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顺利铺开,并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这并不仅仅在于当时农民的探索、地方官员的默许以及中央控制的放松和政策的支持。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与50年代初期相比,已经具备了推进改革的较充分的历史条件,而正是有了这些历史条件,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农村改革,才能够顺势启动并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农村"水到渠成"的伟大历史转折。  相似文献   

2.
周曰礼  吴象 《纵横》2008,(8):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曾经发挥过显著的先导作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实质是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意义深远,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安徽农村改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创新成果,正确地认识它、总结它、继承它,将成为继续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和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4.
认识王小强已有二十多年了。1980年代,我在上海市委工作,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任副所长。那时候的小强已是名人了。他是农村发展组的发起人之一。1979年底,在《未定稿》上发表的《农业社会主义批判》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5.
大邱庄纪事     
杨正泉 《百年潮》2011,(8):69-73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走农工商联合的路子,在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下的新生事物,对农村乃至全国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谈大邱庄就要谈禹作敏,他是昙花一现的悲剧性历史人物。大邱庄的兴衰,禹作敏的覆灭,对我们回顾和研究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有着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晓华 《安徽史学》2012,(3):114-117
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安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推行了"责任田"和"大包干"的改革。但是,由于政治背景、群众基础、两代领导人态度的不同,两次改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责任田"试行失败,"大包干"推广成功。  相似文献   

7.
罗菊芳 《攀登》2010,29(1):83-87
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和新的伟大革命。实践证明,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的实践中寻找到的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此,梳理、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索和研究其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即实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一定成效后,必然要求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革农村的产业结构,取消实施已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发展体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改革起步阶段的研究相当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农村改革第二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在梳理相关资料基础上,对农村统购统销制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农村改革的曲折性与反复性,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改革的坚定决心、追求国强民富的信心及冷静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威振 《沧桑》2009,(3):93-94,112
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改革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回顾30年来农村改革的历程,对于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汪言海 《江淮文史》2007,(4):117-129
君出于民,而民出于土,农村问题历来是中国的根本问题。1992年,万里在谈及那场起源于江淮农村的改革时,深刻地说:"包产到户救了中国,也救了社会主义。"可谁知《跨出第一步好艰辛》,《安徽日报》资深记者翻开发黄的笔记,向你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大发源地六安地区那一场场牵动上下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30-31
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10个年头了。经济改革的重心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启了全面改革的历史。此时的中国经济,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又未能摆脱"过热—紧缩"循环的怪圈。1984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社会需求过旺、工业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和货币投放过多、物价涨幅过高、经济秩序混乱的苗头,被称之为"四过一乱",尤其是价格双轨制和"官倒"现象比较严重。在1988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对"官倒"现象猛烈开火,引起高层的关注,并下决心对价格  相似文献   

13.
石文忠 《环球人物》2013,(29):41-43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30年后,决策者的目光再次聚焦"三农",谋划未来的农村改革与发展。这一年的10月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  相似文献   

14.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到兴盛的过程。与此同时,浙江农村民办小学则伴随着浙江农村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经历了由萌芽、发展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一兴一衰,成为共和国历史的最好注脚。当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仍未能摆脱其弱势地位。对建国后30年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更公正、合理的教育机制,以提升"境况最差的成员"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香港出版了吴伟的《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作者置身当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研讨过程,参与介入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以对其所亲历的改革研讨、设计、决策和实施的回忆,为中国改革、尤其是80年代短暂的政治改革留下了尚不多见的史料性记叙。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大面积铺开的。3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于2009年1月发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工作的第11个"一号文件"。抚今追昔,回顾前面10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认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敏  黄贤金  张捷  姚磊 《人文地理》2012,27(3):147-151
本文梳理了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机构由基础层、应用层、联合应用层三个层级组成。将南京大学九十年的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1919年到建国初期的近代中国人文地理学源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承担全国性科学研究和生产任务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的优势学科凸显,同时"大人文地理科学"蓬勃发展与国际化阶段。认为南京大学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有四大贡献,即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摇篮与创新源地,中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理论发展的中坚,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以及中国人文地理学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7,(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相一致的,主要是伴随着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转变而逐渐展开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逐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居住和农业发展环境;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种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农村公益事业被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9.
李玥 《黑龙江史志》2014,(18):15-16
针对黑龙江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中,介绍了我国农村经济由集体经济到分田到户的个体经济的发展过程,这一举措解决了当时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解决了温饱的需要,更需要提高幸福生活指数,社会改革需要农民利用合作社的优势,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黑龙江农村经济改革必须以农民为本,加速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保定市薛刘营村是中国农村经济史上持续80余年著名的"无保调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对象。这个紧邻城市的传统农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纳入城市郊区,20世纪90年代末纳入市区,而今即将转变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该村城市化经历了从顺畅起步而后受阻,到快速发展后遭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居民身份转换与市民待遇转换长期不同步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再到突破旧村拆迁瓶颈,实现建立现代城市社区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提供了以村为单位研究中国北方城郊传统农庄城市化的完整标本,也为推进北方城郊农村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