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培养责任感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  相似文献   

2.
中午时候,一男孩在院子里玩足球,他正玩得起兴,也许用力太大的缘故“,嘣”一声响,球竟然射在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男孩迅速地抱起球,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回自家去了。一回到家,被已经睡醒的父亲逮了个正着。父亲把他叫了过来,问到“:怎么回事?”男孩胆怯地说:“我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父亲慈祥地望了孩子一眼,叫他先把汗擦擦,然后温和地说“:孩子,你打破的不仅仅是玻璃吧?”“我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玻璃的!”男孩愣愣地望着父亲,随时等待着惩罚。“孩子,你打破的真的不仅仅是玻璃,想想——吧!”父亲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孩子。男孩想了想,但依…  相似文献   

3.
原谅的灯笼     
有个十几岁的男孩,从家里偷了一笔钱离家出走了。父母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他。在外面混了半年之后,这个孩子把钱用光了,又冷又饿,这才想起家的温馨。犹豫了好久,他才给家里写了信,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知道我错了,只有出门在外才想到家的温暖。这些日子我无时不在想念你们。由于对你们怀着深深的内疚,无颜见人,我准备在某个黑暗的夜晚回家。假如你们肯原谅我,  相似文献   

4.
【真题再现】11岁的小里根和伙伴们踢足球,一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发现了,就打听是谁闯的祸,这时小里根就暴露了。邻居很快找到里根家,要求赔偿12.5美元。小里根向父亲承认了错误,没想到父亲却要求他负起这次过失的责任。从那时起,小里根每个周末都到外面给人打工,半年以后,他终于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挣来了12.5美元,并把它还给了父亲。多少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6,(Z1)
1889年,李大钊还未出生,父亲已经病逝,仅仅过了16个月,苦命的母亲也因不堪重负而谢世,李大钊成了没有父母的孩子。60岁的祖父便肩负起抚养孙子的责任。4岁时,祖父就用硬纸做成“认字卡”,在玩耍中教他识字,开始最初的“寓教于乐”。茶余饭后,祖父还会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李  相似文献   

6.
傍晚到幼园接孩子时,我看到两个孩子的父亲居然在幼园里吵起了架。两个大男人吵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周围挤满了家长和好奇的孩子。我牵着儿子的手也挤进人群,原来是两个小男孩在玩滑滑梯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个的手,被踩的男孩大哭起来。男孩的哭声引起了他父亲的注意,可没想到的是,这个一脸络腮胡的男人居  相似文献   

7.
父爱有痕     
打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板着冷峻的脸,和我没有亲昵的话可讲。偶尔去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父亲和儿子之间那种浓浓亲情,真令我羡慕不已。回到家时,也想模仿同学那样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望见父亲一脸的严肃,在路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顿时就咽了下去。父亲是名医生,按理说,医生的脾气应该是很和蔼的,但父亲却不同,他对自己的病人总是冷着一副脸,好像人家欠了他钱似的,特别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很少,一个孩子病了,后面跟了好几个大人来照看。父亲最拿手的是针灸,那些大人见父亲给他的孩子扎针时,心疼得直嚷嚷:“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  相似文献   

8.
邻家有个乖巧的男孩,人见人爱。男孩在家孝亲敬长、乖巧懂事,不用父母操心;在校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不用老师费心,可谓是人们心中标准的“好孩子”。周围的家长羡慕不已,常以此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不,今年男孩以全市第三的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中学,引来一片啧啧的赞叹声。男孩第一次离开父母寄宿学校,家长总也放心不下。家长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好孩子”闹出了大笑话,令人不可思议。父母不在身边,一切只能靠自己。男孩端起盆,第一次自己洗衣服。他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衣服浸在水里,洒点洗衣粉,搓搓揉揉,兴冲冲地去晾了。同伴奇怪地问…  相似文献   

9.
巧妙的劝导     
有一个小名叫迪科的男孩,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躲在一棵大树下偷着抽烟,正巧被路过的父亲看见了。父亲平时对他管教很严,迪科吓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是,父亲只是朝他们招招手,什么也没说。迪科回到家,父亲注视着他,不动声色地说:“我看见你和桑尼他们抽烟了!”迪科低着头,没吭声。“你抽过几次了?”父亲的声音仍然十分平静。“没抽过几次……”迪科小声回答。他真希望父亲尽快揍他一顿算了。因为等待的滋味更难受。但是,父亲似乎没想惩罚他,反而像朋友一样,将大手轻轻放在迪科的肩膀上:“孩子,你将来不是想做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吗?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今年读高三的孟强,父母天天忙生意,根本无暇照看孩子。孟强的父亲说,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考保姆”,他已经费尽了心机。一开始  相似文献   

11.
储蓄父爱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带着孩子生活。这类家庭可称“准单亲家庭”。一般说来,一个孩子需要父母双方的熏陶,心理才能有较健全的发展,准单亲家庭的妻子要善于为孩子储蓄父爱,增强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以消除父亲长期在外的消极影响。 1.让孩子常温父亲的形象。3岁以前的孩子形象感知能力较强,但遗忘也较快,3个月以上见不到亲人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应时时让他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便是从孩子儿时的习惯推测他的将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将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的唯一希望。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对家境并不太好的父母,偶尔带孩子去打网球。说来也巧,网球教练看上了他们的孩子,认为他的身体条件就像张德培,很有发展前途。孩子的父母听了喜出望外。从此,家里的一切就开始围绕着未来的“网球明星”转动。父亲中断了夜校的学习.母亲也心安理得地“下了岗”,因为这样他  相似文献   

14.
昨晚看《直播南京》时注意到一篇报道:“一位身患肺病的12岁女孩因无钱继续治疗病死在医院里。”新闻中的女孩家境贫寒,父母好不容易凑到的医疗费并不能支撑多久,因为没有继续治疗的费用,医院暂停了女孩的用药。她的父母曾想放弃她,但女孩的一句“爸爸妈妈,我不是癌症,你们不要放弃我”,让她的父亲又踏上了回乡借钱的征途。父亲临走时,女孩用干枯的手抚摸着父亲的脸,然后紧紧抓住父亲不愿放开。就在他父亲离开医院的一个小时后,女孩辞世了……  相似文献   

15.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当着许多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孩子狠狠辱骂了一顿,第二天这个孩子就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河边发现了孩子——他已经跳河自杀了。这一事例告诫所有为人父母者,孩子虽小, 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的人格,也需要尊重。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一直不注意尊重孩子,不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家长带孩子出门,如果主人拿出什么吃的东西给孩子,有些父母总是抢着代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等。由于一些家  相似文献   

16.
长大     
孩子不小了,都13岁了,上初中了,可他还像个小孩子似的。孩子没有母亲,只有父亲。父亲怕孩子受到什么委屈,从小就对他娇生惯养,所以孩子13岁了还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孩子连最简单的做饭不会,洗衣服也不会。孩子上初中,住校,每个周末都会带一大包衣服回来,让父亲帮他洗。父亲为此很着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呢?父亲曾不给孩子洗衣服,可孩子就拿钱去买新衣服。真要没衣服穿了,没洗的脏衣服也穿。不给孩子做饭,孩子就饿着。父亲让孩子做饭,孩子说他宁愿饿死也不做饭。好长一段时间,父亲都拿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做饭洗衣服。眼看孩子就要…  相似文献   

17.
有两个传统的观念虽然并不合理,却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其一是父亲干事业、母亲带孩子,其二是父亲管儿子、母亲管女儿。其实,家庭是一个整体,父母共同关注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不仅是毋庸置疑的责任,也是发挥教育效能最佳的方式。而父母按照性别来分工也并不可取,母亲对儿子,父亲对女儿都有特殊的、  相似文献   

18.
<正>1920年6月1日,一个美国男婴在山西汾阳降生,这注定他的一生要与中国结缘。但当时男婴的父母以及左邻右舍谁都没想到,将来他会为自己起个“安石”的名字,会成为大名鼎鼎的美国外交官,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为什么会在山西出生,并且起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这要从他的父亲说起。恒安石的父亲叫恒慕义,德国裔美国人,是一个公理会传教士,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先生大声疾呼:“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读后颇有感触。在文中,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教诲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作为父母,就要做到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孩子能站立时,就指导他站立;能行走时,就指导他并解放他行走;当孩子面对生活不会应对时,就学会对孩子说“慢慢来”。这就是鲁迅先生对孩子“理解、指导、解放”的真正主题和  相似文献   

20.
邓小虹 《世纪》2023,(5):57-61
<正>我印象中的三伯伯一家我的爷爷、奶奶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女,四个男孩,两个女孩。父亲邓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一位比他年长10岁的三哥叫邓叔群,我们从小叫他三伯伯。童年时代我家住在城里,三伯伯家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被称为“特楼”的一座灰砖楼房里,当时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为我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平日两家人走动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