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任天先生一生“游于艺”,以诗、书、画、印“四绝压群伦”,而名重艺坛。吾以为吾师余任天,书第一、画第二、印第三、诗第四。  相似文献   

2.
朱馥生 《古今谈》2002,(3):34-35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相通”不等于“相同”。诗与书画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各有自身的创作规律。而余任天先生的题画诗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有其不同于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东方收藏》2022,(3):35-40
<正>文学与绘画虽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南宋时期的扇面、册页等小品,却有为数不少蕴含着“诗情画意”。诗画创作源自北宋,苏轼等人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或是“有声画”所带动的艺术风潮,加上宋徽宗积极倡导以诗题入画,更引导宫廷画家对于“诗画合一”理想的实践。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成功举办的2022年首场特展“无声诗——南宋小品绘画”,展出该院所藏的宋画精品。这些小尺寸的画作描绘细致,富含诗意,意蕴无穷。  相似文献   

4.
论魏晋南北朝画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赞”,又名“图赞”、“像赞”,是伴随着以画为赞的绘画观念,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图画内容为题材,以赞美为主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四言为主,言辞简洁,以陈述、说明、议论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为主而兼有抒情。画赞的出现,是文学与绘画融通的产物,是中国绘画融诗、书、画为一体之特点的肇端,对唐以后的咏画诗、论画诗及画赞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从画赞可以看出绘画题材的转变及其时代特点,因而画赞具有重要的绘画史料价值。另外,画赞序还有一定的绘画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常认为诗和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艺术形式,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则是唐宋以后。其实不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与画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孔子就认为“绘事后素……其可以言诗已矣”,也就是说要在白底子上画好画,进一步再谈诵诗经。屈原好环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也就是在他的诗中说到画。  相似文献   

6.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申自强一苏轼曾在题为《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苏轼的这一见解本符合审美创造的法...  相似文献   

7.
雪里红  李奇 《收藏家》2006,(3):27-34
唐诗较早见于长沙窑出土的青釉釉下褐彩小瓷壶上,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图1)。宋元词曲的繁荣,以词境曲意为背景的作品偶有所见。明代集诗、词、曲而别开生面,以诗意为画题的画谱、绘本、书画等大量出现,影响着瓷画工匠的创作激情。清鼎定中原后,诗衰而画盛,直至有清的“诗界革命”和“同光诗体”的出现,诗境画意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康熙三十年以后在“广开科举,发扬汉文化”的倡导下蔚然成风。清代瓷器上的唐诗画意,从诗境及画意在器物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顺治-康熙三十年(1644-1691年)承前朝,以“题词”(图2)和“画意”为主…  相似文献   

8.
天水印象     
四安 《丝绸之路》2012,(15):43-45
天上有天河,地上有天水。天水,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天水如诗如歌,如画如梦。 诗是好诗,“诗仙”歌过,“诗圣”写过,无数天水的诗人行吟过,而今雕刻着桃花的唇印,依然盛开在秦州的山峦水畔,流传在天水的街头巷陌。画是古画,水墨流香,古韵悠悠,伏羲文化是灵魂,秦汉文明是底色,三国风云是故事,民俗民风是背景,虽流经千年,一怀风骨却仍不改当年。  相似文献   

9.
吴之邨 《安徽史学》2000,(2):25-34,17
八大山人康熙廿一年春书《瓮颂》组诗之六《画瓮》:“停舟问夏口,夏口无一画,三人瓮里坐,是事颇奇怪”。八大诗向号难诠,史无确诂。此《瓮颂》六首尤羚羊挂角,踪迹冥杳。今检《春秋&;#183;桓公十四年》:“夏五。”西晋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庄公廿四年》:“郭公。”杜注:“无传,盖经阙误也”。史因《春秋》此二处阙文泛称佚笔缺文为“夏五郭公”。明张岱《快园道古》卷12及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27皆载明清文士雅嗜“夏五本是五,增口便成吾”诗谑字戏。细玩八大诗义,正暗示“夏口无一画”为“夏五”缺  相似文献   

10.
诗、文、书、画,古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向来者多论书画同源、诗情画意者,而少有论及诗与书者。徐渭(1521—1593年),是明末嘉靖至万历间的艺坛才子,诗文、戏曲、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并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一件书法典型之作——《行书七律诗》正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盆景,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享有“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之称,又有“活的艺术品”之誉,给人以“诗情随景发,画意入景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解放战争时期毕革飞同志创作的激励士气的“快板诗”,顺口易解,被指战员誉为“枪杆诗”的话,那么,被称为“红军画”的红四方面军美术作品,则是在巴山烽火中屹立的一座丰碑。从已收集到的一百七十余幅“红军画”看,一些是分布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城乡的屋壁粉墙或崖石上,更多地见之于当时的报刊、教材、读本、歌集、传单、邮票、税票、钱币、证件、红军烈士墓碑以及  相似文献   

13.
文摘精华     
文人爱竹趣谈李盛仙 竹之可爱, 世人共识。古往 今来,不少文人 与竹结下了不解 之缘。 晋代大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敬之爱竹成 癖,他每到一个 地方居住,都要 叫人在宅旁种 竹。有人问他: “暂住何须尔?” 他指着竹子答 道:“何可一日无 此君?”后因称竹为“此君”。 唐代萧悦是著名的画竹大师。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曾作《画竹歌》诗评画:“万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足见他对萧悦画竹评价之高。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许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一诗中写道:“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  相似文献   

14.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相似文献   

16.
“人世间一切事情,悲欢离合,山川人物,磊落真多,只要用诗的精炼语言、画的丰润笔墨一表达,就能富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捧读新书,《方唐彩墨》、《方唐水墨》两巨帙,喜见“另一个方唐”,甚至是另外两个方唐:从画来说,已经与他画漫画时有同有不同,而从以诗配画来说,用自由诗(就是平常说的新诗)配彩墨画,以格律诗(就是平常说的旧体诗)配水墨画,各有妙趣。  相似文献   

18.
这幅清朱耷鹦鹉诗画册页,原为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向义收藏,1974年其子向行端售予贵州省博物馆.1989年,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鉴定为真迹.1991年5月,故宫博物院徐邦达、王连起等一行四人来贵州省博物馆鉴定:“真迹”、“可评一级”. 此册共两页,一画一诗,尺寸都是纵27.6厘米,横20.2厘米.画为墨笔写意二鸟相背立于石上,笔墨简略,神态犹在;另一页行书自题鹦鹉诗一首(共六行):“大呼鹦鹉小呼哥,呼唤回头近若何.江上夜分春雨雪,陇西晴语旧山河.无双亦翔联青眼,岂少群趋听玉珂.工部骂教衿短昼,金闺醉煞嘴还多.”画右下钤“涉事”白文方印,诗右上钤“在芙”白文引首印,左下署“八大山人题”,钤“八大山人”白文方印.  相似文献   

19.
妙趣横生数字诗张席珍宋朝理学家邵康节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人在二十字诗中,巧妙地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明代作家吴承恩咏夜景的诗,意境十分开阔:“...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10,(12):95-9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既是清代诗、书、画皆出众的文人,亦是一位廉洁爱民、珍惜人才、重教尊师的清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