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涿鹿之战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帝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所代表的炎帝族系自西而东、后岗类型所代表的蚩尤族系自东而西分别扩张 ,终于在涿鹿附近相遇而发生激烈冲突 ,蚩尤族系暂时居于优势。但后来继半坡类型而兴起的庙底沟类型所代表的黄帝族系势力大长 ,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再次交锋 ,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失败的蚩尤族系被迫向南迁徙。  相似文献   

2.
朱晓玲 《神州》2013,(1):15-15
"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为司马迁继承并将其应用于《史记》,使这部史学巨著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之魅力。本文试从思想内涵、人物评定、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辨析《史记》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3.
李鑫 《沧桑》2008,(6):170-171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的倾心巨作。司马迁创建的纪传体写作模式更为后世的史家所采纳,成为传统官修史书的写作体例。纵观《史记》全书,贯穿着司马迁的许多写作理念,如,批判地继承了先秦诸家思想、注重"人"的色彩、在写作人物时保持客观性、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分析《史记》的写作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历史写作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有位诗人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俗云:胜为王,败为寇。项羽则不在其列,他以其特殊的人生履历与人格魅力而受到历史的尊重,人们把他与胜利了的英雄们一视同仁。因而,他受到了大史家司马迁的“破格提拔”,被用“本纪”的帝王档次而写进了《史记》。  相似文献   

5.
华夏文明是由两大不同类型的区域性文化融合而成的。由于这两大区域性文化在内在精神上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融合必然会充满了冲突与纷争,同时也决定了由这两大区域性文化所融合而成的华夏文明必然是一个在其自体内部存在深刻矛盾的文明,而所有这些冲突、纷争与矛盾也就构成了涿鹿之战背后的历史真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涿鹿之战实际上是一个内含着华夏文明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特质等多重历史信息的神话符号。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名字是与开纪传体历史著作先河的《史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部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名著,以创新的体系,考信和实录的风格,不与前人同是非的历史观以及精炼而铿锵的文笔、深湛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桂冠。每当我们阅读这部上下三千年的古代通史,总会发现有许多不见经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刘继兴 《湖南文史》2009,(10):64-65
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8.
张光全 《史学月刊》2003,(6):95-100
司马迁、班固史学思想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究其根由,除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识见不尽相同外,关键还在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而由此促成的两人游侠思想的差异即是很好的例证。随着汉政府对游侠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两汉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经历着从崇侠到抑侠的心理转变,马、班承此影响,在《史记》、《汉书》中虽然同为游侠立传,但目的迥异,他们对游侠的好恶及对游侠范围的界定亦存有差异,以至形成了两人不同的游侠观。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明文”与“隐文”并呈的“错乱之笔”记载汉惠帝的事迹。自班固至今绝大多数学者所解读的是“明文”,本文通过系统性的考证与诠释尝试解读“隐文”。依此解读,惠帝具有成为“守成之主”的良好条件;他是父皇的孝子、母后的逆子,是因孝道矛盾而牺牲的皇帝。依此解读,司马迁的错乱之笔才气纵横,史识宏伟。  相似文献   

10.
王秀琴 《沧桑》2009,(2):5-6,12
司马迁一生的游历有三次:一是二十壮游;二是奉使巴蜀以南之游;三是扈从武帝之游。司马迁的行旅实践活动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古代文化及旅游文化的积累作了重要贡献。司马迁的史学成果无不与其“游”密切相关,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无不与其“游”密切联系,司马迁的学识是在其“游”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司马迁正是从“游”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游”使其知识得到印证,使其感情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史记》赞扬从事于农、牧、虞、工、商诸业是社会货物的生产经营致富者,予以充分肯定;批判官府与民争利,粗暴地掠夺民财,抑制损害豪富;讥刺汉武帝利用酷吏摧残豪富,酷吏以权谋私;称颂违法而仗义的游侠和豪侠。言为心声。司马迁《史记》“成一家之言”,思想倾向于豪富是其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史记》一书的地理学内容进行了整体分析和评价,认为除《河渠书》和《货殖列传》而外,散见于《史记》全书的地理学资料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天地人合一的大地理观、囊括中外的大视野和原始察终的动态地理现构成了司马迁完善的地理学思想体系。司马迁不仅对中国古典地理学有开创之功,其地理学思想更对后世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娜 《收藏家》2013,(11):79-82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酒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酒器也就随着酒文化的萌芽而产生,原本作为饮水的器物开始用来饮酒,并且为了饮酒而特制了一些别致的器物。《抱朴子》载,"黄帝造酒泉法,以曲米和成丹药";《素问》载,"黄帝命作汤液酒醴以为备"。虽为历史传说,但是也给我们透露出史前文化时期就开始了酒文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  相似文献   

15.
《史记》的记事断限(以下简称“断限”),有关《史记》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难以定论。唐刘知几言:“《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褚少孙也续补《史记》,但都作了注明,其他人的续补字混杂其间则难以辨认。为了恢复《史记》原貌,剔除后人伪窜的笔墨,就必须搞清断限。推断《史记》断限的人很多,概而言之,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胡大海 《古籍研究》2000,(4):86-89,105
阅读《史记》,我们会感到其中许多篇章都蕴涵着司马迁强烈的平民意识:《太史公白序》阐明要死得有价值即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滑稽列传》写下层人物;《李将军列传》要求统治者任贤使能等等。具体说来,司马迁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飞 《中华遗产》2008,(2):116-131
“夜郎者,临祥河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古夜郎国在哪里,唯有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这么一句语焉不详的文字,给后世的考证留下了层层迷雾。两千年前,那个夜郎国的君王曾用不屑的口吻问长安来的使者:“汉与我孰大?”其余音尚在耳畔回响。两千年后,回望那些荒废的坟冢,那些泛着青幽铜绿的器皿,那些已经融入传统的古之文化,我们惊叹也迷茫。  相似文献   

18.
项福库  王明月 《沧桑》2009,(1):235-236,240
近年来,国人对阿房宫考古结论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阿房宫的“建成与否”及“火烧与否”两个问题上。《史记》中有“阿房宫未成”、“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的明确记载,而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这与阿房宫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然而,对阿房宫考古发掘结论持相反观点的人,不但认为“阿房宫不仅建成而且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还对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是否具有可信性产生怀疑。经考证,无论是从司马迁写《史记》的客观条件及其治史态度,还是从其史学思想到写《史记》所肩负的使命感上看,其对“阿房宫”的记载都是客观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颜竹 《华夏地理》2007,(3):3-23
在由美国《国家地理》资助的英国史前巨石阵杜灵顿垣墙考石发掘中,一座曾有数百人居住的大型古代聚居地渐渐浮出水面。“探测结果发现巨石阵布满大大小小的房屋。我们还在房屋遗址中开凿出箱形床,木制梳妆台和碗橱的地面轮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史记》多层面、立体式著史体系中,司马迁是如何成功地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的?对此,我们亟须开阔视野,创新研究方法,从如下三项进行深入探讨:其一,本纪包举大端贯通古今;其二,史表设置匠心独运;其三,以书志和列传与本纪作多层面配合、关联,交光映衬。以此推进对司马迁在历史思想和历史编纂上杰出创造力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对推进当今史学工作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