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9月文物普查时在荣县白庙乡白庙小学内发现名为《义和团碑记》的石碑一方。白庙小学,清末为二圣宫(又名关帝庙),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小学。据该校老年教师说,原先庙内还立有《义和团团规碑》,文革中佚。《义和团碑记》已为县文管所收藏,立在大佛寺荣州碑园内。该碑高1.45米,宽0.72米,原0.1米。碑额阴刻“义和团碑记”,5字,行文从右至左。碑文竖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定边县学庄乡唐凹村一带发现的明代长城工役石碑,是在陕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明代修筑长城的工役碑。该碑已遭破坏。碑体左上角、右上角均断缺不知去向,右下角以及下缘也断裂无存。因此,碑文已不完整,残存文字也有数处漫漶不清。但碑文的左右上下轮廓线局部尚存,据此推定:原碑文呈竖行,自右向左排列,凡11行;每行有26字,共286字。现存碑文可辩者181字,漫漶不识者约59字(封二)。由于原碑记文不全,有关立碑的时间、所载长城工役的内容已不能直接得知。本文拟就此两点试作考证。关于立碑时间。碑文第一行仅存“岁次丁丑”四字,成为判断该碑年代的唯一根据。可是,明代丁丑年有五,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梓潼县城北八公里处的川陕公路旁,有座双峰突起、翠柏森森的七曲山。规模宏丽的元、明、清时代的大庙古建筑群,就座落在这里。(图一)殿宇楼阁,依山而建,隐现于林扉之间。在庙内的风洞楼墙壁上,镶嵌着一通清乾隆七年(1742年)绵州知州安洪德捣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塑像石碑《除毁贼像碑记》(以下简称《毁像碑记》)。(图二)碑高1.33米,宽0.73米,厚0.1米。碑的铭文为安洪德撰。铭文的内容,记述了安洪德等人捣毁张献忠塑像的经过和意图。他虽然从封建统  相似文献   

4.
新野县现存的《邑侯徐公疏渠筑堤碑记》和《赵公修沟渠桥梁碑记》两通石碑,记载了明清两代新野的水文、水利资料,是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水文、水利的实物证据。《邑侯徐公疏渠筑堤碑记》刻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碑高1.94米,宽0.83米,厚0.17米,蟠龙为额,两面刻文。碑阳正文记述新野县主徐金位在任六年,仿效前人“开钳(召信臣开钳卢破)灌邺(西门豹除巫冶邺)”之法,组织人民疏通旧渠一百三十七道,开凿新渠一十六道,加固旧堤十一道,增  相似文献   

5.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4):174-178
<正>乾隆十四年(1749年),郑板桥(1693~1765年)就任潍县知县的第四年,经年失修的潍县城西城隍庙在某日的大雨中倒塌了。郑板桥在视察之后,建议修缮,得到了乡绅们的附和、资助。三年后,城隍庙修葺一新,作为县太爷的郑板桥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作成《新修城隍庙碑记》志其事,并由司徒文膏勒石(城隍庙碑,190×80厘米,现藏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纸本,行书,22.3×18.3厘米,12开)乃《新修城隍庙碑  相似文献   

6.
酒泉西峰寺因刘萨诃和尚而建,至迟在7世纪上半叶就已存在,并立有碑碣.现存西峰宝刹碑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碑文撰写者为弘治元年(1488)大整肃中被谪戍边卫的方士赵玉芝.本文对<西峰宝刹碑记>进行了校录考释,从碑记及其他资料中探讨了撰碑者赵玉芝、碑文所述刘萨诃和尚,以及西峰寺在明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或重建情况.  相似文献   

7.
《重修广州府学碑记》现存广州博物馆。碑通高157厘米,横103厘米,厚11——15厘米,青石质。碑的正面左右两边线刻云彩纹饰,精美细致。碑顶成拱园形,高16厘米,上有篆体额文“广府黎侯重修文庙碑记”等十个字,为曾道唯所篆。其人在(康熙)《南海县志》卷12和(光绪)《广州府志》卷117中有传,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声誉的地方官员。碑底正中有一高26厘米,宽40厘米,厚7——12厘米见方的插榫。碑内题一行,撰文者,篆额者和书丹者各一行,正文17行,碑末为题名。正书。现存地方史  相似文献   

8.
淅川县香岩禅寺始建于唐。它原有两个寺院:一处在白岩山中,称谓上寺。这里群峰环抱,竹木葱郁,殿宇轩昂,碑石林立,现为仓房公社高中所在地。一处在白岩山麓,称谓下寺,两寺相距三十里。一九五八年,因丹江水库施工的需要,将下寺古建全部拆除。上寺碑石中,有一通碑名为《淅川香岩禅寺中兴碑记》(下简称《中兴碑记》)。该碑高326、宽97、厚22厘米。碑石立于雍正十  相似文献   

9.
巴中南龛仅存的一道培修记碑苟廷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是我省北部佛教名山之一。笔者最近漫游南龛,在山后发现了清光绪八年(1882年)一道平常不易发现的培修碑记(以下简称《南龛培修记碑》)(图)。该碑是自然地开凿在南龛摩岩造像左下部距地面67厘...  相似文献   

10.
李鑫 《文物天地》2023,(12):34-37
明代,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三边总督府又设在固原。在军事防御方面,固原城发挥巨大作用,明代朝廷下令修筑固原城,这一事件记录在了《重修镇戎城碑记》上。另一块碑名为《金兴定三年地震碑记》,与《重修镇戎城碑记》颇有渊源。两块碑印证了固原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开封犹太族人,为纪念其寺院之创建或更新。屡有建碑记事之举。近百余年来。大家见闻到的碑刻,共有四种:1、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2、明正德七年(1512)尊崇道经寺记3、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清真寺记4、清康熙十八年(1679)祠堂述古碑记但此四碑,虽在近世的短暂百年内外,却饱经沧桑,历尽艰难,非一帆风顺,兹约略以清末  相似文献   

12.
永登红城《感恩寺碑》之碑记的撰写时间 通常认为是碑文落款“明嘉靖四年”。本文通过考证,认 为正确的撰写时间应在弘治八年,并为碑记推迟至嘉靖 四年上石的原因提出力证。  相似文献   

13.
《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现存四川洪雅县。《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发表李振华、骆坤琪《刘文秀与〈蜀王牌〉》曾对此碑作过介绍。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收录了此碑,加有注文。该碑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吴浩军 《丝绸之路》2009,(10):15-16
陶公新建昌马河大桥碑立于清嘉庆五年(1800),现仍在原地,保存基本完好。本文对碑记进行了释读。碑记是昌马河建桥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研究玉门市桥梁史、交通史和昌马地方人口状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驰名中外的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得最早而又最长的一座桥梁。位于泸定桥东桥头侧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以下简称“碑记”),对泸定桥的修建始末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图) 《碑记》于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面高4米,宽1.65米,碑文上方及左右侧镌刻着四条龙纹及祥云图案,造型生动。《碑记》正文共537字,笔者试对其有关问题加以考析,以供研究沪定桥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曹寅《尊胜院碑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安徽省来安县文物工作者在县城北十二公里的舜歌山山麓,发现了清代曹寅撰文的《尊胜院碑记》。此碑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碑高2米,宽76、厚17厘米。碑额篆书"普门示现"四字,碑额及碑文四周饰以石刻图案,有底座。碑文十六行,计四百六十六字。后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6,(9)
正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区张坞村本保殿中,立有一通明代记载县官祈雨碑刻——"蟠山喜雨碑记"。该碑为明万历十七年立,红砂岩石质,圆首,由底座和碑身组成。碑高152、宽72、厚36厘米;底座高26、长95、宽36厘米。碑阳碑首从右到左横式六字篆书"蟠山喜雨碑记"。整通碑文为楷书,竖式排列,23行921字,正文855字。时任兰溪县知县张应扬撰文,县臣李纯熙、主薄林岳、典史徐樱、儒学训导孙叔  相似文献   

18.
在大足南山玉皇阁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一通被称为《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的摩崖石刻。该碑为真书,全文602字。碑成时间为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在号称石刻之乡的大足,造像林立,题记俯拾皆是,似乎值不得为一通寻常的摩崖石刻大书特书。本文之所以看中这通碑记,并且不惜笔墨对它进行一番探讨研究,就在于它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可以为大足石刻艺术的中断时限提供推论的依据。抛砖引玉,尚乞专家学者指正。 一、以碑证史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16日横江镇文化站干部谢望春同志报告,珠坑乡老街保存有一通古碑,石城县博物馆遂邀请公安部门一同派人到现场考察。该碑《刊定夫马诉呈碑记》,为青石质,因长年日晒雨淋,碑上文字磨损风化严重,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碑顶上横书题额“刊定夫马诉呈碑记”8字和碑左上角刻曰:“宪奉”2字,字高5厘米,宽4厘米;碑左第一行竖行刻曰:“钦加同知衔署理石城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王为”11字,字高4厘米,宽4厘米;最后落款“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发朱坑市合甲”17字,字高3厘米,宽2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20.
清代,禁赌令甚严,但各地赌风仍炽。赌博不仅助长了贪婪、狡诈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了家庭和个人的种种不幸,历史上因赌博而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禁赌碑,向我们展示了乡村社会如何禁赌、立约,为的是改良民风,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