史学史的学者之一,现在虽年事已高,但仍在辛勤耕耘,坚持不辍地从事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并指导着多名博士研究生。1994年盛夏,我采访了正忙于编...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初,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张促使中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史学史"概念,关于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也开始引起学者关注。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史学史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汉唐等史学发达的朝代,受清人影响,学者普遍认为明代史学不如其他朝代。进入21世纪,随着对明代史学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归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自觉研究,并取得切实的成绩;2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史学史分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进展;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二是对新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即继续扩展研究内容;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在历史学专业的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17.
《史学史研究》杂志情况简介《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年6月,其前身是《中国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1981年,改名《史学及研究》,公开发行。到目前为止,已出版78期。《史学史研究》是一本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开...  相似文献   

18.
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的出版,对于建设中国史学史这门新学科是一个贡献。这部著作见解独到,材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刘节先生对于古代史学的丰富学识和几十年的治史经验。以前出版的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也是一部有学术见解、材料丰富的著作。不过书中没有讲到历史哲学,现在刘节先生这部著作讲到了,这就前进了一步。它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推进史学史研究和写好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以后,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将唯物史观应用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突破了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史学科的理论框架,展现了他所规划的上至远古、下及当世的中国史学史宏伟蓝图。白寿彝继往开来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对唯物史观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史学史研究者的唯物史观转向,以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逐渐走出"苏联模式"的时代履迹,是当今学者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在1961年《史学史研究》①创刊以前,由于史学史尚未形成为一门普遍的学科②,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最初目的,便是"主要用于辅助史学史的教学和史学史教材的编写"(《这三十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在《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