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1956年,中国组织了大量参观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围绕参观代表团的组建、参访活动、回国后的经验总结和推广等,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对参观代表团的参访活动予以了积极支持与配合,使其参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参观代表团为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增强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既增进了中苏友谊,也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1928年,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农民部长的王若飞赶赴苏联参加中共六大。作为中共六大江苏省代表团成员,他的心情十分复杂。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国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很多同志牺牲了。王若飞深知这次会议必将重新梳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解决大家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分歧,统一全党、团结全党、推动中国革命再次走向高潮。为此,他一直在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如何才能走出低潮?如何正确认识以往的挫折?  相似文献   

3.
在史学领域,分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分歧、争论较多的问题.2015年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国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1956年为中国结合实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时期,或者说是以苏联的建设道路为目标模式的时期;1956-1978年为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或者说是要突破苏联模式,试图把计划经济体制加突出政治和群众运动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时期;1978-199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92-2012年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时期;2013年以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熟和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才能搞清楚.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有益探索,是因为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比其他时期更准确.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和我外公朱德有很深的友谊和感隋。回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友谊与交往,对于学习他们的风范、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传统、遵循他们制定的行为规范、做他们事业的传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全会精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观看苏联电影是中国民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苏联电影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中国民众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因而得到党和政府的提倡。通过放映苏联电影,展现了苏联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中国人民对苏联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了解,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在苏联电影中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以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中国人民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可以说,苏联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的双重功能,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发生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苏联的存在及其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而给予世界各国工人运动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以无限的希望、信心与勇气;十月革命与苏联建设的道路,也指引着各国的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成为他们解放自己的奋斗目标,到今天已形成九亿人口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十月革命与苏联四十年来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但是苏联人民的胜利,同时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胜利。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由于中  相似文献   

9.
从亲密的同志加兄弟到剑拔弩张的敌人,再到战略合作的伙伴,毛泽东对苏联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全面学习苏联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苏联充满了恩怨,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总体而言,中共党人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和苏联是完全信任和敬畏的,把他们当作亲密的朋友、兄弟。正如毛泽东所说:“谁是我们的朋友呢”?  相似文献   

10.
1923年,已确定联俄、联共政策的孙逸仙,为学习苏俄经验,并和苏联商谈援助问题,决定筹组一代表团赴俄访问。8月5日,蒋介石“禀承总理意旨,约会苏俄代表马林及张继、汪兆铭、林业明等,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报聘,并考察政治及党务”。①经孙中山审定,代表团由国民党员蒋介石(任团长)、王登云及共产党员沈定一、张太雷(时任中共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少共国际执行委员)4人组成。孙逸仙在欧洲的非正式代表邵元冲在莫斯科加入了代表团。孙中山为表明代表团的全权性,亲自致函列宁。齐契林、托洛茨基,称“蒋介石是我…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出国访问,在外短期逗留期间总有一种矛盾心情:一方面希望多看看,多感受一些,另一方面又希望早回归,巴望着时间快点过去。前者是出于开阔眼界、积累创作素材的需要,后者是由于饮食上的不习惯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与之同时,我也接触到一些在国外工作的同志,他们中许多人则与我不同,虽也人生地不熟,却工作生活得很踏实,不焦不躁,随遇而安,适应性很强;对照我自己,我不能不佩服他们,而且也因自身的心理弱点而由衷愧疚。 1986年深秋,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参加国际作家代表大会,会中结识了新华社驻保首席记者孙大姐。…  相似文献   

12.
高宁 《沧桑》2010,(12)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陈修良 《世纪》2023,(2):57-61
<正>1949年12月,我见过周恩来总理,回到南京时,柯庆施同志已经由副市长提拔为市委书记了。他对地下党员的态度是很有保留的,我的处境非常困难。正好这时中央发来一个通知,要各省市派组织部长去苏联考察,我就趁机参加了考察团。代表团叫“组织工作考察团”,约30余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苏代表团。团长张秀山,副团长王尧山、王甫,任务主要是考察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特别是怎样领导党政工团的工作。刘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接见了代表团,少奇同志说,这次去主要看看1934年后苏联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的,  相似文献   

14.
高宁 《沧桑》2010,(6):8-9,26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一边倒"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以苏联的经验为基本,仿照苏联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在我国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束缚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对苏联模式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的思想,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被任命为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我的任务是帮助中国统帅施行指挥。此外,我受命遏制蒋介石针对中共军队及他们所在地区的军事企图。换句话说,阻止蒋发动内战。协调蒋介石和中共的军队,是我最复杂、最微妙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唐仕春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3):123-138+159-16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捕捉由革命向建设转向的时代脉搏,与其他访苏参观团一起形成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力,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和后来八大路线的中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运对中共八大的影响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共八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是:第一,苏共二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中共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其基本思想成为指导八大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捕捉由革命向建设转向的时代脉搏,与其他访苏参观团一起形成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力,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中期我国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王真50年代初期,苏联的建设模式曾对我国发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完全是以苏联为师的。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我国注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标志着对苏联建设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和矛盾、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对发展商品经济、尊重价值规律的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思想等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和思考。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他们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