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49-1986年,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由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目的 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从70年代开始,在国家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诞生.从尖端技术到新技术再到高技术,党和政府选择的重点研发领域不断调整,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发生过曲折,但的确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经历了良好的开端、曲折发展、重大挫折、恢复与推进等发展阶段后,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不能脱离具体国情,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的保障,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西方文明成果、本国政治传统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问题,提出了"共产党人是主张改善民生的"著名论断。强调党应始终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乎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使经济建设与民生兼顾、平衡。陈云在实践中不断找寻民生改善的路径,形成较为系统的改善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4.
民生为本是陈云经济思想和经济领导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关于民生为本思想的内涵包括:把民生问题看作政治问题和重要的国策;共产党必须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搞建设,使两者兼顾与平衡;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应重视粮食生产。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告诉我们,改善民生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学习、研究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刻启迪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住房紧张问题非常严重,群众对此意见极大。党和政府依据《宪法》,落实私房政策;加大住房投入与调整供给模式,扩大住房供给;进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等措施,初步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问题。但由于重工业优先战略下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住房商品化与福利分房制度并行条件下职工个人购房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使住房紧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然而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此后的住房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藏和平解放了,但是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道路仍然曲折而漫长。发展西藏,建设西藏,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更需假以时日,逐步进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与环境,西藏不但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地位独特,而且在全世界的许多人眼里也颇具神秘色彩。西藏人口稀少,但地域辽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面积占了全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处理好西藏问题,既是实现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陈林  宋亚军 《神州》2013,(23):254-254
民生问题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到国家和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难、收入分配不均、教育问题等。对于所面临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解决,让国家和人们生活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翟媛 《沧桑》2011,(6):90-93
历史发展是一段漫长而有规律的过程。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时候紧要处也只有几处,需要我们转折好了。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在几处关键点上,中国共产党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正确的转折,奠定好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继往开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又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到国家和人类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难、收入分配不均、教育问题等.对于所面临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解决,让国家和人们生活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防灾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每一次灾害都对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但是随着抗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的中国,灾害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防灾救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何颖 《攀登》2008,27(3):75-79
构建和谐社会,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力量共担责任。但是在责任主体的排序中,政府则应通过公共服务行为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人口、环境、资源条件,证明中国不能走其他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而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觉醒、政府的决心,为中国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大问题,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分享改革开放的硕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政府能否把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处理好,否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象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名的取法及内涵也有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一般归纳起来有二十种不同的取名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参与方,中国为盟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在某些国际场合"代表"中国,此举受到中英苏等国不同程度的反对。为减少阻力,美国未将台湾当局列入多边对日和约签字国之内,而是促使日本与其签订双边和约。此时,蒋介石至为在意的就是"中华民国代表中国"的问题,最终"日台和约"得以在旧金山多边和约生效前签订,这基本上符合蒋介石的愿望。然而,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曲折艰辛。此间,在诸多问题上蒋美存在分歧。蒋的因应决策虽使台湾当局最终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美国促成"日台和约"完全出于其自身远东战略利益,对于台湾当局的权益并无多少考虑。  相似文献   

16.
何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与中国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原因是编制五年计划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给予全面援助的承诺。而实际过渡时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并一致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中国政府作出了~系9列相关决策,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十分缓慢 ,使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更大 ;整个经济活动中效益下降 ,为以后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余地。总之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 ,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客观总结 ,构成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成为民意的集中表现,也是政府的发展基调。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在这个阶段依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在民生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提升政府能力,承担起改善民生的责任,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笔者以绍兴为例,着重分析了发达地区民生问题突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祝丽生 《沧桑》2010,(6):32-33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成为民意的集中表现,也是政府的发展基调。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在这个阶段依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在民生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提升政府能力,承担起改善民生的责任,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笔者以绍兴为例,着重分析了发达地区民生问题突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