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岭 《东南文化》2022,(2):163-168
博物馆新媒体展示通过对科技的创新应用,实现由物质化向非物质化方向的转变,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发展的趋势。情感化设计体系的构建研究可以使博物馆新媒体展示更为精准地捕捉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博物馆新媒体展示的情感化设计可以合理利用技术优势推进我国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观众的本能、行为、反思以及表达,并且通过情感共鸣在时间和空间等多层面使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不断延展,从而赋予博物馆展览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翀宇 《东南文化》2023,(1):157-163
“一米线”是博物馆运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博物馆是否设置、如何设置“一米线”,既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效果和观众的观展体验,也涉及博物馆的观众需求、观众注意、观众态度、观众行为等一系列观众心理与行为的问题研究。“一米线”在博物馆的文物展示空间、互动教育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中,其功能与效果各有利弊。从人群行为控制理论观点出发,博物馆应兼顾展览效果与观众感受,利用视觉设计解决观众视觉引导的问题,在展示空间中利用群体结构控制,合理设计“一米线”及其使用形式,从而实现观众群体需求和使用感受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行前一课”教育活动是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教育的一次创新。馆校合作中博物馆作为特定的学习空间,往往通过观众情感参与来提高馆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目的在于重视情感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协同作用,促进博物馆可持续性记忆和公共话语的形成。在这个典型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记忆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关键是历史事件中的人与物,无论是物质表现的真实性光环还是幸存者个人见证的多重阐释,这些对塑造与回应观众情感关系来说都至关重要,增强了观众从博物馆参与中获取意义与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博物馆作为与过去建立关系的地方,需要从情感参与的角度重新想象博物馆中观众的学习面貌,从而开展具体的馆校合作活动。  相似文献   

4.
贺诚  黄建成 《东南文化》2023,(3):147-154
当代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新的观展体验,涉及空间与场域、物与观看、感知与体验等理论维度的重新建构,戏剧学理论可为这一重建过程带来全新视角,展示空间的剧场性建构正是在这一视角下的理论建构尝试。剧场性概念在博物馆空间展示领域可以归纳为展演维度、聚集维度、体验维度三个维度。基于这三个维度,博物馆可通过物的剧场、空间剧场、跨媒介剧场三条路径,通过剧场性建构,让观众置身于博物馆空间场景中,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感知系统,最终实现提升参观体验的目的,可为我国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叙事空间,数字媒体时代下观众体验需求的升级要求博物馆重新思考展览呈现与价值传递。荷兰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两座博物馆十分注重交互体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观众体验效果。博物馆交互体验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内容到技术再到情感的转化模式,由此构建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模型,能够为我国博物馆交互体验技术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在构建交互生态体系时,我国博物馆应注重叙事的空间优化,通过数字媒体的合理调用实现内容和技术的高度适配,提升博物馆交互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创建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网络,帮助观众感受到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相似文献   

6.
王旖旎 《东南文化》2021,(6):115-121
组织公共事件题材的展览是博物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博物馆为社会利益的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更加直接和具体.突出公共事件的一个被忽视的特点,即事件中的情感因素,是进一步揭示情感动员在公共事件展览中核心作用的基础.将米哈利·巴赫金"移情"与"外位"结合的理论与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展示进行联系,有助于使观众对展示...  相似文献   

7.
陈列设计师应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心灵感知,在展览设计实践中充分发挥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的审美通感,以更准确、更有表现力的设计语言营造有内涵、有情感、有思想的展示空间。方大曾摄影展览的展陈设计应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怀斯绘画中色彩和构图蕴含的情感特质融入展示空间,促进观展情绪的心理引导,实现了形式、主题和观众认知三者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存在的单调乏味,忽视地域特色及情感功能及其缺乏整体系统设计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研究,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可行性,并对应用原则进行总结,以期为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找到理论支撑,从而改变设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张梦宇  刘冰夷 《文博》2023,(1):94-102
博物馆观众留言簿是重要的观众反馈方式,是博物馆最常使用的意见征集和观众交流手段。以符号编码的方式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观众留言簿文本分析表明,“情感表达”是贯穿该留言簿文本内容的主线与核心类属。该展览观众留言簿成为了观众与自身和外界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媒介,这一特性也使博物馆观众留言簿在博物馆实务工作和观众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80年代,查尔斯·威尔逊·皮尔创立了美国最早的自然与艺术博物馆之一——费城博物馆。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展示,皮尔营造出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统一、互生共荣的文化空间。他努力将博物馆打造成兼具教育和娱乐功能的公共机构,以此传达其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共和主义理念,进而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塑造他们的共同体意识。观众也参与其中,通过博物馆表达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皮尔博物馆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了源于欧洲的博物馆在美国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为后世树立了可供参照的"美国式博物馆"的典范,不仅体现了美国建国初期文化发展的潜力,也彰显了文化事业在美国早期国族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观众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关于观众心理与情感的研究较为欠缺。将环境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中描述人与场所之间心理情感联系的“场所依恋”概念引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理论和方法上的一种创新。以南京博物院为案例,运用SPSS、AMOS定量技术方法,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观众涉入、博物馆形象、博物馆功能三个因素均正向显著影响博物馆观众场所依恋的形成。博物馆应发挥教育、休闲、社交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吸引物、设施和服务形象,增强博物馆观众涉入,强化观众的情感性场所依恋,从而培育具有场所依恋的观众群体,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新时期需要新的设计理念。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中心的传统形象,在当今受到了现代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考验。“体验理念”的实践既能为经济领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博物馆可以为人们提供情感体验、情景体验和文化体验,故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以人为本,确立“体验”的展示理念,培育博物馆体验兴趣;突出体验诉求,做好目标观众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展示形式;深化主题体验,满足个性化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林 《东南文化》2018,(3):101-107
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交容易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行为障碍,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具备为公众创造真实社交环境、满足公众真实社交需求的条件,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随着社会公众真实社交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博物馆展览的体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社交互动项目与展项之间的相互结合,如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等。博物馆展览中的社交互动设计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众认知学习的效率,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菁 《南方文物》2003,(4):128-129,121
陈列宣教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尧服务观众的主体内容袁是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袁它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公众形象尧观众参与与社会效益遥博物馆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袁就必须争取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和支持遥要利用博物馆固有的陈列袁丰富的展示内容袁建立宣传教育基地袁通过讲解向公众展示和推介博物馆袁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袁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和关心袁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袁最终达到宣传观众尧教育观众的目的遥一尧大众传媒是连接博物馆文化的桥梁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袁博物馆宣传的最佳工具就是…  相似文献   

17.
刘燕 《东南文化》2018,(1):99-104
博物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展示政治意图、传播政治信息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维系和支撑权力运作的空间载体。从政治传播的视角来看,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内容设计、陈列展示、构建有效的政治符号等"再生产—解码"的方式来展示政治意图,当观众与现代语境下的展品价值发生接触时,展品就完成了政治文化信息的更新发展,从过去时变成现在进行时,成为观众学习的介质,从而实现政治传播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乐 《东南文化》2021,(3):155-160
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打造每一处空间,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观众提供...  相似文献   

19.
刘文华 《黑龙江史志》2013,(23):191-191
《]汉代文化苑》是南阳市博物馆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而建成的一处集历史文化展览、汉代舞乐展演、观众直接参与和园林艺术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它以南阳丰厚的汉代文化为主题,既展现了南阳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繁荣和鼎盛,也尝试了汉代舞乐展演和观众参与展览的表现途径,又借鉴了各地园艺展示的成功经验,把历史文化和园艺展示与博物馆展览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展览贴近观众,观众参与展览,让观众在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的有限空间内,通过富具生命力的展览形式,体验、欣赏和领略历史、艺术、环境的无限魅力。自《汉代文化苑》以全新的面貌开放以来,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南阳市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同时,也为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办活办好陈列展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故此,本文试结合《汉代文化苑》的实践,浅淡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指正。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数字展示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示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方式。由于对博物馆数字展示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博物馆工作者在将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展示过程时,极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忽略数字技术手段的作用,仅将数字化元素作为传统展示的局部点缀;二是过分夸大数字技术手段的作用,大量堆砌数字化元素,形成本末倒置的数字技术秀(show)。本文给出了博物馆数字展示的基本概念,并对博物馆数字展示区别于传统展示的非顺序性、多感性、互动性、虚拟性以及时空延展性等本质特征进行了剖析,以供博物馆数字展示设计与实现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