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2006年12月,戚城遗址偶然发现一座灰坑,出土一批龙山文化晚期遗物。灰坑打破南北走向的夯土墙,为戚城遗址古城墙的初筑年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刘万军 《文博》2014,(5):18-23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南浚县辛村发掘的西周卫国贵族墓地出土了38件组玉器,作者经过分析对比研究认为,绝大多数为商代遗物,且多为玉佩,由此说明卫国贵族秉持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传统。另外这和历史文献中关于武王伐商缴获大量商玉并将这些玉器賜给各级贵族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文中通过对戚城自然环境、残损情况的认识和夯土性质的测试分析,对戚城夯土城墙的土性、特点、风化程度和破坏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认为戚城城墙主要存在植被破坏、风化坍塌及人为破坏这三种病害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方针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蔡小心  赵恺 《中华遗产》2014,(8):97-110
1950年,一个时代的终点,同时亦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苦难中徘徊了近百年的中华民族,一边收拾着残破的家国,一边再度踏上了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对新中国的承认、缔交,西方世界传递而来的并非全是恶意,但鸭绿江对岸燃起的烽烟,却最终令新中国不得不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与对峙之中。  相似文献   

5.
赵巍 《福建史志》2012,(4):44-45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博物院馆藏的“近代海澄县白南乡农会捐款购机‘献机卫国’匾”是民国31年(1942年)由中国国民党福建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肇英题写的,用以表彰海澄县白南乡农会响应国民政府“航空救围”的号召.捐献5000元国币购买“闽党号”飞机的义举。  相似文献   

6.
东干的族源是中国的回族,"东干"是族名也是地名,是自称也是他称.据研究和考证,东亚东干人理应是回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回族在东亚的分支。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言:“唐虞以上有山戎、 狁、荤粥,居于北蛮”。《集解》晋灼曰:“尧时曰荤粥,周时曰 狁”。又《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索隐》:“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獯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 狁”。已把见于史籍的北方民族的序列作了一个粗略的排列。从记载上看,其族的名称和发展演变,在三代则稍有差别,对于研究戎狄的起源,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正由于此,精于考史的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在司马迁和唐宋注家的启迪下,对北方民族的族源又作了较有序列的考证。他说戎狄之先“见于商、周间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  相似文献   

8.
关于卢水胡的族源问题,学界聚讼已久,论见歧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卢水胡既不是匈奴、月氏等族的旁支杂胡,也不是赀虏或者匈奴别部降人,而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曾与周武王一起推翻商王朝的卢方的后代。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文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10.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丈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芩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11.
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东南部。浚仪渠从郭城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宫殿区位于宫城西部正中的高台区域,手工业区位于郭城北部的浚仪渠两侧。  相似文献   

12.
齐量制刍议     
赵冉 《文博》2021,(1):58-62,103
齐国量制本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从战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其他诸侯国量制趋于统一,"斗"进入齐国量制系统。这一过程并非是突然发生的,"斗"初始用"/卮"来指称,在《考工记》中"豆"这一旧量单位被借用来表示"斗",直到战国末期"斗"方正式成为标准量制单位。  相似文献   

13.
杞国史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周代杞国史地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周代杞国不宜再分为“殷杞”、“周杞”或是“夏杞”、“夷杞”,而应该把杞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同时也对商代、周代杞国的地望、迁移及迁移中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4.
东魏北齐侵梁夺地及北齐欲在建康建立傀儡政权,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大体说来,可以乾明元年(560)为界,将东魏北齐历史分为二期,此前为积极进取的时期,此后为维持现状及衰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2020,(1):102-115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魏、北齐时期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的壁画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壁面装饰。内容主要从墓道壁画、墓门壁画和墓室壁画三个部分对莲花纹做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东魏、北齐墓葬壁画中莲花纹图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18.
张锟 《中原文物》2005,(3):27-32
东下冯类型作为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其分布的晋西南地区是古九州的一部分,依托于九州之一险太岳或四岳.所以,东下冯类型与文献中记载的姜姓四岳族关系密切,应属姜姓四岳族的文化遗存.这一族在夏代与夏人为同盟关系,夏亡之后与部分夏人一起陆续西迁,成为沟通西部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它也是构成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育民 《史学月刊》2002,2(2):51-59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是其民族主义臻于完善的标志。这一构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定格成型。其内涵不同于早期民族国家,对外方面要求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其实际涵义是解除列强的压迫,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方面要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通过具有民族融合性质的“同化”,将各民族合成一大中华民族。这一构想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范畴,但却是一种变异的形态,从理论构成、实践途径、发展前景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以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改造、充实这个资产阶级的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出土的韦戚夫妇、韦彪夫妇等四方北朝墓志,周伟洲、罗新等先生先后做过考释和疏证,兹据墓志拓片,对周、罗的录文进行校正,并附墓志拓片图版,以供研究者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