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溪县八社联盟组织位于福建省南部(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经济文化区的西北部,即泉州市安溪县中部的丘陵山区,当地俗称:内安溪。根据民间对安溪县地理的划分,该盟社正处在“湖头——花锣旗鼓枪”这样一个充满鲜明的民间仪式色彩的地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在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所变通与创新,表现在岭南传统建筑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以广东地区为例,阐述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4.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5.
祭祀活动根源于鬼神信仰,本质上是将人际交往礼节实施于观念中的人神之间。然而,由此形成的祭祀文化,则完全超出了人神关系。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本是常规  相似文献   

6.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其特点是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发,从中确立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意义,为人生文化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天人合一"思想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陕北的拜神、客家的灯火、侗族的祭萨、土家族的摆手、蒙古族的祭火、佤族的剽牛祭木鼓……中国众多的地域人群用绚丽缤纷的年节祭札,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神圣世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祭祀文化。这些新年祭祀的传统,有些在世外桃源中延绵不绝,有些在遭受重创后生机复苏,点缀着当今多彩的世俗生活,铭记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古老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2,(11):41-43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祀天是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统治者通过祀天向全社会展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所认定的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并由此演绎出现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规范。这种活动透射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明人眼中的"天"是独一无二的至上权威,这种抽象之天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圣符号的形式,凌驾于一切自然与人世存在之上,是一切人间制度、伦理、行为的终极尺度。与此同时,在明人祭祀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天"之意象的复杂性,有时会显露出自然的属性或者人格的属性。明朝皇帝、士大夫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因身份和祭祀目的的不同而对祭天礼仪有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构成明人宇宙、社会观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2008,(4):16-16
事件山东省拟投入超过300亿元,在济宁建设一座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学者建议把它建设成"全球华人神往的文化之城和朝拜圣地",又有学者建议把标志城建设成中国的"文化副都"。该省领导则称:"目标是规划建设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的东方文化圣城和共有精神家园。"当地规划部门宣称:"这将是一个‘百年工程’。"(2008年3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发展先进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13.
陈坚 《钱币博览》2007,(3):39-41
“书法”,“书”即文字、书写;“法”则为方法、手法。所以“书法”不仅仅是表达某种含义的符号,而是能体现境界、神韵、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辞海》对“书法”两字的解释是“用毛笔字书写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的确。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化,并将它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我们进行精神明建设的目标。什么是优秀的传统化,学术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本人就此专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吴筱 《文史月刊》2013,(4):72-73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方法论上看,儒家试图通过调和的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和谐。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儒家"和"文化讲究"和心","和心"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至今仍需学习并加以倡导的各种素质;讲究"和而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容纳力;讲究"天人合一",集中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段西蓉 《神州》2011,(26):16-17
在中国古代,"三"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行礼要三让、三揖,服丧要三年为期,礼乐要一倡而三叹……"三"字的突出显示了一种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一直作用于中国的哲学与宗教,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合"、"圆融",调和、完整、包容而生生不息。而中国植根于农业的人文情蕴和"天人合一"贯穿始终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这一哲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神州民俗》2010,(5):60-64
端午漫话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节日。端,开始的意思,“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就是午月,所以初五也叫“端午”。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也就是“端五”了。因为在农历中,五月的别名称“午月”,  相似文献   

18.
段西蓉 《神州》2011,(11):16-17
在中国古代,“三”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行礼要三让、三揖,服丧要三年为期,礼乐要一倡而三叹……“三”字的突出显示了一种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一直作用于中国的哲学与宗教,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合”、“圆融”,调和、完整、包容而生生不息。而中国植根于农业的人文情蕴和“天人合一”贯穿始终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这一哲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化时代的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化全球化”问题,即跨越区域,跨明的化交流和化冲突已经出现。历经千年变异沧桑的客家民系所孕育的客家化和客家精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阵痛与再生的客家新化的抉择。伴随着现代明与传统化的碰撞,伴随着化的多元与趋同,催化了传统客家化的内涵与外延的裂变。如何承传、弘扬与发展客家化和客家精神,对于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瓦店遗址自1 980年代初以来,已经进行了四轮十数次考古发掘.这处位于潁河中游的龙山时代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型学术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多学科研究思想和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断应用到该遗址的发掘过程里,不仅将考古学研究领域大为拓展,而且为探索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水平,文明形成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发掘者认为,该遗址的龙山时代中心聚落的确定,大型环壕和祭祀遗迹群的发现,以及垄断性高档遗物的出土,再联系到文献记载的夏之阳翟钧台均在禹州,表明这处遗址很可能与禹、启的阳翟城或钧台之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