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在保护古建筑本体的同时,解决好古建筑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认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明式经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勤 《收藏家》2010,(4):43-47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有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体系,有什么样的建筑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具体系。中国建筑作为世界三大独立的建筑体系之一,自然就会有自己独立的家具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明式家具体系。明式经典家具是唐宋元明建筑空间艺术功能化的提炼和结晶,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延续和升华。西式空间讲究的是焦点透视和平  相似文献   

3.
陈笑秋 《南方文物》2008,(2):163-164
千百年来,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艺术名称。它既指中国的宫廷建筑、民间建筑,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和谐。  相似文献   

4.
雕琢精美的古代建筑吻兽,其题材广泛、形状各异,随着朝代的更替,它们在社会等级、传统美学、设计形式和材料、作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鸱吻,它在世界建筑装饰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与文化渊源。文章将古建筑构件鸱吻的历史演变作为研究切入点,从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礼制规格、风俗文化等角度对鸱吻的多样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文化的象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领域。艺术的作用在于能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使她们相互沟通。从这一点上讲,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共同语言。而作为世界蜡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将中国的明代历史文化和精湛的蜡像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程实 《文物世界》2009,(2):54-57
山西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寺庙、宫殿,还是普通民居,都十分讲究建筑形态,从立体结构、平面布局,到表面雕刻,都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充分体现出了建筑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正如《考工记》所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鉴于山西古建筑在中国的地位,其艺术之美,不仅彰显了晋文化的地域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一般认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前所建的人工建筑物被统称为古建筑。我国的古建筑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中很多重要的优秀古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综合信息,是古代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物质载体,是古代历史和人们生活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先人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成就的具体体现,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它是世界建筑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为了继承、保护、研究这份遗产,就需要正确判断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掌握各时代建筑的特征,则是鉴定建筑物的时代,进而揭示其文物价值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现有鉴定古建筑时代的论著,均以全国通行的“官式手法”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建筑是在东汉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建筑体系的,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对东亚(朝鲜、日本)建筑文化影响较早,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这一非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追根溯源,按当时标准来衡量的、比较固定的“正式”的房屋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又创造出各种建筑形式.唐代以后,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乃至施工均发生较大变化.本文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根源和相关因素以及演变过程:1.中国古建筑木材的使用,2.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1.
斗拱审美特征吕鸿铿左国保(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古建筑具有广阔深邃的美学性格,对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仅从古建筑的一个组件——斗拱分析其审美特征。一斗拱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中,斗拱最为引人瞩目。远在汉代就曾有“层栉以岌峨,曲...  相似文献   

12.
一、墙和门 墙和门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较,中国古建筑的墙和门显得更为发达,有人形象地称中国古建筑是墙和门的艺术,此话不无道理。 就单体建筑而言,西方古典建筑基本采用砖石结构,墙体为主要荷重部分,因而使得在墙上辟门开窗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国古建筑一般采用木构架,墙体基本不荷重,主要起围护作用。这不仅使在墙上开辟门窗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还使墙的位置和使用材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3.
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古建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是见证历史的重要实例,更是几千年来中国艺术和建筑水平的杰出代表。在某种程度而言,古建筑也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尊重历史保留其原貌。文章通过对窦大夫祠及其周边建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祠堂献殿内的八卦藻井建筑手法独特,构思巧妙,制作精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因年久失修、小构件脱落、梁架倾斜等因素,可能存在隐藏或新发育的病害,整体建筑急需维修,现浅议一下窦大夫祠修缮与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曾永丰 《攀登》2012,(2):156-159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其建筑网络在符合伊斯兰宗教教规的前提下,以中式古建筑殿堂为基本单元,中轴线布局,东西对称,构成庭院式古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装饰的与众不同等,充分表现了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包容、文化融合、文化自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悬挂在古建筑上的附属文物楹联匾额属于小木作艺术,是实用较强的艺术品,其沿用从秦朝到清代,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古代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文字符号的综合性产物。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艺术技法于一身,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内涵丰富的古代联匾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陆奇 《黑龙江史志》2011,(22):15-16,27
上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喜仁龙教授利用中国地方志文化等史料,调研并撰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等学术专著,这是中华方志文化早期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开启了外国学者利用中国地方志文化研究并宣传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先河。我国著名学者周谷城教授、侯仁之教授对喜仁龙教授热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志书的史料价值和古建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绵延七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的房子发轫,历商都、周城、秦关、汉宫,一直到明清辉煌的紫禁城,它的步履始终带着一种特有的风韵。它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自成一家体系,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组群布局、艺术风格等都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建筑结构,其它特色都是在建筑结构上展开的。所谓建筑结构的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建筑材料在长时期内一直以木材和土材为主,在土木混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的木梁柱系统、抬梁及穿斗屋架、凹曲面  相似文献   

19.
匈奴和鲜卑族金银器的动物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马背民族”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草原金银器艺术上,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亚东民居     
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的象征表现艺术,无不凝聚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最高的文化情韵。人们总是刻意地为自身营造一个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舒适空间并使之成为精神的物态化体现。民居,作为建筑的一种特殊样式,更是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