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清廷平定"三藩"问题,学界已有研究。其中有关"三藩"余部编入内务府管领史事,因汉文史料语焉不详,迄今鲜有涉及。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十件满文档案(康熙朝九件,雍正朝一件)为基本史料,以管领中"尚藩(尚之信)"人口为重点,就其来源、成分、分布、待遇等问题加以考察,进而说明管领人员的内部差异及变化。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爱辉建立25个驿站,这些驿站的站丁来源及身份,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些文章说上述驿站的站丁是清廷"发配"的罪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清史编年》记载: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有明确的招抚政策在吴三桂起兵叛清之后,清廷在平叛的过程中,康熙帝始终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从康熙十  相似文献   

3.
清初"三藩之乱",清廷对藩王在地方上的经济活动多所揭露。以广东为例,康熙20年(1682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上奏疏,"言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民受其害数十年。因举盐埠、渡税、税总店、渔课诸害,悉奏罢之"。[1]其举"盐埠"之害:"自藩下入粤,  相似文献   

4.
康熙初年,鉴于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日益坐大的严峻形势,清王朝采取果断行动,下令撤藩,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一时间风云骤起,乱者四应,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颇有推翻清朝统治之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清王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5.
李正华 《收藏家》2009,(2):92-94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降军炮(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铸造的。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壬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相似文献   

6.
艺兵 《炎黄春秋》2000,(11):49-49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以后,东南沿海近海的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此时康熙皇帝决心出兵收回台湾。  相似文献   

7.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驻防八旗受到巨大冲击,随后,驻防旗人及其后裔走上了大转变的道路。驻防八旗以辛亥革命为转折点,地位和生活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无论从辛亥革命史的角度还是民族史的角度,都是研究很不够的课题。本文仅对荆州驻防八旗的情况略作说明,希望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 以八旗兵分驻全国务要冲地区,为清廷统治和控制各地的基本方略之一,至今民间尚传全国有四十八满城之说。湖北荆州府城设八旗驻防,始于康熙二十二年,然溯其原始,与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有关。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三藩之乱”起,其地位更加突出,时清军与藩兵以荆州为界,划江相对。三藩平定,乃有荆州驻防之设,“三孽既平,车书混—。荆州势处上游,滇黔巴蜀往来所必经,始定驻防之制”。 荆州驻防八旗,由满、蒙八旗组成。其额定兵数为四千,高时达五千余员。康熙五十七年,“共甲兵五千名”。后多次分拨兵员往成都、江宁,杭州等地,当地兵员缺额由余丁中挑选,补足四千之额数。后来,实际兵员,加上养育兵、余兵等项合计,“共七千二百二十八名”。其中,官员亦有定制,“康熙二十二年驻防原设将军一  相似文献   

9.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10.
吴樱 《黑龙江史志》2009,(10):33-35
主要根据《梅国桢集》及其他明代史料,从家学渊源及万历年间的“哼拜之乱”来考察梅国桢的人生理想和仕途际遇。他以文官监军,在平定过程中出谋划策,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并因此走上了仕途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唐《刘如泉墓志》立于朱滔称大冀王之后,时值"四王之乱"正盛之际,是难得的河朔叛镇厚葬阵亡将士、安抚"骄兵悍将"的文物史料。建中初,藩镇割据问题严重,时逢李惟岳、李纳要求世袭节度使,德宗决意削藩,拒绝其请,最终引发了"四王之乱",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而刘如泉阵亡的"惬山之战"是直接导致"四王"局面形成的关键之役。文章认为刘如泉虽然以幽州叛镇大将身份效忠于大冀王朱滔,但仍是李唐藩镇的将校,在"大君"和"大王"双重君王观念下,幽州叛镇在将校授官、死后的丧葬礼仪等问题上,均存在对李唐制度的依赖和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12.
喻辉 《黑龙江史志》2011,(14):49-51
平定三藩之战中,康熙坚持以武促统,反对割据,及时预置兵力,抢控要地,针对八旗将帅庸弱无能的情况,调整用人策略,大胆选用汉族将领,实施灵活的指挥,对三藩军队剿抚并用,将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军作为打击重点,严格出征军队的纪律,注重安抚军心民心,这些方略的运用为清军平定三藩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书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吕文利博士著《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一书,已于2009年11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字,共分六章,主要对清代著名的边疆史地学著作《皇朝藩部要略》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章利用稀见史料,对《皇朝藩部要略》的作者祁韵士及张穆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章对《皇朝藩部要略》的成书背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五十七年,平定廓尔喀之乱后,清政府陆续在西藏西南的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划定边界,设立鄂博。本文以《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为据,对发现于定日县绒辖乡的界碑藏、汉文文字进行初步考释,并对西藏西南边陲各地鄂博设立时间与地点也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任爱君 《史学集刊》2007,7(6):61-69
中原史料关于契丹"盐池宴"的记载,始终是学界产生困惑的疑端;但经过南、北史料系统(即《辽史》等代表的北方史料和《新五代史》等代表的中原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盐池宴"与"诸弟之乱"存在的史料类同关系,还可发现大夷离堇职务与部落首领世选与任期问题存在的疑端,从而解决辽初史料整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以来,江宁府的方志纂修达到鼎盛,既有官纂,也有私修,通志、府志、县志、乡镇志、乡土志以及各专志等,一应俱全,其种类之繁、内容之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远超前代。一通志通志为一省之志,不仅记载了一省自然状况、人文情形,而且还是纂修一统志的基础。因此,清朝皇帝多次下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最为突出。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诏令各省纂修通志,进而大修一统志。于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开局江宁,延聘在籍儒臣及文人宿学通达治体、谙悉典故者,  相似文献   

17.
张林 《神州》2013,(15):32-32
三藩之乱是清朝从动荡走向强盛的转折点。本文注重阐述三藩之乱时耿军及其党羽攻伐徽州的历史过程,它给徽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徽州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8.
《明亚中大夫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郑君墓志铭》《敕封安人继妻陈氏墓志铭》是明代正德年间南昌知府郑及其家族史料的新发现,详细记载了郑与"宸濠之乱"相关的细节线索,对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如关于"宸濠之乱"中郑受陷害的史实,传统史料记载较为粗略,而墓志提供了宁王朱宸濠谋劫郑家人等珍贵翔实史料。关于郑复官日期,一般史料记载为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通过志文之载可纠正复官日期为嘉靖元年(1522)正月。此外,二志中所录墓志题名资料,亦可印证相关史籍记载。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吕文利博士著《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一书,已于2009年11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3万字,共分六章,主要对清代著名的边疆史地学著作《皇朝藩部要略》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章利用稀见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吕文利副研究员著《〈皇朝藩部要略〉研究》,32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该书是《历史书写与藩部政治——〈皇朝藩部要略〉研究》的修订版。该书第一章对《皇朝藩部要略》的作者祁韵士和张穆进行了详细研究。第二章对《皇朝藩部要略》的成书背景及版本进行细节性研究。第三章是对《皇朝藩部要略》的史实考证,主要对"卫拉特"、"厄鲁特"进行了考辨,对内喀尔喀五部中的斋赛进行了史实考证,对外喀尔喀硕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