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点将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点将台文化是以江宁县点将台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一、点将台文化的发现和分布范围点将台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南京安怀村遗址,其后在南京太岗寺遗址亦有发现,但囿于当时的认识,大多归入了湖熟文化的范畴.1973年发掘了江宁县点将台遗址.遗址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中文化层属早期湖熟文化,下文化层属于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点将台文化.这是第一次从考古地层学上对点将台文化遗存与湖熟文化遗存进行划分,由于早期湖熟文化地层叠压在点将台文化地层之上,从而证实了点将台文化在时代上早于湖熟文化.  相似文献   

2.
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丁家村聚落的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典型的稻旱混作模式。水稻是丁家村所在宁镇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粟、黍和小麦属于外来旱地作物,它们的出现可能是宁镇地区与中原、海岱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其中粟、黍比小麦传入更早。此次宁镇地区湖熟文化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为首次报道,其结果为研究湖熟文化生业经济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南京高淳、溧水,镇江句容、丹徒等地发现、发掘了大量的土墩墓遗存,对其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其分布范围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它和湖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对它们的关系做一分析.湖熟文化遗址和土墩墓在外观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湖熟文化遗址绝大多数是一些高出地面的“台形”遗址,平而形状一般有长条形、椭圆形、圆形等多种,呈馒首状或漫坡状,四周傍以土岗、河流.遗址高出地面2—3米不等.在此类遗址的周围,往往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封土堆存在,形状以馒首状居多,底直径20米左右,高者  相似文献   

4.
2005年6~7月,南京博物院对新浮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灰坑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以及少量的原始瓷器等遗物。该遗址属于早期湖熟文化,遗物与郑州二里冈遗址下层有很多相似之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早期。此次发掘丰富了早期湖熟文化的内涵,反映了早期湖熟文化在茅山山脉以东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熟文化遗存.根据近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综合研究.其文化内涵不仅含商文化一大段,而且包括太伯、仲雍奔吴之时起的吴越文化,后者的典型文化遗存之一,是自西周时期起盛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墩墓、石室墓或崖洞墓、无圹穴墓等及其相应的各遗址文化堆积.事实上,从考古学文化角度看,吴越文化是个整体,至少在目前还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但是,吴越文化又是个特定时间、地点“族”文化的概念,在江苏称之为吴文化,在浙江称之为越文  相似文献   

6.
《文博》2021,(3)
安徽滁河流域为文献所载诸族活动频仍之地,区域考古学文化面貌混杂不清。本文选择了吴大墩、蒋城子两个典型遗址进行分期,结合其他文化遗存和烟大古堆、何郢遗址遗存资料,将该地区周代文化遗存分为五期两段。通过对各期文化特征梳理和分析,为探讨该地区文化因素构成、属性及族属活动范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湖熟文化”的源流“湖熟文化”的来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索.(一)“湖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土著文化,它起源于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据现今所得资料,“湖熟义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上,如北阴阳营、太岗寺、江宁咎庙.点将台.句容城头山丹徒高资团山以及丹阳王家山等.这类遗址一般都分作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上层分别为“湖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勘探确定了万福垴遗址是一处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其周边还发现了杨家咀、桂溪湖、中沙湾等三个遗址。桂溪湖遗址的年代范围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中沙湾遗址以战国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杨家咀遗址的年代为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9.
论湖熟文化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上属于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是因其50年代初叶,首先在江宁县湖熟镇附近发掘了前岗、老鼠墩等遗址之后,于1959年正式命名的.1957年前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对湖熟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普查.共发现该类遗址159座;之后,在宁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岚县荆峪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荆峪堡遗址包含有庙底沟期和二里头期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组合以各类型钵、弦纹罐、尖底瓶、盆为主,其中尖底瓶瓶口明显退化。就其陶器组合及特征而言,与陕晋豫地区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一期,基本都能相对应,但缺乏釜、灶一类的器种,彩陶中也不见鸟纹图案,同晋南庙底沟文化相较也颇为一致,是典型或成熟的庙底沟文化。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从器物群、器物的陶色、纹饰、形制等特征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地方文化类型。庙底沟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完善了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加深了对于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和地域特色的认识;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有利于加强对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区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肖宇 《文博》2015,(2):37-42
宝鸡石嘴头遗址是关中西部重要的史前遗址,在区域位置、文化内涵及所处时代环境上皆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典型遗址的比较分析,厘清石嘴头遗址史前遗存的文化内涵,并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两方面分析其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夏,首次在临沂市凤凰岭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存之后,随即在临沂市及临沂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鲁东南的沂、沭河流域的80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存中,大多同属于“凤凰岭文化”,约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一带发现的细石器在年代及文化性质上较接近,唯临沂市湖台遗址的细石器文化遗存面貌差异较大.我们(杨佃旭、沈毅、张作倜、冯析、徐(?)彬等)6年来曾陆续对湖台遗址作过调查、观察,从获得的石器材料中发  相似文献   

13.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8,(4)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解放以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巳达一百三十余处。经过发掘的典型遗址,在苏北有淮安青莲岗,新沂花厅村,邳县大墩子、刘林,连云港二涧村、大村、朝阳等处,在苏南有南京北阴阳营、太岗寺,吴江梅埝,苏州越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澄湖,常州圩墩村等处。在所发现的遗址中,除了属于过去已知的典型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外,还发现了早于上述两种文化的、有着崭新文化面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近八十处。与江苏毗邻的鲁南、浙北、上海等地,解放以来都做了许多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在山东有泰安大汶口、滕县岗上,安丘景芝,曲阜西夏侯,临沂大范庄,邹县野店,胶县三里  相似文献   

15.
吕宝玲 《文博》2011,(4):94-95
华县处关中平原东部,北面渭河,南依华山,据关陕锁钥之地。境内古文化遗存丰富,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址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为渭南地区其他县区所不及,著名的南沙村遗址有较典型的夏商文化遗存,东阳有两周和春秋时期的居址和墓地,因分别有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受考古界的关注。县文管会是华县的文物收藏和保管单位,  相似文献   

16.
鱼凫村遗址是宝墩村文化的典型遗址。本文以鱼凫村遗址原层位关系为依据.结合该遗址器物形态和组合关系的演变,把鱼凫村遗址出土的遗存分为三期。从土墙建筑特征、文化因素、兵器、地理环境等四个方面出发,对鱼凫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土墙的功能进行分析,推测土墙的主要功能可能是防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前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指公元前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或者说是仰韶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①)的发现,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②。到20世纪50~60年代,这类文化遗存开始为老一代考古学家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于这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③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④的发现和发掘,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得到确认,以此为契机,我国前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河北徐水南庄头⑤、湖南湾县彭头…  相似文献   

18.
江苏和安徽二省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属吴国范围.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学术界将这些古文化遗存称之为湖熟文化和土墩墓.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熟文化和土墩墓即为吴文化遗存.在苏皖南部所发现的土墩墓中,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往往出土有成套的青铜礼器.为人们认识这一地区鲜为人知的青铜文明提供了珍贵资料,(图一、二、三).  相似文献   

19.
磁山文化以磁山遗址的发掘命名,以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包含了洺河流域的西万年遗址和牛洼堡遗址等.根据器物的共存关系和遗存发展序列,可把磁山文化分为三期.从遗存面貌的变化可揭示出磁山文化的谱系.磁山文化第二期时,兴隆洼文化南进到此地区,而裴李岗文化亦北进到此地区.磁山文化第三期时,裴李岗文化北进的势力更加强烈,使三期的文化面...  相似文献   

20.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