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尔克的世界秩序研究并非是纯学术性质的研究活动,而是完全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对外政策宣传服务的。他所极力宣扬的“人道治理”思想就是为了否定主权国家和现存国际秩序,倡导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基础并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从主要内容到实现途径都无不反映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一种广泛的结构方法,考察了自公元前3500年以来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的演变,特别是对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构成影响的单位(“UNIT”)规模与影响的变化,从而对世界秩序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并对美国以肯尼思·沃尔兹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世界秩序理论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及其对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认为费氏的理论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历代边疆的治理及中国疆域的确立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美国与世界关系的两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国际主义或曰大西洋主义,该趋势尤其体现在美国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之上。另一大趋势通常被贴上孤立主义的标签,但我倾向于使用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或者也可以说是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大陆主义(continentalism)。地方主义并无愚蠢或无知之意,而是说大多数美国人对外交事务并不上心,普通的美国人通常都体现出地方主义的特点。这导致处理对外事务的人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大西洋主义者向东看,大陆主义者向西看。在普利茅斯和詹姆斯敦建立之后的150年时间里,欧洲定居者紧守大西洋沿岸,而对内陆没有兴趣。这一点在19世纪急剧扩张时代的人们眼中是不可理喻的。事实上,直到1750年左右,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身处大陆之上。大陆扩张最终产生了美国的本土世界观,从而有别于新英格兰的亲英派国际主义。它指的是一种排他的大陆主义,在和欧洲国家进行直接互动之前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姿态。从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到珍珠港遭遇突袭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根本方向是西部和太平洋,而与此同时美国人对欧洲置之不理的程度也发生着引人关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一部描述一位犹太籍医生在战时中国传奇经历的电影《罗生特大夫》唤起了我们对那段动荡历史的记忆。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的主人公罗生特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内战,后因纳粹逼迫而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迅速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被舆论界普遍誉为“中国第一自由撰稿人”的伊夫特地给本报发来专稿———“自由撰稿人≠伊夫”,写得颇有情趣,值得一读。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意不过是为了“招揽”读者罢了,实与作者无关,在此特别声明,以免误伤作者。可能是自己较早地打出了“自由撰稿人”的招牌,也可能是我写了太多大胆批评文章的缘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伊夫”———这普通不过的一个笔名竟然变成了自由撰稿人的代名词。迄今为止,我没有承认什么“第一自由撰稿人”的称谓,更不敢自称自己是什么“自由撰稿人的老大”,我就是我,只是一个独往独来…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的歧义源于对民族主义的原产地属性缺乏分析.破解欧洲民族主义的迷思是深人剖析民族主义的必要工作."原生"民族主义是欧洲现代化的产物,欧洲通过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任务,最终以欧盟的框架逐步化解各民族国家原有的矛盾,使得欧洲的民族冲突大致不必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因此,欧洲民族主义有可能是一种现代化的阶段性产物.  相似文献   

8.
9.
《贵阳文史》2014,(5):8-8
正罗宾·威廉姆斯自杀身亡,这个悲剧引发全世界对抑郁症的讨论。以下是有关抑郁症最为常见的五种迷思。一、抑郁症是悲伤的同义词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称,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确感到无法承受的巨大悲哀,但也有很多人根本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感到空虚与漠然。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1,(3):72-91
草木、鸟兽、昆虫、土石,中药的世界将自然万物集合。与消灭了色味样态的西药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有形的中药,实则更加让人迷惑。传统的面纱尚未揭开,变局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在列强坚船利炮下打开国门的。此后百年间,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丧权失土到恢复国权的过程,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巨大的沦落与上升过程。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变化是在世界秩序的大变化中发生的,中国在世界秩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相似文献   

13.
中朝日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与外交取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后期,西力东侵,维系原来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东亚地区三个古老的国家开始相继实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三国在向近代外交迈进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中朝两国的统治者都不能以对世界变局的正确认识以及健康的心态迎接来自西方的挑战,融入新的国际秩序。只有日本在新的形势面前适时摒弃传统的世界观,以近代世界观看待东亚秩序问题,进而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三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不同的外交取向,与其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形成近代世界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5.
哈布瓦赫等人的集体记忆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框架中个体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记忆,正是凭借这一能力,社会“干预”个体的记忆,并根据社会的“理性需求”来塑造集体记忆。建国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经历了国际主义主导的建构和基于爱国主义的重建。战争(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重构不仅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前后,以西力东侵为背景,中日两国的精英分子对剧烈变动的世界作出了不同的回应。在日本,以洋学家和开明政治家为主体的“开放力量”,初步意识到人类文明“一体化”格局,其国际视野不断扩大。确立了近代外交观念。而同时期的中国官僚士大夫则沉浸于传统世界秩序观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开放思想。直到两次鸦片战争后,方才出现明确的对外开放观念。这说明在对近代世界秩序体认的问题上,两国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时代起,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一直主导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于是产生了诸多构想殊方世界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渴望新知的倾向,另一方面却集中体现了"华夏中心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传统偏见.这样的观念,至迟到晚清依然没有改变,当时人所作的诸多海外竹枝词,就是一个绝好例证,它们往往是带着这种观念写成,其笔下流露的依然多是想象的成分而非真实.从分析海外竹枝词入手,重新检讨中国世界秩序观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问题,于今日顺应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极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主编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于2016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致力于揭示500年来西方文明霸权地位和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构建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将不同文明进行等级化处理,使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文明的最高端。这套文明标准在20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但后来欧美  相似文献   

19.
王秀伟  黄文川 《文博》2013,(6):81-86,32
博物馆融入社会程度的加深使得危机的外延不断扩大,危机的情形和种类不断增多现实中,与博物馆有关且能影响到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各种不良或潜在危害事件部可视为博物馆危机。掌握博物馆危机的特征和成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危机的内涵博物馆危机管理是博物馆管理者根据危机发展演变的周期,以预防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消除危机带来的影响为目的的管理过程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与理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