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弯曲成形法对抛物面零件进行高速研磨时,磨具磨损保持不均匀性,需对磨具进行修整,在人力、物力、财力有较大的浪费。通过研究固着磨料磨具的磨料密度分布可控性,通过磨具上不同位置磨料密度的分布情况解决此难题。对密度不均匀分布的磨具研磨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磨具磨损后与理论抛物线廓形的误差值,与相同条件下一般均匀密度的磨具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的结论:磨具磨料密度分布的趋势是可行的,是肯定的,以此作为磨具制作的理论依据,在进行抛物面高速研磨加工中,达到降低磨具磨损的不均匀程度、减少磨具修整的次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之恒 《华夏考古》2001,15(4):84-87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相继出土“环砥石”,有的发掘者将其命名为“石钻”、“钻头” 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1月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掘出土1件“环砥石”,称为“石钻”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1979年11 月至 1980年1月在桐乡县罗家角遗址第1层和第2层各出土1件“环砥石”(图一),发掘报告称其为“钻头”,并认为“这类钻头,可能与石器钻孔技术有关”②。这种石器的命名之所以会产生错误,是由于对“环砥石”的用途不明所致。 一、环砥石的用途 环砥石作为一种制作玉石器的工具,在我…  相似文献   

3.
宾娟 《福建史志》2012,(1):40-41
砚,又名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是历代文人雅士案前的必备品.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和磨棒。据考古发现.河北磁山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就出现了石磨盘、磨棒;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也都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石磨盘,就是彩绘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盘中尚留有研磨的痕迹和残存的颜料。  相似文献   

4.
砚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要长,因此传世的古砚也多。历代文人雅士都有爱砚、咏砚、藏砚的传统,留下了无数的佳话。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中,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存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这应该算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砚的开始。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汉代刘熙《释名》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研…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教授有着深厚的石器研究背景,他在1995年澳门黑沙清理出石英及水晶环块饰物的作坊遗址以来,对那类长轴两端各有一处有摩擦痕迹的乳凸砾石器有着深入的研究。关于这类石器的学术史梳理,香港中文大学黄韵璋博士在她的硕士论文《环珠江口环块制作工艺探讨——以香港白芒遗址为例》的表9中,以“辘轳承轴器名称演变”为标题,详细归纳了称谓,首次引用学者、资料来源等。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是我国旧石器的最早发现地,也是我国旧石器文化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1920年,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具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①。这是有可靠记录的中国旧石器的首次发现,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开端。不久,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大量的石制品,为中国的古人类和旧石器研究奠定了基础。从5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有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时代、不同遗址或地点之间石器制作技术方面的差异。70年代,在发掘了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之后,贾兰坡先生正式提出…  相似文献   

7.
车马坑石膏翻模,异地保存,是一种保存车马痕迹的最佳措施。这一新工艺在考古领域中还属一种新的尝试。随着考古事业进一步深入,车马坑将会不断被发现。目前,对车马坑的保存,一般采用就地建房保存措施。由于车马痕迹长时间被暴露于空气中和受地下水的浸蚀,车马痕迹就会受到自然破坏而断裂、生霉、变白,很难长期保存下来。特别是在南方雨水多,地下水份重的情况下,车马痕迹断裂、生霉、变白,以及车马坑塌方等现象尤为严重,就地建房就更难将他们保存。在现阶段绝大多数是以取资料为主,兼将车马痕迹按比例缩小,制作一套模型,然后将…  相似文献   

8.
<正>考古文化层是指古代遗址中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文化层研究贯穿于考古学发掘、整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揭取文化层剖面实体并予以保留和展示,对考  相似文献   

9.
<正>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人们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其颜料细腻,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研磨器,上面残留着研磨过颜色的痕迹,应是砚的雏形。据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形略加工而制成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仅供研磨、掭笔的文具,而是形成了材质丰富多样,形式精彩纷呈,集绘画、雕  相似文献   

10.
利用X射线荧光(XRF),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五里墩M2墓葬出土孙吴时期的红色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面这种红色物质主要是超细的朱砂粉料与油脂等的混合物,结合考古资料推测可能是调制的古代化妆品;其制作工艺是:从矿石中选出朱砂,研磨成很细的粉状,加入油脂(或许还加入了白色的高岭土)调和成膏状。本研究结果不但为该墓葬分析提供重要考古信息,对古代朱砂质化妆品的相关研究也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商周时期常用兽类肩胛骨进行占卜,所属动物有牛、羊、猪、鹿、马、象等。为便于施钻、凿、灼,肩胛骨在使用前一般会做一些修整,这些修整包括切除肩胛冈、臼角、一部分骨臼和削平骨条边(又称对边)的背面。2014年8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相似文献   

12.
<正>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外的东北部,现洛阳市瀍河区瀍河乡小李村、马坡村西一带。考古钻探结果显示,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分为中部管理区、东西两侧仓窖区、道路和漕渠几部分。仓窖成组整齐分布,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约700座。2012年1月初~2014年12月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4座、主要道路2条、漕渠1处。4座仓窖开口距现地表深1.1~1.3米,仓窖底距现地表深6~9.3米。仓窖的形制结构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窖壁和底部均经过修整和夯打,并保留有火烧过的青膏泥、木板以及蓆组成的"防潮层"痕迹,其铺设顺序和方法均清晰可辨。在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4,(2)
<正>拉丝痕迹是古人在制作玉器时,为完成特定工艺要求,在玉器加工过程中,在玉器成品上留下的一种特殊的工艺痕迹。拉丝痕迹一般都产生在片状玉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其艺术要求,去除部分玉料以实现玉器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花纹的一种玉器加工工艺方法,统称为透花、镂雕。在古玉辨伪过程中,拉丝痕迹的确认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有无拉丝痕迹在古玉辨伪过程中是一个必要条件。有拉丝痕迹的不一定是真古玉,但没有拉丝痕迹的且有规律性螺旋痕迹的应是现代仿品。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真古玉镂空处都有拉丝痕迹。然而,有拉丝痕迹的玉却不一定都是真古玉。  相似文献   

14.
微痕考古以显微观测与技术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微观痕迹、人类和其它动物行为痕迹的观察研究,阐释人类与动物的行为模式、生活环境、文化遗址埋藏现象等.并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广泛服务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微痕考古在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方面,可以弥补传统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技术的不足,使考古工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实验到理念、从局部到整体建立更全面、科学的分析过程.我国微痕考古近年迅速发展,专业队伍扩大、研究理念与实验技术进步、工作领域覆盖面拓宽近年微痕考古的重要收获,包括发现人类最早的戳刺性行为痕迹、人类最早的剥皮屠宰技术及刻划图案等;在玉器制作工艺与鉴定、石器使用痕迹与区域文化特点等方面也取得丰富成果.微痕考占的产生与发展,显示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考古学专业,在与现代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下,使考古学在研究理念、分析技术和认知深度等方面正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在农作物构成、生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岳石文化农业经济在海岱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惟稻的出土概率在多数聚落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地区稻作的弱势,与之相应,粟黍等旱作方式在多数聚落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6.
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在农作物构成、生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岳石文化农业经济在海岱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惟稻的出土概率在多数聚落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地区稻作的弱势,与之相应,粟黍等旱作方式在多数聚落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7.
对哈民忙哈遗址进行的第二次发掘共清理出房址29座、灰坑10座、墓葬3座以及环壕1条,出土陶器、石器、骨角蚌器、玉器等10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房屋木质结构痕迹,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并清理出史前时期的房顶梁架结构。房址内发现众多的人骨遗骸也是史前时期考古中所罕见。  相似文献   

18.
龙泉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龙泉窑,古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载,涉及其产品质量、釉色、制作方法、烧造过程、外销等各方面。近现代以来,相关考古部门纷纷对龙泉窑展开考古调查与发掘,专家学者在龙泉窑的开创年代、产品特征、与官窑及哥窑的关系、分期研究、外销等方面展开研究,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考古,主动发掘的很少,大多是因为工程建设需要或者在盗墓者先把墓葬盗掘破坏之后,为了避免完全毁坏,才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考古发掘中,墓葬被盗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一级的墓葬90%以上被盗过。考古中是很容易辨别墓葬是否被盗的,因为盗墓留下的痕迹都很明显。  相似文献   

20.
1998年7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三队的耕地中,出土了一件人像铜挂饰. 此挂饰红铜材质,单面范铸成,片状,表面微凸;背面微凹,有修整的痕迹,由用来悬挂的环及其下的武士坐像组成.挂饰通高4.8厘米,挂环外径1.2厘米,内径0.4厘米,武士的头部与挂环重合.武士面呈刚毅之态,呈坐姿.坐高3.9、宽3.8、厚0.2~0.4厘米,头戴幞头,身穿明光铠,左腿表现不甚明确,似下垂后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