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学界对于后金与朝鲜的关系,局限于中国史料,很少有人研究。本文利用朝鲜文献,探讨了萨尔浒之战前后朝鲜援兵问题、朝鲜双边外交问题以及明期对后金与朝鲜之间关系的干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2.
付博 《黑龙江史志》2013,(23):16-17
17世纪初,辽东地区的后金,势力不断壮大,逐渐以明王朝的挑战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双方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在1619年爆发"萨尔浒之战"。这对在明与后金的夹缝中生存的朝鲜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最后,朝鲜不得不卷入这场较量——适时,朝鲜国王光海君遵照明的要求,派出了一支13000人的军队进行支援。但是,光海君却暗中将以"观其向背"为主旨的密诏传给了援军统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朝鲜既"援明抗清"又"观其向背"呢?本文试图结合当时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方面的因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萨尔浒这个地名,因三百六十多年以前明与后金(清)大战于此而闻名。一六二○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后金天命五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于萨尔浒山之西北岗上修建萨尔浒山城,做为后金夺取辽沈、击败明王朝在东北统治势力的大本营。萨尔浒山城遂成为努尔哈赤建立的第四座临时都城。萨尔  相似文献   

4.
萨尔济之战是明清之际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于当时的辽东形势以致后来长时期的明金(清)对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不少史家皆对之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其中的朝鲜参战却未予充分注意,致使有关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十四世纪末李氏朝鲜政权建立之后,即和明朝政权保持着宗主、藩属关系。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两国使节频繁往来,络绎不绝。尤其是朝鲜王辰倭乱期间,明朝政权出兵援朝抗倭,使得两国关系十分密切。李氏朝鲜政权一有机会就向明朝政府表示自己的“事大之诚”,而明朝政府也将朝鲜现为藩属中的…  相似文献   

5.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发兵10万,分兵四路进剿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其中有两路经由本溪地区。东路由宽甸出发,行至桓仁满族自治县洼子沟一带,遭遇埋伏,全军覆没,总兵官刘綎战死。南路由清河城出发,行至清河路上,因西、北二路兵败,被辽东经略急急招回。萨尔浒战役,成为明、清战争的转折点。战争结果,明军惨败,四路明军一败涂地,后金从而取得了对太子河上游等地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6.
姚斌 《满族研究》2001,(3):53-55
明朝鉴于努尔哈赤攻取抚顺,节节胜利,决定于明万历47年(1619年)2月率大军分东、南、北、中四路向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所在地赫图阿拉发起进攻。本介绍了由明将刘綎率领的东路军在今宽甸境内与后金兵作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萨尔浒之战前后朝鲜与明朝、后金的关系,探讨了朝鲜国王光海君推行的双边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对长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大陆和台湾有4种不同说法,即12万①、17万②、20多万③、36.2万④。这些说法相差十分悬殊,让笔者疑惑不已,也使研究者在评价长衡会战、探讨其失败原因等问题时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作一些考订。狭义的长衡会战,系指日军第十一军主...  相似文献   

9.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统治者以武功定天下,从统一女真各部到与明王朝逐鹿中原,发生了无数次惊心动魄、指挥高超的战争与战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兵家谋略。其中萨尔浒大战是清王朝与明王朝公开对抗后发生的第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清初满族兵家谋略的典型战例。下面笔者试对萨尔浒大战与清初满族兵家谋略的关系加以论述。一 加强军队建设萨尔浒大战与清初满族兵家谋略的军事基础满族是一个文明晚进的少数民族,当中国古代军事已经发展为两千年文明史时,满族社会中…  相似文献   

10.
1619年,明朝廷决定分兵东、西、南、北四路.进攻后金.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详细介绍了由刘綎率领的东路军的作战情况.  相似文献   

11.
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于参战案的探讨,以往较多集中于府院之争、派系之争、南北之争上,对参战一事颇多贬斥。从外交史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实有必要。欧战爆发之初,北京政府宣布中立。这一政策看似稳妥,但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境况下却蕴藏着危机。虽曾有人提出对德采取积极进取政策的建议,惜未被采纳。1915年末,北京政府暗中与协约国有接洽之举,但在日本的反对下退缩。1917年,转机出现。围绕着中国是继续保持中立还是对德绝交宣战,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总体而言,主张对德绝交的力量超过了主张中立的力量。北京政府不仅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战后处分权这一远期利益,还希望获得延付庚款、提高关税等现实利益。以参战为筹码,北京政府与协约国列强展开了并不轻松的谈判。中方的要求获得了部分的满足。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说由此而发端。  相似文献   

12.
金代自熙宗朝开始讲求社稷之礼,至世宗大定七年方定为常祀,每岁二月、八月致祭。章宗明昌四年,又将祭祀日期固定在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明昌年间还诏州县修举社稷之礼,《永乐大典》所引元代《太常集礼》中保存了这方面的珍贵资料。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金代州县社稷制度,以唐制为蓝本,兼采宋制,并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加以损益而成,总体来说趋向于简便易行。金代民间社稷之祀,延续了晚唐以来的衰落趋势,政府也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政策。只有少数地方如襄垣县立义坊,民众能够自发地倡行社稷之礼,但缺乏制度保障,难以长期延续,且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越窑可谓瓷业的鼻祖,越窑青瓷无愧为瓷器大家族的母亲瓷,而越窑青瓷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然“秘色”却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0年前,作者在“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探秘》的论文。作为该文的续篇,本文从“秘色瓷”的属性、“秘色”的本义及引申义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阐述了一些论据充分有力的新观点,并凸显了“秘色瓷”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丁亥之役边佐卿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明王朝对以董山、李满住为首的建州女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使建州女真“焚荡殆尽,部落残破”,①遭受到沉重打击,许多族人被迫逃入深山藏匿。自此由盛至衰,数十年无统一首领。因该年是丁亥年,故历史上将这次战争...  相似文献   

15.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同进攻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向南挺进。国民党驻福建残军利用福州外围有利地形企图阻止解放军南进.指使其地方武装“清剿”闽中游击队根据地.并严守福(州)厦(门)交通线。在此形势下.共产党闽中地方组织领导的闽中游击支队与国民党残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流传的诸多历史文献中,天命纪元的问题似乎并不存在,无论是清朝的私文献、明末清初的明人著作、《李朝实录》为代表的朝鲜史著,还是当代的史学家的著述,都确凿无误地记载着天命纪元的史实。在《满文老档》公诸于世以后,尽管有少数史学家怀疑天命纪元的存在,但多数史学家仍然肯定天命纪元。天命纪元已被中外史著采纳。但是经过对《满文老档》的反复研究,加之若干历史文物的问世和发现,我们认为,天命纪元根本就不曾存在过,它是清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御用文人出于封建是统观念之需要而追加给开国祖努尔哈赤的。天命纪元只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水排"复原之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古代科学发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及其复原"一文,是在"文物"1959年第5期上发表的,这里面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立轮式"水排"的复原;(二)卧轮式"水排"的复原;(三)王桢"农书"所载卧轮式"水排"图的复原.在本刊同年第7期上,看到了杨宽先生的"关于水力冶铁鼓风机'水排'复原的讨论"一文.杨先生有关"水排"复原问题的一些意见,有的地方,直接有助于"水排"复原的研究;也有的地方,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这对复原"水排"的研究来说是有益的.在看了杨先生的文章之后,我愿就"水排"复原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作为前文的补充和修正.我在前文所提出的关于王桢"农书"所载"水排"图的复原设计,看来还是可以成为定论的.所绘制的立轮式"水排"示意图,其中的"偃木",我将它横立在"直木"的上边:杨先生认为"偃木"应竖装在  相似文献   

18.
弄壶戏是汉画像石上常见的题材之一,其可能源自古代傩祀仪式中的某个具体的表演情节,它与后来民间杂技中的耍坛子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表演节目.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605年发生的皋浒之战,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关于这次战事的地理格局,清代以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结合近些年新出的文字材料和研究成果加以分析,这些说法都存在不妥之处。若敖氏拘押和杀掉蔿贾的地点,当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北;楚庄王驻军的场所,应在今湖北宜城市所在的蛮河流域;双方最终决战地当在襄樊附近的汉皋山麓、汉水南岸。  相似文献   

20.
沈尧伊 《百年潮》2013,(10):80-81
美术点评作者以写实的笔调和开阔的构图将敌我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作为背景,把彭德怀、习仲勋等指挥员沉稳坚毅的神态刻画得非常生动。画中不论是写实的人物形象还是背景上含有写意笔趣的山峦、枯树,在造型和色彩语言上都有舒畅的流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