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曲折历程,在中国古代边疆经略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出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历程,是各族人民不断战胜边疆艰苦的自然环境、边疆与内地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在"大一统"思想引导下不断与边疆无用论的观念作斗争的过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非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历史上各族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促进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加强中国历史上边疆政策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国家时期的边疆多被视为"地理偏远的边缘地带、拱卫核心的缓冲地带、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带、文化迥异的遥远地带"。随着近代以来领土属性的转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中国开始由模糊的、不确定的、"有边陲而无边界"的传统边疆观向以国际性条约分界定疆的现代边疆观转变。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支援边疆建设,从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到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再到具有世界意义的"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有机互动为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也为边疆地区超越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边疆形象提供了时代契机。"超越边疆"便是在"一带一路"、全球化以及现代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基于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客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基础,在均衡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将边疆地区提升至国际合作前沿区、国家战略纵深区、经济增长潜力区的高度,实现国内各地区更为紧密的联结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隋朝的边疆经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开创了我国隋唐统一大业的前期业绩。隋朝的边疆经略,在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有相应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隋朝反击突厥、平定吐谷浑、征伐高丽、抚定西南各族、平息海疆之乱等史实,研讨隋朝边疆经略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再建的关系。本文概括了隋朝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肯定了隋进军流求的历史意义,对炀帝征伐高丽的战争性质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认为在中国古代,边疆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化含义。不仅如此,边疆概念还有特定的、不同于西方以主权概念为中心的含义。边疆概念的这种特殊性质与中国古代特殊的、以汉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统和多元一体的化格局有关,反映在中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就是边疆的法律与边疆的概念和边疆的民族之间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波动和相对稳定的统一。作从这一角度对之进行探讨,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地区就成为汉帝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300余年间,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内地整体发展的不断加强,从而使交趾三郡成为汉帝国不可分割的南部边疆。内地移民是汉代南部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是交趾三郡统一于汉王朝多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对中国东北边疆古代国族的研究 有史以来,东北为中国历朝历代的边疆地区,即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大而别之,汉族而外,尚有属于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族系的许许多多古代和现代边疆少数民族,自全国视之为“少数”,自本地区视之又往往并非少数,他们是祖国东北土地的主要开拓之一,在东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明朝平定云南后,为适应云南边疆外弧地带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地理环境和多样民族性特征,在西南边疆逐渐建立起一套“内边区”与“外边区”差异化的边疆行政区划和管理模式,并对云南外边政区实行军管性和羁縻性的统治.这是明朝边疆控制和政区建置的创新性制度,体现了明朝疆域观在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保障了西南边疆较长时间的稳定,为中国现代国家领土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唐朝在安北都护府设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府,治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通过对这些民族群体的研究可以看到:历史上统一多民族中国的边疆建设与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安北都护府辖境内外回纥系统的民族群体接受了唐王朝的紧密统治,对于当时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北都护府辖区内的民族与唐王朝政治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距离唐王朝政治中心长安的远近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东汉政府在征讨羌人起兵失利的情况下,决定弃边徙民,企图以此平边患,保中啄。家居边郡的王符目睹边患,特别是东汉政府弃边举措给边民芾来的灾难,坚决更对弃边内徙,主张救边、安边、实边,认为有国必有边,缩边削地不能保国专宁,只有平息边患,使边疆安定,国家才能专宁;只有采取优惠的政策移民实边,开发边地,才是平边患、保中原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次研究高潮与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硕的成果,可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来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研究、总结前辈研究的历史遗产后,认为自19世纪中叶迄今,中国边疆研究曾出现三次研究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兴起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的标志。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是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突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研究高潮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EUROPE

The Irish in Scotland (1798–1845). By James Edmund Handley. Demy 8vo. Pp. ix+313+xix. Cork : University Press, 1943. Price 10s. 6d.

British Woodland Trees. By H. L. Edlin. Demy 8vo. Pp. ix+182. 133 illustrations. London: B. T. Batsford Ltd., 1944. Price 12s. 6d.

Brenva. By T. Graham Brown. Demy 8vo. Pp. xv+227. 72 photographs. 4 maps. London : J. M. Dent and Sons Ltd., 1944. Price 25s.

British Survey Handbooks. 2. Rumania. By C. Kormos. Fcap. 8vo. Pp. vii+122. Map. Cambridge : University Press, 1944. Price 3s.

British Survey Handbooks. 3. Greece. Compiled by Kathleen Gibberd. Fcap. 8vo. Pp. vii+106. Map. Cambridge : University Press, 1944. Price 3s.

The U.S.S.R. : An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By S. P. Turin, D.Sc. (Econ.). Demy 8vo. Pp. xiii+219. 8 maps, 16 diagrams, 63 statistical tables. London : Methuen and Co. Ltd., 1944. Price 16s.

ASIA

China. By A. G. Wenley and John A. Pope. Med. 8vo. Pp. v+85. 25 plates. 7 sketch maps. 3 fig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r Background Studies No. 20. Washington, D.C.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44.

AUSTRALASIA

Mew Zealand: A Working Democracy. By Walter Nash. Demy 8vo. Pp. vii+290. Frontispiece. 1 map. London : J. M. Dent and Sons Ltd., 1944. Price 8s. 6d.

GEOMORPHOLOGY

Volcanoes as Landscape Forms. By C. A. Cotton. Demy 8vo. Pp. 416. Frontispiece. 223 figs. Christchurch, N.Z., and London : Whitcombe and Tombs Ltd., 1944. Price 32s. 6d.

OCEANOGRAPHY

Pacific Ocean Handbook. By Eliot G. Mears. 7x4 inches. Pp. x+198. 58 figs. 7 maps.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 James Ladd Delkin, 1944. Price $2.00.

EDUCATIONAL

The British Isles : A School Certificate Geography. By S. J. B. Whybrow, B.Sc, F.R.G.S. Crown 8vo. Pp. x+196. 66 sketch maps. 20 photographs. London : J. M. Dent and Sons Ltd., 1944. Price 3s.

GENERAL

International River and Canal Transport. By Brig.‐Gen. Sir Osborne Mance, K.B.E., C.B., C.M.G., D.S.O., assisted by J. E. Wheeler. Demy 8vo. Pp. viii+115. 2 maps. Issu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4. Price 10s. 6d.

Heresies and Humours. By Major C. S. Jarvis, C.M.G., O.B.E. Demy 8vo. Pp.176. Illustrated by R. A. Young. London : Country Life Ltd., 1943. Price 8s 6d.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清前期的治边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清前期一些传统的治边思想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明华夷之辨”的观念受到了批判;“以夷治夷”被“以汉化夷”所取代;“羁縻而治”的思想遭到了否定;从只求“夷汉相安”发展到了追求“长治久安”;对边疆屏藩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等。这些变化是对传统治边实践的总结,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完整的边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咸丰八年(1858),俄国逼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欲将黑龙江北岸和乌苏里江东岸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据为己有。在1859—1860年的中俄边界交涉中,肃顺据理力争,才使俄国没有实现初期的欲望。将肃顺与曾纪泽西北边界的谈判交涉作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认识肃顺在中俄边界交涉中的外交贡献,更能突出其在整个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清朝非常重视云南绿营兵的布设 ,云南绿营兵不但使清朝二度战胜了各种反清力量 ,实现了对云南的控制 ,而且还将统治范围推向边疆和山区 ,将各少数民族纳入直接统治的范围。清朝以绿营兵在云南近边地区构筑了一条漫长而严密的军事布防带 ,对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及西南边疆的稳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满族的角度探讨边疆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族群领域性(territoriality)的再定义与其身份(identity)的重塑如何互动关联。满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近几十年来的清史研究中地位卓著。然而,在清史之外的其他领域,尤其在北美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或东亚史的学术领域,满族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立足边疆研究,中外关系,及满汉关系领域的交叉路口,分析清末民初满族的故土认知变化与其对族/国的多元再定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元朝统治集团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始终没有形成畿服式的中心一边缘格局观,很少考虑"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旧华夷秩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虽有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兼糅蒙、汉、夷等多重文化色彩的一面,但主要依蒙古"旧制六事"行事,极具刚性.其"以战养战"的边疆开发方式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这种更加积极的统治方式,大大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