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陆谭时期是南宁城市建设和近代南宁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1912年广西省会迁往南宁后,南宁的城市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开始由桂南中心向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市政建设也在此时全面开启.政府通过填壕池、拆城墙、修筑马路,开启旧城改造.迁省南宁,南宁城市功能更趋多元化,叠加效应的作用使得南宁加快了发展速度.南宁市政建设管理和社会控制近代化,打破城乡合治的传统行政体制束缚.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近代南宁城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
咸丰十年(1860),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汕头开放为正式通商口岸。西方各国相继在汕头设领事馆、开洋行、建教堂和办医院。洋人与中国商民之间的土地争夺,促使汕头的城市空间不断往西、南两个方向拓展,并形成了开埠早期的扇形空间形态。本文指出,汕头埠呈扇形放射状的空间形态,并非规划而成,而是由潮海关、洋行、耶士摩、会馆等团体和个人建设码头和填海造地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空间形态是民国时期汕头城市规划和改造的雏形,奠定了此后一百多年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对后来汕头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于传统中国城市空间近代转型相对缺乏关注。通过对上海县城的研究发现,在人口压力增加、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恶化及租界示范效应的多重作用下,明清治所城市空间结构不再适用于20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城市空间亟待改造。上海县城市政机构的设立为解决这一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财力支持,故县城得以开展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包括道路、排水、桥梁、码头、义冢迁移、公地改造、市容清理等,以不同以往的空间结构重塑了上海县城。这种因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适应性改善不限于上海一地,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性的城市规划浪潮中,青岛市政府制定了《青岛市暂行建筑计划》、《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等一系列详细的市政计划,明确将青岛定位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并把崂山开发列入规划范围。在此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市政建设和崂山旅游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使青岛城市旅游功能突出地显现出来。随着以崂山为重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岛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其建国前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5.
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中按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体现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历史研究显示,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乃至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具体的作用。近代青岛不仅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工作,无论从进一步认识城市规划的作用,还是具体到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都有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性的城市规划浪潮中,青岛市政府制定了<青岛市暂行建筑计划>、<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等一系列详细的市政计划,明确将青岛定位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并把崂山开发列入规划范围.在此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市政建设和崂山旅游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使青岛城市旅游功能突出地显现出来.随着以崂山为重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岛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其建国前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旨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市政改革运动在汉口兴起.作为市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家治市在推动近代中国城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城市管理科学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专家治市的成功与否,既受制于民国整体的政治环境和城市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亦与专家治市中的主体--近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和文化转型有很大关系.由于市政体制受制于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集权体制,加之近代中国没有建立起西方式的公务员体制,而且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及近代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人格依附,近代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专家治市"的"良好市政",市政独立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建设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城市规划。文章主要根据1929年由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为中心,分析首都建设中的国家权力渗透,然后叙述该计划的具体内容,探析中国首个详细的市政规划,最后结合计划内容阐述《首都计划》的精神:民族主义与空间权力。  相似文献   

9.
南通近代城市是随着张謇所办的近代工业和教育形成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规划设计、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特定地位。张謇先生全面经营南通的近代城市建设理念,对我们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增跃 《风景名胜》2020,(2):0065-0065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是一个城市优化改造的主要趋势,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是当前我国城市市政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所以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给排水系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重点环节,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准是未来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肖长英 《黑龙江史志》2014,(22):100-100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政府对城市资源及城乡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的手段,通过对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的统筹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对城市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从而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的城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凭证作用,通过强化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推动城乡建设的更快发展。文中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入手,对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归档工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式学校建设是北京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为城市空间带来显著变化。研究近代学校建设过程对城市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清末庙产兴学既有利于新式学校建设,也利于北京城传统空间的改造,引起了新旧文化的变迁。宏观上看,复原其制度基础和建设过程,可以总结清末庙产兴学的空间成果。从微观上看,考察学校建设带来的景观变化,可以探讨其对城市生活、文化的影响。清末学校建设以改造传统空间为主要途径,已达到一定规模,依寺庙改造的学校在小学堂中占据了重要比例,而由空间改造带来的城市文化、市民观念变迁也为学校在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道路是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兼具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生态功能。近代上海开埠后,新型道路的修筑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的转变。本文通过选取近代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阶段,力图展现在上海近现代城市道路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与城市道路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导致的近代市民城市文明的形成,进而达到揭示城市道路与城市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34年成立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其存在的八年时间里,为民国西安的市政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情况下所进行的城区道路修筑工作,初步改变了西安历史时期道路的路面面貌,是西安城区道路近代化的开端,且对当今西安城区交通布局有重要影响.随着城区道路工程建设的推进,道路排水工程也相继进行,初步形成了近代西安城区排水系统网,在养护西安城区道路的同时,也推进了城市水环境景观的改善.本文主要利用西京筹备委员会时期的档案及其相关的民国期刊资料,从道路规划、工程组织管理、人员物资准备、工程实施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论述,分析传统商业区、新式工具和行政中心的转移等因素对道路布局的影响,并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现西安城区新修道路的成果及布局状况,以求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西安城区道路工程建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其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二八”事变后 ,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曾决定“以长安为陪都 ,定名西京”,并委派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从 1932年 3月至 194 5年 6月 ,这个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了 13年之久 ,为当时古城西安的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并对后来西安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 ,细致研究了抗战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的缘起与裁撤原因、西京筹备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机构 ,并论述了西京筹备委员会和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地形测量与土地估价、筑路修桥与水利建设、城市绿化与乡村建设、古迹文物保护诸方面对当时西安城市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其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奥斯曼主政时期,巴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郊区化,将周边原属塞纳省的大量市镇并入,形成了一个包括市中心、新城区和近郊的复合体。为了对新并入的区域进行城市化和有效的城郊整合,奥斯曼对巴黎市中心以外的部分进行了道路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道路与广场形成了巴黎特有的城市形态和景观。此外,他还对社会空间进行改造,在市政组织、城市文化、福利设施、集体记忆等方面推动新城区和近郊的发展。虽然这些举措没能在深层根源上预防城郊分化和郊区问题,并且常被指责,但是确实增强了巴黎城郊的整合程度,对后世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规划决策民主化:基于城市管治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京祥 《人文地理》2005,20(3):39-43
管治是探索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力量协调整合的理念与过程。在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引入、借鉴管治的思维,对促进城市规划健康发展与决策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管治的背景、内涵,从管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特定发展环境中的城市规划民主决策问题,并辨证地评析了管治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转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管理的要求,使得管治进入中国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随后文章分别从城市规划存在的整体性体制缺陷、政府的企业化导向、薄弱的公民社会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中国开展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发展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只能是有限目标、有限进度的。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体制相匹配的一个环节,它的建设与完善取决于整体的社会管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皇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作为明清北京四重城中皇城的边界,直到民国成立时仍基本保存完好。1915—1924年间,京都市政公所为改善北京城交通,在皇墙上开辟大量豁口,并增加门洞,修建穿墙道路。1921年3月,市政公所为节省经费,创议"拆取皇墙旧砖,用于大明濠排水渠整修工程"。同年6月起至1927年,市政公所和内务部组织拆卖了8公里以上的皇墙,所得砖瓦除用来修建大明濠外,还被大量拨给政府机关或高官倒卖牟利。颜惠庆两次组阁期间,曾下令市政公所中止拆墙取砖行为,但随着其失势,该禁令也失去效力。在舆论压力下,1927年8月至9月,国务院总理潘复派专员查办"拆卖京师皇城事件",却因案情复杂、牵涉范围过广而未能公布完整的调查结果。何其巩担任北平市长期间(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结合"北平文化游历区"的建设,力阻工务局局长华南圭的拆墙主张,对皇墙进行了有力保护;但在其离任后,1929年9月至1930年底,工务局又将剩余皇墙部分拆毁、取砖,以完成大明濠的整修。此时,原周长约13公里的皇墙,只留下不足2公里的一小段。皇墙的被毁,与北京城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当局的市政建设理念存在密切关系,即"保存遗迹的愿望作为对帝国遗迹的炫耀,必须让位于市民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海水浴场作为滨海城市独有的公共空间,丰富了公众的休闲文化活动形式,延展了生活空间。青岛海水浴场在建构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为青岛带来了城市声望,还提供了一个地方政治的舞台,城市是政府行使市政权力、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特别场所,同时,它日也渐成为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慢慢融入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并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生活样式,成为构建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1936年杭州市对城区20处路口的交通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杭州城区交通量受城市功能、道路等级、商业布局、人口密度、人员职业以及消费娱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总体呈现出偏消费型城市的时间分布和由中心向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出近代杭州城市建设局部肌理发生改变,区域功能分工形成,市民生活的时空维度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的总体意象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