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晚清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两淮盐务自身的管理漏洞以及南京—镇江河段的河道变迁,从而导致仪征淮盐总栈重新选址和内部整顿。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在综合此前数任官员的两淮盐务治理经验,重新整合盐法、设立盐务章程、改建淮盐总栈,最终淮盐总栈移到仪征东南的十二圩普新洲,改“瓜洲淮盐总栈”为“仪征淮盐总栈”。本文将晚清时期淮盐总栈的选址问题和南京—镇江河段的河道变迁相联系,希冀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探求晚清时期区域环境变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新疆地区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急速动荡时期。由于沙俄帝国和阿古柏匪徒侵入天山南北,战争连年不断,使新疆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随之出现了严重的钱荒。新疆地方政府遂创办官钱局,发行纸币,此后一发而不可遏止,其发行机构越来越多,数量自然也越来越大。可是,在众多货币图录中却很少见有收录,新疆纸币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为使钱币爱好者了解这一时期新疆纸币之真面目,本文以笔者所见纸币实物(彩页3)为依据,作一初步研究并予简略介绍。错误难免,敬请业界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周秋光 《近代史研究》2000,141(3):134-192
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是内因与外因互动、中西慈善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红十字会在清朝官方的重视和支持下,依靠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中外善士,奉行一套完整、合理的运行机制,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以其所从事的各种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发挥了重大的调节社会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所开展的各种国际性交往,还促使清朝从封闭走向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4.
这一时期的教育创新,是以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明成果为前提;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兴办新式学堂、废科举、改革教育体制为标志,以抵御外辱、治国安邦为目的,向封建传统教育发起冲击,使传统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特别是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府的相继创建,不仅结束了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历史,而且在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有着特殊而伟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刊载一篇《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经济情报》的文章。文中给1907年路过贵阳云南布政使刘春霖加了个注释:“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这显然是个小小的误会。晚清时期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刘春霖。一个是直隶肃宁人。据朱彭寿(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所著《旧典备征》记载、直隶刘春霖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考中状元。翌年,废除科举制。这个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另一个刘春霖是贵州安顺人。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刘春霖,字润民,  相似文献   

6.
罗布淖尔地区泛指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库鲁姆沙漠之间的夹缝地带,包括小罗布淖尔(今尉犁县治)至卡克里克(今若羌县治)绵延400余公里的辽阔地域。它的开发是左宗棠平定浩罕匪首阿古柏侵略势力之后开始的。 光绪五(1878)年,左宗棠派遣长沙黄长周驻喀喇沙尔主办善后事宜。黄长周即向左宗崇提出小罗布淖尔屯田,安置流散群众的建议。左宗崇批复道:“罗布淖尔……环  相似文献   

7.
(一) 石印术为十八世紀末叶,德人施納飞尔特所发明。到了十九世紀中叶,石印术成为美术印刷的重要工具,例如法国大画家杜米埃的諷刺画,当时就是用石版印刷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石印术传入亚洲,約1834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維亚(即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最早使用石印印刷中文書笈;之后,中文石印本相繼在澳門、广州、上海等地出現。在清代人較早的記載中,曾經把石印法称为"吃墨石"(毛祥麟对山書屋墨余录卷十六)。光緒初年上海创办了点石斋,开始大量印刷石印出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晚期,常德交通畅达,商业繁荣,民间资本活跃。除常德官钱局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常德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钱票,当时称之为花票,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常德《新国书屋》珍藏有3张大清光绪年间常德商号发行的花票,除店号名称不同外,其设计模式基本相同。长约27厘米,宽约11厘米。上方两边成斜角,下方直角。纸呈土黄褐色,为极具韧性的藏经纸。票贴为石印,文字图案为铁红色。票贴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图案,外围印有70余朵  相似文献   

9.
教育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占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清末新政后,教育博物馆经由罗振玉等游历日本的士人宣传介绍,引起清政府要员和教育界的重视,并被写入"癸卯学制"相关章程,得到国家制度层面的提倡和推广。湖南、广东、天津等地率先创设了中国第一批教育博物馆,完成了教育博物馆从理念传入到实际开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表现为非法羁押手段长期存在,无限期羁押现象极其普遍,待质人证瘐毙数量极大等特点。导致待质人证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相关政策严重脱节,政府权力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关立法及救济程序缺失等等。清末法制改革前后清政府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却并未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外籍人才引进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逐步开展,人才奇缺的现实决定了"借才异域"成为一种必然而又明智的选择.在引进外籍人才的过程中,清政府遵循引进有真实本领人才的指导原则;其引进人才的途径以中国驻外使馆的招募为中心;推行"重金聘请"的吸引人才政策;实施以合同为主的管理制度,既发挥其在推进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同时又做到了权自我操.外籍雇员积极协助举办新式事业,培养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人才,在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引进人才过程中的教训也是深刻的:聘洋人为将,有损主权;误聘误用洋员,造成极大浪费;新式人才成长缓慢,未能实现以华员取代洋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土地问题——核心是地权分配,是近代河南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前百十年间中原大地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都与这个问题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可是,由于资料散缺,已出的有关论著和地方志书对这个重要问题都缺乏正面论列,留待当今的史志工作者继续探索。为篇幅所限,本文仅就晚清时期(1840——1911年)河南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状况试作蠡测,民国时期的变化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晚清政府被动地开启了军事现代化的闸门,但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晚清军事现代化迟迟难入正轨。但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对西方一些现代性因素的合理引进,对整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早期现代化启蒙,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晚清时期其他幕府相比,袁世凯幕府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色:人员来源广泛,极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幕主的绝对效忠.之所以形成这些特色,是由于清末变革的时代给幕府人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由于袁世凯的政治需要和幕府人员的积极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6.
晚清海军兴衰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筹建和发展海军,历经曲折,冲过重重困难和阻力,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总算建成了一支有相当规模和一定实力的海军舰队。遥想当年,在威海的刘公岛前,的炉相接,摆旗蔽空,可谓盛极一时!然数年之间,竟格橹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故垒萧杀大树调,高衙依旧俯车潮”的一片凄惨景象n这种似乎难测的忽兴忽灭的历史变幻,究意是怎么回事?这不能不引起后人不尽的思索。一、交臂失之的历史机遇中国着手造船和筹划创建海军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时较晚,是否前此没有这样的历史机遇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早在…  相似文献   

17.
面对西方的侵略,晚清政府被迫开始调整外交体制,由于此时社会思想发生了裂变,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二元化结构,这在思想层面上决定了晚清七十年外交的基本走向。由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不成熟和外交运作体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其外交政策及其实践总体是失败的,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晚清文化的研究,学界存有重新学而轻旧学。详今文经学而略汉学、理学的倾向,对儒学内部各派别的位置及其传承谱系缺乏整体把握。历史地看。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而处于主导地位;汉学拥有广泛的学术基础,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依旧占据传统学术的主流;今文经学的兴起虽然醒目,但其社会基础则不及理学、汉学。  相似文献   

19.
在山东威海举办的“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香港、威海两地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问题为主题,对近代英国在华租借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和讨论,丰富了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外聘洋员生活待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外聘洋员受治外法权的保护,享有政治上的特殊待遇,人所共知,而外聘洋员享有生活上的优厚待遇尚乏人探讨,作者对此提出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一、清政府内部在外聘洋员生活待遇问题上的探索面对西方的直接挑战和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的打击,19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