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立 《文史天地》2023,(5):51-53
<正>美国各地华埠一年一度选举“华埠小姐”已成惯例,然而最大的选美活动当数在旧金山华埠举办的年度“全美华埠小姐”评选会。选举之期,众多年轻华裔佳丽会聚一堂,尽情展现各自的美貌和才艺。一旦荣膺“华姐”桂冠,便得万人瞩目,不仅为社区和家庭争得荣誉,也为个人今后的生活事业打下基础。华埠选美因而成为海外华人社区内一件颇受关注的文化盛事。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汉代城乡人口比例及普通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认识。普通村落一般集聚在大小城邑周围。城乡聚落的比例与文献记载不同。已发现的汉代普通聚落遗址均未发现墙垣遗迹。乡内之里的户数和地理范围均不固定,布局多分散且无规律。普通居民居所建筑形式都大致相同,聚落布局能够表现出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面貌,这类平民居所应与文献中记载的"庐"有密切关系。汉代普通聚落考古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今后应高度重视汉代普通聚落的田野考古研究,着力探讨其与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夏商周文明发祥的中原地区,诸多龙山城址已具早期城市性质,并形成了以城址为中心、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和对抗性特点的扇形聚落群布局结构.其中聚落群同盟组织的存在可能是扇形聚落群成立的社会基础,而导致扇形聚落群及其同盟组织发生的原因则应是中原地区居民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客观上表现为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即在发达地区表现为居民聚集区由点状分布趋向面状分布,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由点状分布趋向线状分布。这种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受着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制约;然而,聚落选址和布局演变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现代交通取向,现代市场取向、现代工业取向和现代人口取向是聚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影响聚落选址和布局的基本格局。不同的聚落选址和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借鉴潜能模型,综合考虑小城镇到县级经济中心的可达性和到周边农村聚落的可达性,构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荆州市93个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的综合可达性与农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城镇综合可达性值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总面积、农村聚落平均面积、农村聚落占景观面积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邻近分配区内农村聚落数量、农村聚落密度相关性不显著;可达性好的小城镇最容易吸引较大规模的农村聚落在其周边集聚,但小城镇的可达性水平也并不是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唯一因素。可达性等级较差和差的小城镇,因周边耕地和水源条件优越,也吸引了中等规模和中等数量的农村聚落分布。  相似文献   

6.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查海遗址的木炭和炭化种子、果实遗存,获得了对该遗址聚落周围植被及人类利用方式以及生业经济模式的初步认识:聚落周围广泛分布阔叶落叶林,以麻栎属为主,此外包括桦木属、杨属、榆树属、朴树属等,这种植被组合可能与全新世初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关;聚落居民在房屋建筑材料和薪柴获取活动中利用了聚落周围的森林资源;山杏、核桃楸、榛子和一些禾本科、豆科植物遗存的发现,可能说明采集是获取植物性食物的主要方式,目前没有发现植物栽培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土默特平原1934、1982和2019年的聚落人口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34—2019年土默特平原以小聚落为主,大规模聚落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人口等级结构由“扁平”向“长高”金字塔形转变。聚落空间分布整体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大规模聚落集聚性不显著,其他规模的聚落分布模式由随机向集聚转变,研究区人口极化现象显著;聚落空间分布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呈现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的迹象;聚落网络联系的空间近邻效应显著,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区成为强联系节点。地形、河流、交通是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聚落低海拔、邻河流、邻干道、邻城镇的指向性强。该研究便于厘清土默特平原近百年聚落分布形态的演变脉络,为当地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程宏 《世界》2005,(5):41-43
在美国有上百万的华人,包括公民、永久居民、临时居民以及非法移民,分布很广,每一座城市都有华人居住和工作。在比较大的城市,华人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以华人、华侨为主要群体的居住、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这就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中国城(China Town),或称华埠。一般人认为,中国城名字的渊源是始于唐代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所以,也叫作唐人街。美国有多少中国城?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因为首先  相似文献   

9.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聚落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聚落形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在陕西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本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相关研究,以陕西31个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按照“单个窑洞聚落、多个窑洞聚落、特定研究区”三个层次,构建了窑洞聚落的典型院落图谱、空间序列图谱、院落模式图谱、排列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五大类型图谱体系。通过分析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构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旨在丰富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推动景观基因研究向区域层面发展,并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系统构建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保护与发展窑洞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该类景观体系的聚落、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属性方面。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在结构、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是人地关系和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些风格各异的聚落,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产品中的亮点和看点。社会交往活动以某种表现形态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中,如乡村戏台是居民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进行交往和看戏的地方,形式多为宗祠戏台  相似文献   

11.
金寨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该遗址2017年的浮选和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粟是金寨聚落主要的农作物,其次是水稻,这与淮河中游其他遗址的情况一致。淮河流域从东南向西北稻的比重逐渐降低,可能是受到气候条件限制或稻作农业传播速率的影响。植物遗存的空间分布显示金寨聚落的水稻在东区加工、北区消费,粟黍的加工和消费都集中在东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具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等级差别。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较少,可能和该时期聚落居住区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核心遗址,二里头都邑的出现显示了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洛阳盆地与周边区域社会重构的经过,这一历程中,龙山文化晚期的三级聚落体系崩塌,以二里头都邑为核心的四级聚落体系得以构建。二里头都邑的出现与完备是区域文化自然发展、区域内外居民汇集和文化整合的结果,其消亡则是二里岗文化的介入和取代、区域中心迁移所导致的原有区域聚落体系崩塌和再次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搜集该地区已有的大植物遗存资料,根据古人农作物计量的习惯,优化分析植物遗存所代表的作物产量信息,揭示不同聚落规模下先民对作物的选择利用情况。研究结果揭示,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小型聚落居民延续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大型聚落—石峁遗址的先民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强化对粟的开发,其作物选择的多样化可能与资源调动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大波士顿市华裔聚落新形态看海外华人一些新动向钟伦纳美国华人研究出现了三类问题:一是“一元化”以至“过分社区化”,从忽视华人间歧异而至过度强调其内附力。二是“原异性的两分化”,把现状视作移民未进美国前已有分歧的延续。三是“受害化”,侧重于报导今天各阶...  相似文献   

15.
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旨在了解鹳河中游西峡县境内山地、平原和丘谷地带的聚落形态。调查面积约125~135平方公里,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年代从仰韶中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通过系统调查,我们对调查区域内的文化面貌和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点、变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地古代居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汾渭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中心,尝试统计仰韶时代各时期的彩陶比例。我国彩陶老官台文化,白家遗址34%的陶器为彩陶,半坡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继承了之前的彩陶传统,早期彩陶占比约1%,晚期占比约10%。庙底沟文化阶段彩陶占比在4~8%之间,中值为6.7%。仰韶晚期时关中及陕晋豫交界地带的彩陶消失,而周边秦王寨、大司空、马家窑、屈家岭等文化的彩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缓慢消亡。彩陶的比例也受到聚落层级、聚落中心与边缘、聚落内的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章从规模、速度、形态和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农村聚落扩展的因素,认为聚落扩展主要是人口增长和家庭规模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指出了由于聚落扩展而带来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目次一时空范围和具体研究步骤二良渚文化各地区的聚落分析三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和环境信息本文是对良渚文化聚落的宏观研究,由于良渚文化所在的环太湖地区还没有进行过区域系统调查。但幸运的是,本区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较多,良渚文化遗址的资料较丰富,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同时,在发掘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大部分为墓地,且高等级墓地的比例较大,因此本文分析的依据主要也是这些墓地。而从目前良渚文化研究的现状看,良渚文化的居址和墓地大体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一个墓地大体能代表一个村落。这样的现状对聚落考古研究有利有  相似文献   

19.
<正>在聚落遗产保护中,我们有时会面对这样的说法:"聚落遗产既然是活态的,那么它的所有现状存在都是它变迁发展的一个阶段,都是由街区的居民自发建设形成的,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具有真实性的",再进一步,"既然是活态的,街区的居民出于改善生活的需要或是街区所在的城市出于促进发展的目的,可以对街区内建筑进行必要的改建或改造,由此造成的街区变化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具有真实性的"。这样的说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泛遗产化",让保护工作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创造教育学视角就美籍华裔杰出科技人才成才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五大文化圈和众多的亚文化圈,不同民族和文化圈的科技发展水平差异甚大,杰出科技人才在不同民族和文化圈中所占比例亦有重大差距。即使在同一文化圈中,不同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杰出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差距也不小,而同一民族在不同文化圈中也有不同表现。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是直接或间接受东亚文化圈影响的杰出华人科技人才,他们的成才机制必然有科技人才成才的共性逻辑,但也与其种族和文化有些许相关。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机制受社会文化和个体素质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流科学家群落是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的适宜组织环境;文化基因匹配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精神土壤;优秀天赋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物质基础;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成才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