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红旗渠建设进入了全面发挥效益阶段。在三条干渠建成后,还要在全县修建很多支渠,以实现其直接灌溉的作用。这一工程被称为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那年10月,红旗渠配套工程正式开工了。听到这一喜讯,我(当时19岁)高兴极了,立即报了名。俺村的任务是修建一千渠十二支渠,要完成1000米长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红旗渠建设回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旗渠建设回忆杨贵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自开始建设至今已35年了。这条渠的修建,给林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修建此渠时,我在林县任县委书记,兼任引漳入林筹建委员会主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参加了红旗渠酝酿、建设的全过程。现在我就根据...  相似文献   

3.
从1968年参加工作起,我就一直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工作。1994年,人民解放军54639、54776部队参加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技术改造工程时,我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因而对这一过程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红旗渠从开始修建到现在已将近40年了。我们的“班长”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历史。当时,我在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工作,参与了红旗渠的酝酿、决策和建设的全过程。修渠的10年间,困难重重,所经历的事情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情已记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5.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资金、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历尽艰辛在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更造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地方,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起来的红旗渠则为人们耳熟能详。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称它为当时中国两个奇迹之一。  相似文献   

7.
回望红旗渠     
正红旗渠,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年辛苦,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今天,我们回望红旗渠,仍然能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红旗渠的由来1959年春夏,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淇、淅、洹、露等大小河流都干涸了,致使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  相似文献   

8.
在《红旗渠志·建渠英模人物与模范单位·人物事迹》里,有一对父子的照片,每张照片旁边还有一段文字简介。这对父子就是父亲张运仁和我。每次看到这两张照片和这两段文字,当年我们父子俩前仆后继修建红旗渠的情景,就会油然重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9.
红旗渠建设期间,我在总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对常根虎的大名时有耳闻。但是,百闻不如一见。在修建白家庄空心坝时,我曾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和他接触较多,感到他确实是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0.
在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十二姐妹”的名声是很响的。几十年来,我一直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深感荣幸和自豪。 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我们采桑村和林县(今为林州市)许多村庄一样,也是个水贵如油的穷地方。每逢天旱,我村的人就得翻山越岭,去5华里外的南景色村挑水,半天只能挑两挑。  相似文献   

11.
孟庆宇 《文史精华》2006,(12):16-2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太行山区修建了两条人工天河——河南红旗渠和河北跃峰渠。其中红旗渠曾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工具缺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党领导人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建造这两条人工天河的梦想变成现实。《太行山区的人造天河》一文,详细讲述了当时那战天斗地、感人肺腑的一幕。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修建红旗渠的缘故,我有幸认识了马有金同志,并与他朝夕相处、共同战斗了九年,从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最困难的时候,最艰苦的地方,最危险的关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著的事业心,勤政廉政、一心为民的崇高品德。他的形象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怀念。  相似文献   

13.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33年了。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编纂《红旗渠志》,约我写一篇红旗渠建设的回忆录。由于当时我在林县工作,参加了红旗渠工程酝酿、建设的全过程,所以对于此项任务既不好推诿,同时也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河南省林县(今为林州市)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杨贵是该县县委第一书记。然而有趣的是,当时他的搭档、林县县长与他同名——叫李贵。这其问,我曾给李贵当过四年通信员,因而对李贵的事迹有所了解。他辞世距今虽已三十多年了,但与他相处期间的一幕幕往事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5.
红旗渠游览区建成12年来,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100多万元,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红旗渠创业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看着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兴致勃勃地参观红旗渠游览区的照片,我的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被拉回到红旗渠游览区创建的艰难岁月里。  相似文献   

16.
陈健 《百年潮》2012,(4):14-19
联合国工作的经历在我的外交生涯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1972年作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首批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到2007年从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岗位上卸任,我分别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先后四次在联合国工作了15年,是迄今为止在联合国工作时间最长的中国人。在国内,我长期在外交部国际司工作,主要工作对象也是联合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了蒙古帝国东部地区的黑山头古城建城年代 ,提出了黑山头古城修建于 12 2 2年— 12 2 4年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魏小兰 《百年潮》2007,(9):52-56
沙韬,在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康生的秘书。沙韬叔叔与我父亲王涛江是30年代在延安时的老相识;在60年代轰动中调部的“沙韬事件”(人称“杀头”事件)中,我父亲也曾帮助过他。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1995年我父亲过世之后,沙韬叔叔曾多次来到我家,向我和我的母亲谈他的经历,特别是历史上所谓的“沙韬事件”。  相似文献   

19.
修建红旗渠,是当时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1959年底做出的决定,以后的三年,属困难时期。前一年,是1958年,当时正在"大跃进",各地的浮夸风非常厉害。那年,林县小麦丰收,亩产114斤。杨贵回忆说:我到地区汇报工作,是第一个发言的。个别领导听到我的数字,很不屑地说:你们林县就是躺着不干,麦子产量也不应该这么低。  相似文献   

20.
周宇 《贵阳文史》2009,(2):56-59
侯隽是北京人,1943年出生,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自愿下乡插队,全国城市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著名演员黄宗英曾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这篇文章让侯隽成为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