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傣族原始先民的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撰写了不少文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曰:单一族源论,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傣族的原始先民纯属百越族群滇越支系的后裔,由于这些原始先民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带迁徒而来,因而又可称之为外迁论; 二曰:双重族源论,认为傣族原始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来自百越族群,是百越族群的后裔,二是来自早就在澜沧江流域生息繁衍的土著先民,是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1,(3):34-35
“畲民”的族称在南宋末年已见于史书.但关于畲族的族源,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即福建最早的土著居民;另一更为浪漫的说法是畲族来自桃花源处,是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的遗裔。此外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等等不一而足。纷纭的族源说反映了畲族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叶智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7-19,31
关于客家民系的本质,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是纯粹的汉族”。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台湾学者陈运栋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客家民系以汉族为主体,承认与古百越族的支系畲、瑶、苗、 等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通婚和血缘交融。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多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少数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古民族关系,学术界见仁见智,发表了许多宏论。本文拟论证先秦至隋唐时期台湾海峡两岸的民族关系,试图探讨三个问题.一、闽与闽越的关系;二、安家之民与山夷的关系;三、华夏(汉)族与两岸土著民族的关系。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一、闽与闽越的关系 中国最早形成为民族的称为夏族,春秋战国时称为“诸夏”,汉代时称为汉族,一直沿用至今。夏族的统治者最早建立的国家称为夏朝,夏王朝把周边的土著居民称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随着朝代的更迭,其称呼也不断变更,如周代,称为“夷”、“蛮”、“闽”、“貉”、“戎”、“狄”等。经秦汉历隋唐至明清,情况均如是。因此,探索不同的民族名称的本质及关系,乃是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要探索闽、百越与闽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夷族是迢遥的中华上古东方大族,族系纷繁,生口极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东夷族团各族往往迁徙不定,离乡背景,辗转万里。本文拟对东夷望族皋陶族的南迁加以探索;由此溯及蚩尤部落(三苗、九黎)的由北而南折向西方的大迁移。所以,必涉及上古东、东南、西南多方面的民族关系云。  相似文献   

6.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自公元前二世纪秦代开始,直到东汉时期,史书上对于分布沅江、资江、澧水、清江流域的蛮人,秦代称之为“黔中蛮”,汉代称之为“武陵蛮”,《后汉书》却对蛮族中的苗、瑶两族先民称之为“槃瓠蛮”。在此期间,大部分苗族先民都在他族奴隶主统治下生活,偏僻地带的人们,则是处在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至于与汉族杂居部分,充当傭耕奴仆的为数非砈邢蕖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1,(9):62-63
历史悠久的拉祜族与彝族、纳西族等有着共同的祖先——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他们早期逐牧而居。后来逐渐南迁,至迟在战国时代已活动在云南境内。史书中三国两晋至唐的“乌蛮”集团就是拉祜族、彝族等族裔的先民,彼时拉祜族部落以贡纳形式隶属于彝族主盟部落,后来又曾向南诏、大理和傣族土司纳贡。历史上,拉祜族多次在贡赋增重时选择反抗或举族迁徙,自唐代起,他们的迁徙活动绵延不断,直至清朝才基本在澜沧江流域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9.
我在《潮汕化索源》一中,对“什么是潮汕化”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了界定。界定的第三点说:“潮汕化包含着许多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化、客家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万立 《世界历史》2023,(1):25-39+160
地理大发现后,“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先权论”等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占取殖民地的国际法理论工具。“发现论”完全否定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殖民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无主地论”也无视土著的事实占有,以攫取尚未被“有效占有”的土地;当欧洲殖民帝国面临殖民地日益复杂的情况而无法忽视土著的事实占有后,由“无主地论”衍生出来的“无主领土论”开始承认土著的事实占有,却否定土著法律上的占有,以剥夺土著的财产权;“优先权论”部分承认土著事实上和法律上对土地的占有,但欧洲殖民帝国将自身作为土著土地的唯一受让人。虽然这四种理论开始完全否定,后来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财产权,但都是将殖民地“财产化”,其目的都在于为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欧洲殖民帝国提供占领殖民地的“正当依据”,其内核都是种族主义和文明等级论。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在闽西、赣南、粤东北三角地带的居民,使用着相近的语言——“客家话”,这种“客家话”同相邻的闽南话、闽北话、潮汕话、粤语、赣语又各不相同。这支居民的祖先原居黄河流域豫、晋、鲁等省,多为世家望族。自西晋“永嘉之乱”始,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些中原地区的衣冠之家便举族南迁。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地带安家落户。由于这些移民是结为集团南迁的,落籍后又相互通  相似文献   

12.
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相似文献   

13.
新夷夏东西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 ,也就是说 ,它们是先后由两支族属不同的先民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无疑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不可能也是东夷文化。先夏无夏 ,亦无东夷。事实上山东龙山文化是融合组成二里头文化的源头之一。夏代时在今冀鲁豫皖地区夏人居西、东夷居东、先商居北、淮夷居南 ,夏人与淮夷联姻联盟 ,先商与东夷关系密切 ,这就是夏代夷夏东西的战略态势。一直要到商代中期 ,商文化才开始进入山东地区 ,经过商周时代的征尸方、征东夷后 ,华夏族大举移民东方 ,东夷才逐步地融合到华夏族中来 ,表现为岳石文化的东夷文化终于完全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史善刚 《史学月刊》2007,5(8):79-88
河图洛书,按原始涵义应为龙图出河、龟书出洛,乃伏羲画八卦、夏禹订九畴之象征性原料,非北宋图书学派之所谓黑白点数和异论伪作。伏羲是一种图腾族徽,是在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发展的一个漫长时代的氏族长的总代表和总象征。结合文物考古中发现的“龙”,足以说明“河图”即是图腾,河图和洛书皆为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八卦的诞生是先民们经过长期“仰观俯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疆域归属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朝鲜、韩国学者提出的某些历史疆域归属理论进行探讨。认为“以原始先民活动范围判定疆域归属”论、“以统治阶级族属判定国家归属”论、“以现代居民的祖先族属判定国家历史疆域归属”论等历史疆域归属理论,从国际法的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符合史实的。  相似文献   

16.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也是潮汕地区的先民,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历史悠久。畲民剽悍,刚强好斗。唐宋以来,屡与新入之民抗争。唐高宗时.畲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等聚众攻陷城邑。朝廷派兵进剿,陈政、元光父子先后为畲军所戕。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漳州刺吏陈谟平广寇蓝老鸱于揭阳。宋景炎元年(1276),丞相陆秀夫、元帅张世杰辅帝舟南下泉州,  相似文献   

17.
汤文琪 《世界》2006,(7):39-39
黑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富饶的土地。雄伟壮丽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丛林密布的扎伊尔盆地、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孕育了其绮丽多姿的风土人情;原始的铸雕岩画、诡异的古麦罗埃建筑、热情豪放的沃尔特假面舞融成了其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在种种黑非洲文化中,既有“木鼓舞”、“蝴蝶画”那样的现代文明,也不乏神秘莫测的原始土著艺术。但鲜为外人所知的,并且是一种具有明显土著文化特色的祈雨仪式,将使人们领略黑非洲特有的文化瑰宝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潮汕地区的凤凰山区,是畲族的祖居地。元末明初,潮汕地区的潮安、海陆丰、潮阳、饶平、惠来等县,都有畲户人家。明地方志书记载,在潮汕七八千里“百越”杂居地中,“有土畲人居住”。这些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畲户男女皆椎髻、箕踞、光足而行,依山而处,常扶弩矢,射猎为业。”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人类学家蒋炳钊先生编著的《畲族史稿》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本书作者从1958年便开始了对该族历史的调查与研究,《畲族史稿》集中反映了作者几十年的有关学术成果,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全书分五篇,首篇论述了畲族的族称、来源和迁徒,认定畲族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古代越人的后裔;第二篇叙述了畲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肯定了畲族人民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功绩;第三篇重点介绍畲族人民的革命斗争;第四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