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藏、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做出重要批示,概括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确定为全国支援西藏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20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对西藏工作的新指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青藏、川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如果说“老西藏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么“两路”精神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精神层面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创新精神,领导推动新时期的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为西藏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道路,西藏的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离不开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两路精神”必将成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在18军子弟芦继兵看来,真正的"老西藏精神"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藏汉人民服务。放弃养花遛弯爬山逗孙子孙女的退休生活,芦继兵四处奔波为的就是传递18军的"老西藏精神"。"作为18军的后代,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传承者,有责任把"老西藏精神"传承下去。我今年73岁了,要跟时间赛跑,抓紧一切时间向年青一代传递‘老西藏精神’。"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回忆录.生动地反映了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们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光辉业绩.突出地体现了“老西藏精神“.充实了当代西藏史.也充分体现了女兵们对西藏的深厚感情。这部书的面世.必将对西藏的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也会从一个侧面对西部大开发起鼓舞作用.同时也引起我对共同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女战友们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4.
书讯·影讯     
简介:阴法唐是西藏当代史的重要亲历者、见证人,是“老西藏精神”的实际践行者和总结提炼者。本书是阴法唐同志一生的大事记录,记述了其从参加革命以来的工作经历。时间跨度长达80年,涉及地域近15个省区,从泰西地区(山东泰山以西)至鲁西,从晋冀鲁豫到中原地区,再到华东地区,然后到大西南,一直抵达西藏,最后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5.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回顾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展示雪域高原50年来的足迹和神采,抒发各族人民对西藏的无限热爱,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西藏杂志社、民族画报社共同主办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书画摄影展》。书画摄影展分为“情系西藏”、“祝福西藏”、“魅力西藏”三个系列,主要展出了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原十八军将士以及曾在西藏工作过的领导同志的书画作品,全国各民族知名书画家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专门创作的书画新作。展览吸引了许多“老西藏”和北京观众,也为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和中央第四…  相似文献   

6.
摆在我面前的诗集《岁月留歌》,读后感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倾吐真情、通俗易懂。作者霍钟权是一位1964年进藏,在西藏那曲地区工作过20年的“老西藏”,调回北京后继续从事西藏工作直到退休。  相似文献   

7.
正张琪是个极活泼的人,爽朗,爱笑。她热心,爱帮朋友们张罗事;她爱漂亮,喜欢跟朋友们一起拍美美的照片,恍惚间身上还有叽叽喳喳少女的影子。谁能想到,这是个已经退休的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曾是个兵,驻藏长达14年。西藏在张琪心中有特别的分量。1984年从西藏转业后她重返西藏7次,其中2018年9月受西藏教育厅邀请,在"老西藏精神进校园"宣讲报告会为拉萨部分高中生及大学生等宣讲传承"老西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的高原梦     
你好,老西藏 不知道是谁的首创,从60年代开始,西藏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极富情感色彩的词语──老西藏。"老西藏" 不是指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上的藏族人,而是指那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进藏工作,勇于吃苦、勇于奉献而又 居留时间较长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职工、知识分子和军人。他们为数不多,在这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 族聚居区,是真资格的"少数民族",但是,他们却受到西藏老百姓的格外尊重。一声声"老西藏",流露出 全社会对他们近半个世纪在藏工作的无限信赖、高度评价和深情赞美。 "老西藏"绝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的丰富内涵与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紧紧联系 在一起。他们有的已经长眠在高原的工地上,更多的还在各个领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进藏时期不一, 职业和个性更千差万别,但都有一片赤诚火热的心肠。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新西藏的共同事业中,与当 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 1 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到西藏观察,把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归 纳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是一部创业史,一首荡人心魄的奉献之歌。西藏近半个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浸透成千上万位老西藏的智慧和心血。他们肩  相似文献   

9.
按老辈人的说法,冬天的太阳有主人,特别是在西藏,这是一个喝茶、晒太阳、听故事的好季节。2009年的冬天,我约了原拉萨运输公司的次仁、拉顿、刘师傅和钱师傅一起在老汽车四队的花园广场上“晒谈”长途汽车司机的生活。他们被称作“西藏好汉”、“驾驶室的皇帝”,一群谜一样的人,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公路之王”。  相似文献   

10.
今年9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作为一名在西藏工作过的老同志,对这个日子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既为西藏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高兴,同时也不由想起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在政治上和工作上给予我们这些“老西藏”的关心支持,以及与我们结下的深厚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11.
一、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我的籍贯是许昌县椹涧乡军张村,1966年支边进藏工作,在西藏米林、昌都两地工作7年,1974年后在拉萨新闻部门工作,2011年3月从西藏退休回到河南。现在,我每天用电脑看新闻写博客,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然而,有谁知道我们这些“老西藏”(新闻人)是怎样写作稿件和发送稿件的呢?谁都知道,西藏是个遥远、偏僻、高寒而又神秘的地方。尽管西藏已经和平解放60年,实行民主改革50多年,雪域高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人文地理》2009,(5):156-157
藏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强势的人文背景孕育了西藏精神.也孕育了与之相应的架上绘画。“天上西藏.人间天堂”的内涵与外延指向.都是西藏当代本土艺术家的灵感和艺术风格的土壤.它与西藏的当代架上绘画创作有着不可割裂的深层机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医学名词为这部纪实作品命名,使人略感意外,也不免悬念。此一“高山反应”,诚为主体的人对于客体的“高山”即西藏为对象的良性互动。非指生理方面,惟在精神心灵——确切而言,此一“高山反应”特指程氏一家四代绵延不绝的西藏情结。  相似文献   

14.
郭正新 《百年潮》2023,(2):24-35
<正>原成都军区部队,习惯于把长期在西藏戍边卫国的军人,尤其是十八军首批进藏且在藏工作多年的同志,称之为“老西藏”。西藏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复杂险峻的地理环境、尖锐繁重的边防斗争,严峻考验着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牺牲了健康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18军的后代,我宣誓:做‘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让父辈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我们一定为18军前辈的伟大形象添彩增光。"铿锵有力的誓词,在拉萨烈士陵园回响。2020年10月底,在拉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24名18军子弟,手持黄花,向革命先烈鞠躬默哀。他们是"18军子弟代表团",受邀进藏参加纪念昌都解放70周年庆祝活动。代表团成员中,年纪最大的79岁,最小的54岁。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10,(11):79-7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精神,同时抓住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的良好契机,塑造西藏旅游品牌,提升西藏旅游形象,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赴藏旅游,2010年5月10-16日,国家旅游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策划主办了“走进西藏,体验更多”宣传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13,(27):106-107
一汽-大众奥迪开启“China.Land of quattro见地未来”自然责任之旅为“西藏生物影像调查机构(TBIS)”提供代表奥迪极致开拓进取精神的14年型奥迪Q7,积极参与自然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9.
自古迄今,人类充分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描绘和设计了各式各样美好的精神王国和人间仙境。“香巴拉”是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徒想象、描绘和向往的美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和“理想国”。  相似文献   

20.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两大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同推进,当年毛泽东关于"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的预言已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设治理西藏的历史经验是:牢牢抓住西藏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铸就了"老西藏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建设治理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