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父亲万里,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省革委会主任,1977年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在安徽破天荒大胆地搞家庭生产责任制(即后来的包产到户),而获得全国人民赞颂。"要吃米,找万里"这种说法一时传遍九州大地。因为这一"创新",1981年父亲被党中央和邓小平任命为国务院常  相似文献   

3.
<正>"食"就是"吃"。在国人的语言交往中,"吃"也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了:吃香喝辣、吃苦受累、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熟人见面,一声"吃了吗"算是招呼,上了当叫"吃亏",动用家底叫"吃老本",关系硬的叫"吃得开",路子宽叫"通吃",犯了事的叫"吃官司",被杀头的叫"吃枪子"……可见"吃"字与人们生活的密不可分,于疆在书中也用大量篇幅写"吃"。建场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尚未突施,国家也  相似文献   

4.
房婉萍 《世界》2006,(9):56-58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传说中,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城的变化,判断  相似文献   

5.
正说起亚洲菜,国际上比较排的上号的首先是日餐和我们的中餐,次之自然就是泰餐。泰餐几乎包罗了东南亚各国的各种美食要素,因此泰国菜也基本成了"东南亚菜"的代名词。在布鲁塞尔有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蓝象"(Blue Elephant),几乎是世界最著名的泰餐厅之一,而这家餐厅在泰国菜老家——曼谷的旗舰店,开展了厨艺课程,也许就是为了不负泰餐魁首的名声吧。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1,(11):93
"指腹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嫁娶形式。所谓"指腹婚",就是指子女尚在娘肚子里,父母亲就给指定了婚姻。在我国,指腹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汉书·贾复传》中提到贾复讨贼寇受了重伤,光武帝刘秀十分悲伤,为了表彰贾复的功劳就当众宣布:"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前的孔丘和孟轲,为了复辟反动的奴隶制,曾经竭力鼓吹"天才论"。孔丘宣扬"生而知之者上也"。意思是说有的人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有先验的知识,他们是上等人。孟轲则宣扬有"不虑而知"和"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就有的,不必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也疯狂地鼓吹"天  相似文献   

9.
肖依斐 《神州》2014,(1):88-91
<正>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该曾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TA知道,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TA。终于明白什么叫作"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在泉城完成工作的空当,打车直奔济南三大名胜中的趵突泉和大明湖绝尘而去。幸运的是因为住在下历区,离这俩景区都非常近,于是缘分就此开始。说实话,我特别不喜欢一个人旅行,也许是对陌生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08,(3):117-117
旅游地:杭州山沟沟时间:2006年5月出行者:曹钧宇每天都跟"圈养"在钢筋水泥里一样,总算有时间去过过农家乐了!七点,被我们家的"小领导"叫醒,一路催命向地处杭州西北的余杭区鸬鸟镇进发。鸬鸟镇的农家乐是有口皆碑的,加上山沟沟景区的山水画境,总感觉四个轮子也不够快。三个人是空着肚子上路的,特意来这里吃豆腐坊现做的早点。这里的东西是用山泉水做的,豆花、豆浆不加糖都觉得入口甘甜。填饱肚子,我们在当地人的建议下先去了汤坑,那里是个消耗体力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1.
说鳖宝     
牧惠 《文史天地》2002,(2):27-27
母亲舅娘喜欢吃鳖羹。一次厨房的大师傅买到一只大鳖,刚剁掉鳖头,从鳖脖子里竟钻出一个四五寸的小人来。他绕鳖走了几圈,把厨师吓晕了。众人七手八脚把大师傅救醒,小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等到剖开肚子,才发现那小人已经死在鳖肚子里。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地方有许许多多盐矿,到处都可以开采。开采出来的盐虽然相同,但原本的盐矿却不一样。有的盐溶在水里,跟泉水一起流出来;有的盐藏在山肚子里,象石头一样硬梆梆的。藏在山肚子里的盐或溶在水里的盐,人为什么会发现呢?听祖先讲,有这么一个故事: 远古时候,不分人的世界和动物的世界,我们的祖先全都跟动物住在森林里,谁也不晓得地底下有盐巴,更不懂得吃东西应该放盐。有一天,一位老人单独去打猎,翻了两道山丫  相似文献   

13.
夏季乡味     
<正>桑果归来桑葚,我们叫它桑果。那真是裹在岁月里的果子,小小的,不起眼,但特别吊人胃口,如同我们穿梭在桑林间的童年。桑葚让我们在唾手可得中得到了感官抚慰。满唇的紫红,满嘴的酸甜,慷慨与友情就在这一颗颗、一把把桑果的咀嚼与传递中,大肆渲染。那时的我们,昵称"小伙伴"。小伙伴吃果子,不似孔融让梨讲礼让,也不似王戎识李道旁不摘。我们是见到就摘,摘到就抢着吃。好在桑果"贱",密密匝匝缀满枝条,情形恰似一群麻雀扑椤椤集结树冠。桑树不  相似文献   

14.
正加多也有人私下里叫他"汉族人加多""张加多",先说说这个特别的名字。我问他,这个名字是谁给您起的?加多心不在焉地说,名字是他自己"随便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这主要是因为"加多"这两个字,单纯从藏文字面理解起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辽远高阔"之意,仿佛说的是加多常年生活的这片区域,也就是世界屋脊、藏北的羌塘高原;还有一个含义可理解为"生活在高地上的汉族人"或"汉族人在高原",那指向就更明  相似文献   

15.
"吃",从单纯为了生存到逐渐衍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衍变是长久复杂的。从"吃"文化在当代社会文明中的衍变入手,可以着重探讨出"吃"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精神价值,及展望这种文化价值的延伸趋向。  相似文献   

16.
边走边吃     
十年前吃东西,只要味道好就成,后来发现"好吃不如宽坐",原来是要有"吃"的氛围。实际上心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到过的地方多了,对各地的饮食也有一些了解。一天,一位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只要有辣椒水,你们贵州人连牛屎也能吃下去。听完这话我有些恼怒,于是我立即回应:我要在牛屎里放点糖,你们上海人照样吃得欢。这样总算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我们国家太大,吃的口味不同,各地都有偏好,上海女人爱吃糖;北方人吃东西,喜欢放芡粉;贵州人、湖南  相似文献   

17.
人是生物界最会吃的动物,这年头,"文化"这个概念的包容量也大了,门槛降低了,于是有了"吃文化".吃到一定层次的人,叫做"美食家",饱了口福,还有了文化的厚重,比起埋头憨撑饱胀雅多了.只需多看一眼餐牌,侃一点烹调手艺,东拉西扯些历史典故,即有人抬举:别小看那位满嘴油光的胖子,人家乃美食家,文化人是也.  相似文献   

18.
正那天,我正坐在餐桌前吃妈妈炒的芦蒿,蓦然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句中的"河豚欲上"竟让我想起了龙虾出洞的情景,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引向了那有趣的童年。小时候,我很贪吃,龙虾就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记得吃得多的时候,撑得肚子直疼。我想,龙虾这么贵,我何不自己钓几只来尝尝呢?我精心挑选了一根又长又轻的棍子,在一头钉了颗钉子,上头系了根线,绑上一小块肉,看着自己的作  相似文献   

19.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让中国父母自然习惯地享有对子女"干涉""命令"的权利。特别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带有世俗的总结,更是让今天的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去"逼"孩子们"成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文革"那个非常时代,有个政策叫"留到运动后期处理",因此便"拘留无限期",各地的看守所里,关满了既不审又不判的人。这些人不象现在被称为嫌疑人,但为了区别于已经判刑的罪犯,被称为"人犯"。我由于"恶毒攻击林副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