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肯是废奴主义者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发表了霍光汉、郭宁杕同志与刘祚昌同志商榷的文章:《关于林肯的评价问题》(以下简称“霍文”),文章认为,“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笔者对这一论断有不同看法,借《世界历史》的“争鸣”一席地,与霍光汉、郭宁杕同志商榷。 先从霍文认定“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的论据谈起。 霍文重要论据之一,是1837年3月林肯和丹·斯通在伊利诺斯州议会里提出的一份书面抗议。那一年,伊利诺斯州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认为“按照联邦宪法,各蓄奴州对奴隶的所有权是不可侵犯的”,反对奴  相似文献   

2.
孙毓棠事略     
孙毓棠同志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发表一份材料,记述他的生平。现将这份材料略加删节,在这里发表。他的学术成就,尚有待于研究讨论,欢迎同志们写出专文,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3.
本刊1988年第3期发表了申晨星同志《论公仆意识的历史发展》一文后,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它的研究价值。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鸣,是繁荣和发展学术的活力所在。本期选登徐波同志的商榷文章,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也欢迎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同志抒发己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史学社会功能漫谈编者按:本期议题可谓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老题目了。正固其“老”,我们认为今天还有必要咀嚼一下,或许会别有体味!人们尽可争论,我们不便发表评论。这里,仅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向学界讨答:1、能否分别提出“历史科学社会功能”、“历史知...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是其笔名,是俄语“钢铁般的人”之意。他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格鲁吉亚古老的哥里镇,1953年3月5日病逝。长期以来,人们对斯大林这位“钢铁般的人”毁誉不一。那么,引吭高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又是怎样评价斯大林的呢?“斯大林,他是我们的先生”,‘贺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嘶大林同志在理论的活动上和在实际的活动上所给予我们当代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同志代表了我们整个的一个新时代。早在1937年7月,毛泽东就在他的哲学名…  相似文献   

6.
本刊从去年第一期发表岩峰同志的《贝叶寄语》一文开始,开展了关于傣族文学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先后共发表七篇文章,直到今年九月召开的“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达到了高潮。通过讨论,绝大部份同志都认为,如同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根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根深才能叶茂。傣族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壤和文学传统,是不可能形成灿烂辉煌的面貌的。在傣族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傣民族产生了五百多部长篇叙事诗?由此很自然地接触到傣族文学与佛教、傣族文学与印度文学及东南亚诸国文学、傣族文学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开辟“史争鸣”栏目是本刊编辑部的一贯主张。自设此栏目以来,本刊收到了一批较有史学价值的稿件。更为欣喜的是,本期刊登了来自全国政协史办俞兴茂同志的章,对于作对史实的严谨态度和对本刊的热心帮助,编辑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历史的本色应该是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历史又往往处于动态之中,后人笔下的史实与历史的本身总会出现误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考证、辨误,还历史的原貌。欢迎广大读踊跃投稿“史争鸣”栏目。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刊将陆续发表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以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本期发表陈洪进同志的《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的《多线说还是单线说?》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刊1981年第1期发表的郑异凡同志的文章《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对布哈林的是非功过提出了新的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刊同年第6期发表了三篇争鸣文章,周耀明同志的《布哈林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张镇强的《布哈林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王炳煜和陈凤荣的《关于列宁和布哈林在国家问题上的争论》。 关于布哈林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解放思想、探求真理的理论勇气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为了深入讨论布哈林的问题,促进对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期发表了李振海对郑异凡关于列宁同布吟林在国家问題上的分歧的评价的批评文章和郑异凡进一步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文史天地》杂志2000年第6期发表的王运春先生的《朱元璋与贵州之谜》和2001年第5期发表的今凡先生的《“明太祖考妣上寿”残碑考》后,我虽不是“方家”,但不妨也来谈谈拙见。我认为,残碑的墓主人既不是朱元璋的父母,也不是朱元璋夫妇,而只不过是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介草民。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文的争论,我认为是对残碑的“解读”有误所致。“明太祖考妣上寿”究竟应如何“解读”才正确呢﹖我认为正确的读法应是“明”字后面稍加停顿,然后再往下读,是为“明──太祖考妣上寿”。“明”在这里是指大明王朝,“太祖考”和“太祖妣…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在中国文博界一直有争论,可惜这一问题未曾公开讨论过.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需要接受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检验,避而不谈不利于学科的发展.现在,我们发表张晓旭同志的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通过争鸣求得真理,促使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台北“四·六”事件的49周年。1949年4月6日,逃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有预谋地在台北大肆逮捕进步学生。这是继1947年残酷镇压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之后,制造的又一起政治迫害事件;也是50年代初,在全省制造大规模白色恐怖的前奏。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坚持反共政策,至今对这段血腥的白色恐怖史实和“四·六”事件讳莫如深。“四·六”事件受害者之一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讲座教授、前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张光直先生,去年趁因公来京之机探望胞兄张光正时,对其卷入这一事件的经过有详细陈述。张光正同志将张光直先生提供的材料略加整理,推荐给本刊发表,以飧关心台湾骨肉同胞的广大读者,并为研究台湾政治事件的学者提供珍贵史料。材料整理时有一些删减,但保留了有关“四·六”事件的全过程。只是因预定发表的时间仓促,最后修改的文字未经张光直先生过目,这是张光正同志特别要求说明的。  相似文献   

13.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丁济沧同志,将他珍重保存近二十年的一份《人民日报》清样寄给了我们。清样中的文章配有短评,是1980年1月间准备作为重要文章发表的。只是因为当时康生问题中央还没有作出新的决定,文章公开发表不合时机,才最后撤下来。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李庄在写给总编秦川的便信中说:“我们几人看过此稿,认为现在不宜发表:一、当时罪魁是康生,现在发,对处理康生不利;二、同‘文化大革命’中的事情不好衔接”秦川同志同意了李庄同志的意见。这两篇当年未能面世的文章,今天读来仍不免令人啧啧称赞。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主张坚持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得好时,我们的事业发展就顺利,成就就大、就辉煌;执行得不好时,我们的事业发展就缓慢、停滞倒退,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可见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我们特将这份尚未面世的清样发表,愿我们为贯彻执行这条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思想路线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战役指挥问题,断断续续地争论了九十多年。随着争论的进行,研究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最近,杨志本、许华二同志又发表了《论丁汝昌海上战役指挥失误问题——兼与戚其章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杨文”)一文,  相似文献   

15.
孟凡 《炎黄春秋》2000,(7):32-35
胡乔木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前后持有相反的态度。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同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全文转发。之后,有一种说法:当胡耀邦同志在受到来自坚持“两个凡是”的党中央负责人的巨大压力之际,6月20日,胡乔木同志曾到耀邦家对他说,这场争论是党校挑起来的,华主席已经不满意了,再争论下去要造成党的分裂,汪东兴已在讲你代表哪个中央了,所以,应立即停止争论。胡耀邦同…  相似文献   

16.
《文艺报》1982年第六期“讨论会”栏中,在目录上以加黑体的方式醒目地发表了孙冶方的《也评〈天云山传奇〉》一文,编者还特意在孙文前加了“编者按”:“本刊第四期发表袁康、晓文同志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评〈天云山传奇〉》以来,受到了读者、观众和文艺界同志的广泛注意,许多同志寄来了稿件,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女企业家王瑛针对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的“在商言商”之说发表不同意见,并宣布退出他们共同的组织正和岛,此举引发了媒体圈和企业界关于政商关系的新一轮讨论。热点转换频繁的舆论场里,这场未曾真正展开的讨论很快退去了热度。相较于争论,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公民企业家”群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王素等同志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一文,提出了孙权时期的长沙郡既有口钱、算赋征收之制,又有户调制的实行。我曾于2000年就这一问题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孙吴有口钱、算赋征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向王素等同志提出了质疑。此后,王素同志又在《历史研究》撰文反驳了我的这一看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正式出版后,提供了对吴简中有关“调”字的涵意进行全面考察的条件,因而我把吴简中有关“调”的竹简按其表述的不同方式区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每种类型的“调”都不能作“户调”解释,从而动摇了孙吴有户调制的观点的论据。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7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一场被称为“谏言书之争”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一方是清教长老派的始作俑者托马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1535—1603),另一方是英国国教会的代言人、日后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惠特吉夫特(John Whit-gift,1530—1604)。这场争论为双方系统阐述各自的宗教立场提供了机会。然而,正如研究卡特赖特思想生平的权威人士皮尔逊所言:“卡特赖特与英国国教会的争论不是一场  相似文献   

20.
自本刊总第22期发表《刘亚楼发火与吴法宪挨剋》以来,曾任刘亚楼秘书的高春山、赵琼二同志,两次来信,数次来电话,说此文“严重失真”,希望本刊据实澄清。本刊编辑部就此除多次打电话给作者谷雨同志外,还将高、赵二同志来信的复印件寄送作者。作者亦两次来信给编辑部。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现将两方来信和本刊意见摘要发表,以利于沟通编者、作者和读者的思想,同心协力把刊物办得更好。高春山、赵琼认为《刘亚楼发火与吴法宪挨剋》一文严重失真高、赵二同志来信主要指出四点与事实不符。来信说:(一)文章说“有一年,刘亚楼将军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