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门洪华 《攀登》2010,29(3):2-9
本文梳理东亚秩序变迁,以此为线索探求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评估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分析其症结所在,并就如何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提出建议。作者认为,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复杂、现实问题交织,未来相互影响巨大,当前中日关系的调整只是消除或缓和长期政治冲突的部分后果,如何避免两虎相争的困境依旧是摆在两国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议题。作者建议,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大国风度处理中日关系,思考如何构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稳定框架,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的关系,把共同利益追求提升到战略层次,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加以推行。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仅涉及中日两国,而且涉及东亚以及对东亚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大国,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日本对台湾的政策,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本文拟围绕战后日本对台湾的政策与演变,作一简要评述,旨在求教。自50年代以来,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1952~1972年,为日台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阶段,双方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2.1972年到90年代初,为日台“断交”后的非官方关系阶段,其特点是在日台“断交”…  相似文献   

3.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体制的终结,影响东亚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中、日、美三国关系。当然,其他因素,如中俄关系、日俄关系等等,也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产生影响。但是,中、日、美、三国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对东亚的国际关系和安全保障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着重研究中、日、美三国关系,是研究当前东亚国际安全保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当前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美日插手中国台湾问题,主要是出于两国战略利益和遏制中国的考虑。但事实上,这不利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在中美日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提高综合国力,发展中美、中日关系,坚持睦邻友好外交等。  相似文献   

5.
正徐志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26.7万字,98元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远,与中日关系极为密切。近代日本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留日学生,如何接受、教育、管理他们,在留日运动起起落落和中日关系的变化中,又如何调整留日学生政策,以及这些调整又怎样反作用于留日学生与中日关系?本书从西力东渐的时代背景和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的宏观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的“外交新思考”的讨论,作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是1871年中日直接交涉以来最好的30年,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提出联合日本对抗美国是无的放矢,因此“撇开历史”或“搁置历史”不是解决当前中日关系的良策。近几年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是日方引起的,不是中方引起的,为了进一步密切中日关系,推进亚洲和平,首先要解决日本政治领导人的历史认识问题.改变“脱亚入欧”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普通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明确定义为“普通化”即成为“普通国家”的进程,探讨这种变化与中日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普通国家间关系”应该成为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对形成未来双边关系机制的必要性做了相应阐述,认为这一分析框架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日、韩三国关系历来是东亚关系史上的敏感话题,时至今日,中、日、韩关系仍然是左右着东亚地区甚至世界局势的敏感神经.而今天日本企图想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事更加发人深省.现实需要告诉中国人研究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尤其是明清时代的清日关系尤为重要,它是揭开现当代中日关系的钥匙.本文重点研究清初时期的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对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的建立、变化和后滞影响进行研究,以求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郭正卿 《沧桑》2014,(2):115-117
在世界问题研究中,地区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中国和日本而言,其地域位置也十分特别。地缘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国和日本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地缘政治的研究视角分析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何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日关系而言,历史问题尽管是50年前的往事,但由于历史问题关系到日本国内对当年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关系到日本国家能否坚持和平民主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到日本能否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问题,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教科书问题的反复出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势力通过教科书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愈演愈烈,使历史问题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在战略利益、战略关系和战略走向上的判断和选择,仍然不时干扰着中日关系的大局。  相似文献   

13.
最近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向成为中日两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历史与历史认识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影响,则更为历史学关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目前显有  相似文献   

14.
9月1日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辞职,引起了外界的震惊。福田此时辞职,是否会对未来的中日关系产生影响?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刘江永教授。《环球人物》:我们都知道,福田对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做了很多努力,那么他的辞职,会对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湾因素在中日关系中逐渐浮上台面,日台关系的发展日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一、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日台关系越走越近1、政治上,日台关系已逐步从台下走到台上,从民间走到官方,双方政界的一些高层人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展望21世纪,亚洲——太平洋地区已成为世界最有活力和最令人注目的地区.而且许多国家也相继成立了东亚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东亚地区的现代化同东方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亚洲各国传统的文化是这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探讨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由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人民日报社、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联合于1991年3月4日至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的130多位代表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地.  相似文献   

17.
李林滢 《神州》2013,(9):26-26
中日关系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边缘,期间的反差愈来愈大。本文从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文化差异等比较分析并思考了中日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万里 《攀登》2013,(3):56-60
软实力对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追求大国崛起的中国而言,软实力的战略价值尤为明显。本文从文化、发展模式、政治价值观、国际制度等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虽成绩斐然,但当前整体水平仍弱于日本,中国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中国提升软实力可以从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国内治理、提高文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制度、增强对外传播能力等方面加以着力。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3日至5日,中国日本史学会与大连大学主办的“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商务印书馆、《世界历史》编辑部等近50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近百位学出席了会议。会议对“中日关系的‘历史认识’问题”、“中日关系的现实问题”和“构筑新世纪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三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冷静、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中日政治关系曲折发展 纵观中日交往的历史,交织着友好的往来和恶意的战争。1972年,我国与日本建交,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我国放弃战争赔偿和日本对我国提供经济援助奠定了两国政治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开始了中日最高领导层的互访。中日关系发展进人高潮。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成功访问日本和日本天皇夫妇成功访华,曾把中日关系推向一个新高潮。但好景不长,此后不久,中日因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的政治摩擦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