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梅瓶的用途     
千舟 《成都文物》2006,(2):35-35
梅瓶最初为实用器,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宋代的经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大多用于盛酒或其它液体物质。后来,逐渐把梅瓶作为陈设装饰品或冥器使用。如宋代磁州窑生产的梅瓶,其肩部开光内有“清洁美酒”四字。在其它一些梅瓶中,还发现有“醉乡酒海”字样。桂林窑址中也出土过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字样的梅瓶残件。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书写“清洁美酒”,另一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均表明了梅瓶的贮酒功用。从明代墓葬的出土资料得知,明代时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成为上层统治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器,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有关。  相似文献   

2.
石红 《文物世界》2006,(5):42-48
梅瓶是唐以后古代南北瓷苑中常见的一种器皿,特征是小口,短颈,腹修长,近底处微外撇,全器成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关于梅瓶,一说以为是容酒的器皿,又称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卷三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口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上书“醉乡美酒”和“清沽美酒”,可知宋代时梅瓶确是用于盛酒的。  相似文献   

3.
饮酒趣谈     
从前学英文,课本上注明了"酒"的英文字 是Wine,来到美国,才知道Wine只是酒的一种, 指的是开胃的葡萄酒,且有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之分。但有名的法国雪莉酒,也是葡萄酒。而真 正的酒的统称,是spirits,这个字当然也可译作 "神灵"、"鬼怪"、"妖精",或是"振作精神"。 饮酒对人体健康到底是否有益,医学上不时 展开争论。像俄罗斯人那样,喝酒不像中国人,一 小口一小口地啜酒,而是一整杯干杯,或是一整 瓶灌入口腹,酗酒后打架打老婆,当然是不仅对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一○四《刑法三》食货条(第2649页):诸犯界酒,十瓶以下,罚中统钞一十两,笞二十,七十瓶以上,罚钞四十两,笞四十七,酒给元主。酒虽多,罚止五十两,罪止六十。笔者以为,本处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该为:诸犯界酒,十瓶以下,罚中统钞一十两,笞二十七;十瓶以上,罚钞四十两,笞四十七,酒给元主。酒虽多,罚止五十两,罪止六十。  相似文献   

5.
根据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乐观与悲观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大文豪萧伯纳:“萧伯纳先生,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萧伯纳摸着他引以自豪的胡须想了想,便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起来:‘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高晓然 《收藏家》2015,(2):19-26
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多为尊、瓶、壶、罐等器的一半缩样制作而成,前面凸起,背面平坦有凹槽及圆孔以便悬挂。壁瓶主要用于插花,作为居室内外的装饰。从现有资料来看,唐代时已出现陶瓷壁瓶的雏形,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盛水或酒的器具。宋代壁瓶基本定型,并具备了悬挂  相似文献   

7.
扬之水 《收藏家》2009,(6):59-66
明代金银器皿以筵席用器为主。皇室用器之一般,可见礼书所举“供用器皿”中的金银器。如金器一项中的“壶瓶一对,酒注一对,盂子一对”,“盘盏二副”,“托里胡桃木碗四个”、“托里胡桃木锺子一对”;“茶匙一双”、“匙一双”、“箸二双”。又银器一项中的“壶瓶二把,果合一对,汁瓶二把,茶瓶一对,汤鼓四个,按酒揲一十二个,果碟一十二个,菜碟一十二个”。  相似文献   

8.
永登风俗     
一、嫁娶订婚解放以前,婚姻论门第,讲究“户当门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媒妁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永订终身。一般男方托媒人(俗称介绍人或人人)访寻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瓶退回,从此不提。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及点心,连瓶酒(两瓶相联的一种瓶)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带回去。解放以后,逐  相似文献   

9.
梅瓶探识     
梅瓶探识刘涛梅瓶是中国陶瓷中一个典型品种,其自身演变有一个从实用器到花瓶和陈设品的过程。一般认为,梅瓶始见于宋代。当时似称“酒经”、“经瓶”,是用来盛酒的。《陶说》转录宋人赵德麟《候鲭录》云:“陶器有酒经。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凡馈人...  相似文献   

10.
《世界》2009,(1):16-19
如果你还不知道从异域应该带什么回家过年?那么就买一瓶酒吧!跟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银联播报员,逛一逛美食商场,选一瓶特产美酒回家,年味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1.
古瓶盛酒后簪花花酒由来本一家──宋代梅瓶、玉壶春名称由来刘静宋代,在我国瓷器中,瓶十分流行,通常可见的有贯耳瓶、悬胆瓶、瓜棱瓶、净瓶、盘口瓶、葫芦瓶、堆塑人兽瓶、花口瓶、多角瓶、梅瓶和玉壶春等等。形形色色,争奇斗巧。在这些众多的瓷瓶中,其有的是继承前...  相似文献   

12.
龙霄飞 《收藏家》2000,(7):16-19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见附图)。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一“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6)
正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且一直流传至明清。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因此它既是酒器,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美陈设品。所以,这类器物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重造型优美。各个时期的梅瓶,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唐代的梅瓶很少见。宋代时民间生产大量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口部小,颈部细短,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较小。各地瓷窑都有  相似文献   

14.
根据以往的类型学分析,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从小口平底瓶发展而来,而后者的前身是小口鼓腹罐。近年来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尖底瓶和鼓腹罐都是酒器,但不清楚平底瓶是否也具有酿酒功能。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陕西临潼零口遗址出土的20件零口期平底瓶和半坡期尖底瓶陶片进行了残留物分析,发现具有酿酒发酵特征的淀粉粒、谷物颖壳和植物茎叶及花序的植硅体,以及酵母细胞,证明这两种器物都是酒器。酿酒方法是以发芽的黍、稻谷和野生小麦族作为糖化剂来酿造谷芽酒;最主要的原料是黍,同时也包括粟、薏苡、水稻、小麦族、野豌豆、栝楼根、芡实及姜;另外还加入一些植物茎叶及花序。加入植物块根、茎叶和花序的目的,也许是利用其药用功能。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饮酒的方法之一。零口陶器的分析结果有助于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酒器器形的演化以及酿酒方法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面孔     
《南方人物周刊》2011,(13):14-15
一周聚焦 百万酒单 4月11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4张购买酒的发票,发票总消费金额约168万元。其中一张发票显示,去年9月3日,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一次性购进了480瓶茅台酒,价税合计958320元,引发热议。4月15日,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被停职配合调查。  相似文献   

16.
明志 《世界》2005,(5):51-52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绿色的饮食方式,高浓度酒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消费者的欢迎,而低度酒、有保健功能的酒则备受追捧。于是,在我国葡萄酒市场中,冰酒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葡萄酒新品种,犹如异军突起,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所有味美甘甜、价格不菲的葡萄酒中,一瓶冰  相似文献   

17.
柠檬味冒险     
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免费帮你送快递"的活动,那男孩志愿在休假期间骑自行车为陌生人送快递。他送过的,有一张卡片、一瓶酒、一个移动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瓷器类型中,有一种小口、丰肩的瓶子,约定俗成为梅瓶。其源来自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书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这一定名,使其成为古代花瓶。史料证明,这与生产它的本来用途是不符的。宋代赵令畦在《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焉,束带迎于门,  相似文献   

19.
刘莉  王佳静  刘慧芳 《考古与文物》2021,(2):110-122,128
本项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检验了陕西半坡和姜寨遗址出土的11件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中的微植物和微生物遗存.从残留物中发现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和棒状方解石晶体中获得的多种证据表明,这些尖底瓶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括黍等其他谷物(粟、稻米、小麦族)、豆类和块根植物(栝楼根、芡实).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的饮酒方法之一.仰韶人掌握两种酿造方法:利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谷芽酒和利用发霉的谷物加植物茎叶制麴酿造麴酒.这两种方法有时分别采用,有时也许同时采用.  相似文献   

20.
在旧大陆,陶器的起源独立发生在两个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东亚地区。非洲最早的陶器与利用野生粟和高粱煮粥的生计方式有关。这种炊煮方式发展为酿造谷芽酒的传统,典型的酿酒器是鼓腹陶罐。在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陶器与利用水生动物和用野生植物煮粥有关。在中国,新石器早期小口鼓腹壶成为常见的器型,有些用来酿酒,说明此时利用谷物酿酒可能已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普遍现象。新石器中期陶器分布可划为两大地区类型:东部地区器型复杂,以酒器居多,如鬶和高柄杯。西部地区的仰韶文化器型简单,代表性器物为尖底瓶。有些尖底瓶用来酿造谷芽酒,也是集体饮酒(咂酒)的容器。西部地区咂酒群饮代表了以集体为本位的文化传统,在仰韶文化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