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属萨摩亚(AMERICAN SAMOA)又称东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陆地面积197平方千米,人口约6.31万。多数居民是波利尼亚人,讲萨摩亚语,通用英语,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府帕果帕果。1722年荷兰人抵此,后法、英、德、美相继到此。1899年美、英、德三国协定,东萨摩亚从萨摩亚群岛中划出,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60年代起,诸列强英、俄、法、德、日等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成立国中之国。蕞尔欧洲小国比利时亦欲步其后尘,向清政府提出开辟租界的要求,终遭拒绝,但却发生一场“比利时租界纠纷”,其起因得从兴建卢汉铁路说起。  相似文献   

3.
<正>这次参观上海世博会,感觉众多国家馆表现不凡,特别是法、英、德等国场馆都显出大国气派和现代化色彩。感觉奇怪的是美国馆,细想一想,有可说一说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物质文明成果的铁路从1860年代开始以技术形态输入中国,是否建设铁路成为清政府朝野讨论的议题。从1860年代到1880年代,英、德、美、法等国先后有过针对晚清皇室的铁路"实验"活动或设想,使晚清皇室的重要成员对铁路的态度有所松动。在1880年代时断时续地出现了6次铁路"试办"活动,第六次"试办"活动进行时还伴随着皇室游玩铁路的兴建。唐胥铁路的建成及其延展和津沽铁路的完工,是6次"试办"活动的成果。当铁路准备进一步向通州延展时引发津通铁路争论,经过争论,清政府定计兴办芦汉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得以起步。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皇室成员如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郡王奕劻和慈禧西太后等人对铁路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是晚清政府铁路问题决策的前提。铁路建设事业起步的过程反映着某种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多卷本《西方国家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丛书,已由辽海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介绍了英、法、意、德、美、加拿大、瑞士、拉美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民族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及经验教训。这是一部颇具创意的世界史丛书,是我国世界史研究深化的表现之一。《法国化与现代化》由张丽、冯棠合。法国史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多种成果出版。但是,从法国化的视野来研究法国现代化的道路并总结出其中的成败得失,这还是第一本。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化在  相似文献   

6.
石庆环 《史学集刊》2000,1(2):52-58
由于英、法、德三国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与化传统的差异,其制度规定也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而公务员的政治地位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英国公务员制度的“通才”优势、法国公务员制度的“通才”与“专才”结合以及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律师统治地位”,作为西欧公务员制度有代表性的三种形态,不仅影响了上述三国的公务员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且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裹退,“光辉孤立”已无法再维持下去。俄、法、德三国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1900-1901年的远东危机进一步恶化了英国的处境,有关中国问题的解决,主要依据了俄、法、德三国的利益。在俄国加紧对中国北方扩张和俄、法、德三国联手的情况下,保全利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寻求盟国。远东危机最终推动了英国与日本结盟,此举标志着“光辉孤立”的结束。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国初期,以奉系军阀主导的中国东北三省地方政府曾大力引进和建设以铁路为代表的近代交通设施和近代交通工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使东北地区由此成为当时国内铁路交通最为现代化的一个地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工程是沈(阳)吉(林)铁路的修建。该路是东北地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由中国人独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也是东北地区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最成功的标志性铁路。它的开通不仅带动了其他铁路的建设,而且拉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  相似文献   

9.
关于1941年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谈判的新揭密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按]:B,H.斯拉温斯基著《苏日中立条约:1941—1945年外交史》(1941—19451995.)一书首次披露了关于1941年苏日签订中立条约谈判的苏联外交档案文件,其中斯大林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谈话记录表明,斯大林认为,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一步,是进一步在“大问题”上合作,使“三国条约”变成“四国条约”,即用德、意、日、苏联盟对付英、美。这是过去许多史学著作中未曾提及的。自然,世界局势并未依斯大林的意志发展,由于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历史的发展使苏联与美、英、中等国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这一被隐藏达50多年的苏…  相似文献   

10.
柏林危机(1958—1963)的研究动态和新解密档案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得手 《世界历史》2000,16(3):88-94
195 8— 196 3年 ,东西方在欧洲的冷战再次聚焦于柏林 ,围绕西方驻军在西柏林的去留这一核心问题 ,以美苏为首的两方针锋相对。与此相关 ,在对德和约的缔结、柏林的交通管理、东德的承认、德国的统一以及欧洲安全等问题上 ,双方也各执一词 ,僵持不下。为了所谓不可退让的利益 ,彼此都宣称不惜一战 ,这就造成了危机的局势 ,即柏林危机。这场危机自 195 8年 11月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 ,提出将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自由城市之时起 ,时紧时松 ,持续了近 5年之久。这场危机对冷战的进程 ,对北约集团内部的关系 ,尤其是对美德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美、日三国是世界较早出版年鉴的国家,有很长的年鉴出版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年鉴编纂经验。本文选取三国4部知名社会综合年鉴,通过对比来探讨其年鉴编纂体例的形成。在分析各部年鉴内容选载范围和记述比例大小、信息资料编排、条目与释文设置、统计表格使用基础上,总结4部年鉴的编纂方法与体例设定,提出各年鉴最根本编纂方法与编纂体例设定的核心原则,即英、美3部年鉴使用动态信息+静态资料记述方法,日本年鉴采用动态信息记述方法,通过对这两种编纂方法的分析讨论,指出其对各自年鉴内容形成的影响及年鉴在社会使用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脏会议。列强拿中国的主权作交易,议决日本继承德国在我山东的一切权利。消息传至北京,群情激愤,由此掀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近代历史也从此展开新篇章。在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力挫日本代表,与美、英、法三国首脑进行抗辩等种种往事,值得回顾。1918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2月1日,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启程赴欧,行前命驻美公使顾维钧迅赴巴黎。同时电告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法公使胡维德、驻德兼驻丹麦公使颜…  相似文献   

13.
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拨款五百多亿美元,购买军火、食品和各种军用物资,援助英、苏、法、中等三十八个同盟国家,对打败当时的人类公敌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关于美国对英、法等国的援助早有定论,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战时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争议较多,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对这一历史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战前浙江新式交通建设出现较快发展,浙赣线是省营铁路的样板,公路建设则成为全国的模范省。交通作为战争的一个基本要素,抗日战争中浙江战场基本上是围绕交通线展开的,期间铁路几乎全毁、公路毁坏达4/5。但抗日战争也促进了浙江交通现代化发展。一是把交通建设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二是把交通现代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这是浙江人民在反侵略的大背景下,在政府的优先发展策略下,集中全社会力量发展形成的。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正常发展的轨迹,使浙江交通现代化建设延误了约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5.
方广锠 《文献》1999,(4):8-24
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反帝运动,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行镇压.八国联军攻陷紫禁城,大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第二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意、法、西、荷、比等十一国签定屈辱的《辛丑条约》.  相似文献   

16.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罗志刚早在30年代,苏联就是一个影响德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国际因素。1936年,共同的反苏方针作为德日之间的一个连环把它们紧紧连在了一起,导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法西斯政治同盟的形成。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因其...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4日是交通银行成立100周年纪念日,这家大银行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票号、钱庄等旧式金融机构已渐趋衰落,而英、美、日、德、法、俄等国银行已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并通过借款给清政府,获取了中国铁路的筑路权;通过赔款的清偿,控制了中国的关税收入;通过进出口贸易,垄断了国际汇兑,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宰。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曾见到一张四川嘉州知府及嘉定县正堂,於清宣统三年七月共同佥署的布告底稿,上有两人签发的“行”字及图章。布告填补并印证了辛亥革命时期、嘉州地区的一段重要史实,是一份研究辛亥四川保路运动的文物参考资料。 1911年5月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十一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强行收路,并将四川人民自筹的筑路股金侵吞,筑路权亦出卖给美、英、德、法四国、激起了四川  相似文献   

19.
顾维钧与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战后世界的安排提上了盟国的议事日程。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强在莫斯科发表宣言,确定了将成立的新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1944年五、六月间,美国与英、苏、中三国政府积极磋商,希望尽早召开会议,商讨成立国际组织及制订该组织章程等问题。由于苏联以尚未与日本开战为由,不愿与中国坐在一张会议桌上,最后商定这一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美、英、苏三国会议,第二阶段为美、英、中三国会议。 蒋介石对中国被邀与会,…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代表团代表200万欧洲华侨华人,赴北京参加盛典。对此我感触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全欧华侨华人总数不过区区万余,加之散居在英、法、德、荷、意等十多个国家,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从香港、印尼、印支三国等地辗转移居欧洲的华侨华人有所增加,但处于当时东西方冷战高压下,欧洲华人大多只能局促于当地经济缝隙中艰难谋生,对政治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