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博物馆面临的全新挑战。博物馆旅游成为新的旅游形式,这批游客也成为新的博物馆观众。因此,博物馆要创新公众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对社会公众进行分众调研、分众服务,主动引导社会公众欣赏历史艺术、体验美好生活;找准博物馆的旅游定位,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兼有历史、人文等多种价值的文化景观;构建"博物馆+"的连接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快乐"成为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博物馆吸引观众、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媒体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通过将快乐与博物馆展览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观众,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游戏"作为一个重要展示方式,不仅对儿童具有强大吸引力,对成年人也同样重要,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机制使展览变得更具吸引力.创造快乐也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数字时代博物馆需要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使观众在快乐的博物馆体验中获得新知.  相似文献   

3.
钱红 《文物天地》2023,(9):108-112
教育作为现代博物馆的灵魂,宛如一座桥梁构建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让博物馆承载的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依托馆藏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教育,分析观众、赢得观众,做好分众教育,让博物馆走进公众生活以彰显博物馆魅力是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例,探究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常丹婧 《东南文化》2021,(5):169-175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行动中通过体验或操作增进认知.观众参与的特点包括以阐释性展览为参与的场所,以身体、情感和思维为参与的要素,以意义的构建和共享为参与的结果.博物馆可从分众化的展览系统、与观众相连接的展览内容、情境化的沉浸体验、游戏化的参与方式、多感官的体验模式、观众参与表达的平台、群体参观的社交环境七个方面构建参与性的展览环境.  相似文献   

5.
马娟 《文物天地》2023,(12):89-91
将教育对象进行“分众”,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策划之初必须要思考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兴趣所在,并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才能让更多人群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以青海省博物馆开展的分众教育实践为例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分众教育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郑晶 《东南文化》2021,(3):161-166
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戏型教育模式融入和贯穿教育空间、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设置角色扮演型的互动游戏,立体化、多方位拓展、探索和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同时借由可视化技术与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媒介主导的创造性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以往鉴来,将游戏型教育植入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并推动今后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作为推动意义制造的特殊场所,其空间、主题、展品、阐释文本等为观众提供了获取意义的凭借。博物馆通过这些中介发挥主导作用,影响着观众的意义构建过程,即"意义赋予"。然而,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不断变化的意义构建模式,对观众进行外部观察并不足以让研究者洞悉观众体验及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刺激唤醒法聚焦观众"在原地"的情绪反应,关注观众从不同信息中构建意义的不同策略,凸显了"干扰因素"的存在及意义构建过程与幸福感的相关性。基于此,博物馆和展览的设计应当重视建立必要的结构,鼓励参与式意义构建过程;增加创造幸福感的因素,减少妨碍积极的意义构建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移动应用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但也存在着利用率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国内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典型案例,通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需求、定制专属内容服务等,让观众在使用应用中爱上博物馆、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博物馆若要基于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体验,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互动设计来吸引观众,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并利用移动终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博物馆功能已并非局限于保存、展示文物,它可以是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同时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场所。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已经不再是观众被动地吸收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涉及感官、知识、美学及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被"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馆开始重新思考多种感官的运用,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的认知与情感属性,并探索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与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浙江台州博物馆民俗展厅"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将多种感官运用至展览中,从而激发观众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认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行前一课”教育活动是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教育的一次创新。馆校合作中博物馆作为特定的学习空间,往往通过观众情感参与来提高馆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目的在于重视情感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协同作用,促进博物馆可持续性记忆和公共话语的形成。在这个典型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记忆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关键是历史事件中的人与物,无论是物质表现的真实性光环还是幸存者个人见证的多重阐释,这些对塑造与回应观众情感关系来说都至关重要,增强了观众从博物馆参与中获取意义与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博物馆作为与过去建立关系的地方,需要从情感参与的角度重新想象博物馆中观众的学习面貌,从而开展具体的馆校合作活动。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新的教育政策下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契机和挑战,进一步剖析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开发具有“公众参与”特征的分众教育活动,探索专业的馆校教育合作体系,以促进“博物馆+”跨界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教育附加值,以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实现协同教育的互补共进等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和实践推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传播活动囊括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收藏到教育,从研究到欣赏,小至一件展品、大到一个展览无不体现了博物馆特殊的传播路径。在传播过程中,观众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博物馆工作链条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博物馆如果对观众认知特点没有足够把握,将导致博物馆在传播活动中缺乏针对性,造成传播效果不佳,影响整体收益。本文旨在对观众与博物馆传播二者关系进行探讨,在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之间建立有效连接。  相似文献   

15.
王振苹 《文物春秋》2007,(3):69-70,76
观众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职能的基本对象,也是博物馆的受益者和支持者。本文分析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及不同层次、类型观众的心理,指出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少儿和老年这两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叙事空间,数字媒体时代下观众体验需求的升级要求博物馆重新思考展览呈现与价值传递。荷兰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两座博物馆十分注重交互体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观众体验效果。博物馆交互体验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内容到技术再到情感的转化模式,由此构建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模型,能够为我国博物馆交互体验技术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在构建交互生态体系时,我国博物馆应注重叙事的空间优化,通过数字媒体的合理调用实现内容和技术的高度适配,提升博物馆交互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创建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网络,帮助观众感受到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相似文献   

17.
Kym S.Rice  郑奕 《东南文化》2011,(1):113-117
二十多年来,美国艺术类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找寻不同的方法,如测试展览标牌以及文字书写,增添展厅内外电脑互动的使用,以及开展创作日志、诗歌等的参与性艺术活动,以了解公众与艺术间的关联,并提升博物馆创设的游客体验.丹佛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底特律艺术馆等由博物馆员工和评估专家一起开展观众研究,调查观众和各项活动,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李林 《东南文化》2014,(5):110-115
美国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弗兰克·奥本海姆是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科技馆之父"。他在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为博物馆观众体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馆模式,对现代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梳理弗兰克·奥本海姆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并从认知体验、艺术体验、探索体验、娱乐体验等四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理论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管晓锐 《东南文化》2012,(4):108-112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学院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和研究体系,其下属研究机构之一史密森博物学院政策与分析部,以提高博物馆效率和效能为使命,对博物馆内部组织和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对观众、展览和教育项目进行评价研究,为史密森博物学院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制订战略和运作规划。其针对政策与分析部的展览项目评估,与国内展览评估工作现状相比,史密森博物学院的展览项目评估机构更具客观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我国博物馆则缺乏展览项目策划之前的评估,更多地受到主办方或上级的主观影响。国内博物馆需要借鉴美国同行,引入"第三方论证"以增加评估的客观性,重视观众的参观体验并努力提高展览信息的传递技巧,积极对待评估成果,以真正指导于博物馆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