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明代卫所制度不仅是维护王朝国家安全的军事控制体制,也由于长期远距离的移民屯守及军户管理模式,极大改变了卫所所在地的人群结构、文化风俗、聚落形态、生活周期乃至基层治理模式,深刻塑造了诸多区域的社会面貌。正因为如此,卫所制度与地方社会的研究,成为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吴才茂教授《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旨在追索贵州何以形成的基本问题,循着“明代卫所制度可能是解开贵州地域社会形成钥匙”的思路,对“明初贵州边疆形势与卫所设置”“卫所变革与贵州政区格局的演进及形成”“卫所城址的筑建、演变与贵州城镇的形成”“卫学教育与贵州文化区域的初步形成”“卫所官军的籍贯及其对贵州民族分布的影响”“卫所武官后裔的身份变迁与村落形成”“卫所卫军后裔的身份坚守与‘屯堡’的形成”七个专题展开论述。该书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论据翔实、富有创见。 相似文献
2.
明代以前,贵州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匾乏,据(康熙)、(乾隆)、(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贵州通志》统计,明以前贵州仅有进土8名。乡贤9名;有名的文化人仅4人。因此,明以前的贵州几无教育可言,也无人才可言。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为此,明统治者在贵州采取了许多政策鼓励土民就学,“黔省苗人子弟请愿读书者,准其送入义学,一体训海。每遇岁科两试。于该学定额外,取进一步以示鼓励”①。而且遍设学田,以资教育之用,思南府学田一分,“岁收仓斗谷… 相似文献
3.
明代广东书院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形成了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四个发展程度不同的书院分布区,其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治、学术和民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明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虽然依然有 4 7个县 (州 )一片空白 ,但先后存在的 12 6所书院已分布于省内的大部分地区 ,初步呈现出片状的地域分布特征 ,开封府成为书院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省书院形成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运用数项指标的参数值积法 ,各府 (州 )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 ,大名府、开封府、汝州及南阳府成为明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贵州建省以后,明政府为了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贵州大力发展社学教育。社学的兴起重丰富了贵州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尽管卫学的教化作用主要突出的表现于卫所,但由于卫所在贵州设置的重要性,卫学的发展实带动了贵州整个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卫学及卫所的特点,使得明代贵州卫学占据教育优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并担当了地方民风教化的职责,对于贵州的文化地理单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近代的晚清民国年间,新疆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式的休闲娱乐形式如电影、公园休闲、大众体育等兴起.近代新疆的汉族商帮,指的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汉族商帮作为近代新疆社会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明代提学官在督学过程中创作的以督学省份人、事、物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具有突出的地域抒写性质,这类作品是提学官贡献于地域文学乃至地域文化的直接体现。提学官员具备创作能力并具有清晰的地域意识是其开展地域抒写的主观原因,而明代提学制度则是其产生的客观背景。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抒写纪行与交往之作等多种类型说明明代提学地域抒写的丰富性。而被省志等地方志、地方文学总集收录则说明提学地域抒写被地域文化广泛接受容纳的事实。地域抒写作为提学官督学活动的正常延伸,必然对地方士子的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对地域文学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双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2):150-155
卫所是明代创设的特殊军事制度 ,由于与军事移民相关的家属同守、寓兵于农、聚居等许多特点 ,使得卫所驻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 ,在教育、风俗习尚、方言、民间信仰诸方面明显不同于周围其它地区。卫所的设置使一些地方变为城镇并持续发展 ,为今天当地城镇分布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引起学者对卫所与明清文化地理关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徐泓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8,3(4):551-577
Under the stimulus of developing commercial economy and overseas trade, the social customs characterized by prevailing luxury
and extravagance was gradually formed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mid-Ming Dynasty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arted from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later spread to people—s mental attitudes including the public ethics and human relations. Compared with
what happened in the Jiangnan are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 was less profound and thorough,
but it highly surpassed the North China society, where many sub-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remained unchanged till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some coastal or interior regions in Fujian which continuously maintained a simple
and unspoiled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un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Zhou Weiwei and Chen Cheng from Zhejiang Xuekan 浙江学刊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2007, (5): 34–44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盐法是从宋元时期的盐法继承而来的,在国家专卖制度下组织了灶户制度,随着明初钞法的破坏,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明代的盐法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允许余盐和正盐一样可以公开进入国家的专卖体系;明中叶以后又出现了纳银开中制度等。所有的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盐法自身的变化,它也引起了与明代盐法变化密切相关的商人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明、蒙冲突与祭礼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克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2):66-71
明、蒙长期的民族冲突 ,使丧失军事优势的明朝产生了危机感 ,进而影响到明朝国家祭礼的变化。礼祀岳飞、宗泽等宋代将相 ,是为了唤起忠义 ,抗敌报国 ;恢复明初停祀的武成王旨在“武教有所兴起” ;罢祀历代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君臣和孔庙中元代名儒吴澄 ,是“华夷之辨”思潮下明人仇视蒙元风气的直接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诸司职掌》是明初的职官法典,与明代《会典》的纂修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代《会典》正是在其续编的过程中揭开了纂修的序幕,又是以其为蓝本完成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纂修、校订、刊行和续修工作。尽管在万历朝重修过程中其地位大大下降,而且由于史官的重大失误使其内容在时间标注上出现了一些谬误,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明代《会典》纂修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据青海这一纷乱、复杂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多方面矛盾交织的内、外因,对厘定明代中后期这一影响巨大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迁徙事件的历史真相有重要史学价值,同时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证明代蒙古部落大批入据青海这一纷乱、复杂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多方面矛盾交织的内、外因,对厘定明代中后期这一影响巨大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迁徙事件的历史真相有重要史学价值,同时对当代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潮灾害是古往今来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明代我国东南地区是海潮灾害频发的地区。海潮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多发生在阳历的6月至11月间;和一般的水灾相比,海潮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狂暴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造成大的危害。明代海潮灾害不仅吞噬大量生灵。还淹没农田。冲毁房舍。毁坏盐场。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明代对海潮灾害的救治和防范措施有赈灾、蠲免和加固海塘以及佥补灶丁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