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 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 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渔山列岛海域,于2008年首次发现,计划于2014年将沉船船体发掘出水。为了从多方面了解"小白礁I号"沉船的特点,考察其建造地点及造船工艺方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水船体保护方案,为此,分别从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多个部位对船体木材采样进行了种属鉴定。种属鉴定结果表明,"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多为龙脑香科、马鞭草科和山榄科等阔叶硬材,且多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而在我国较少分布,有别于我国以往考古发现的古船。"小白礁I号"沉船用材及保存状况的了解为船体发掘出水后的保护修复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小白礁Ⅰ号"商贸运输船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清理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沉没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沉船遗址表面,发现有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石板,经过调查,发掘出水文物千余件。回想起我参与的"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往事历历在目。大多数日子,工作平凡而又普通,但正是考古工作者们不畏艰难、坚守岗  相似文献   

4.
陈浩 《福建文博》2023,(3):40-46
老牛礁一号明代沉船发现于平潭海坛海峡,2005-2015年,福建水下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探摸,确认了沉船的确切位置,初步掌握了沉船的保存状况,采集了一批出水遗物。2020年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期间,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并取得了新成果。本文对沉船埋藏情况、船体保存状况及遗物分布范围有了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同时对出水瓷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根据沉船位置推测,其沉没很可能与明代海禁政策之下倭寇海盗横行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依据福建漳州二垄窑和皇家舰长礁沉船与万历时期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提出"南澳Ⅰ号"应是万历时期的沉船。随后,通过"南澳Ⅰ号"沉船出水遗物与一系列的考古纪年材料的对比推断该船的年代在1581~1588年。在此基础上,尝试对沉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海防形势以及可能的航线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两处遗存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查,并采样进行了树种、含水率、形貌、化学组分、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得知残存船体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但不同部位保存状况差别较大,病害类型多样。相关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船体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渔山列岛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线基点之一,也是古代的重要海上航路所经。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渔山列岛得以再度为业界和公众熟知。本文拟结合岛礁地理、海洋资源、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从渔业捕捞、航路开辟、海岛聚落、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9.
<正>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考古队伍。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还有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等都成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 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 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约有300多万艘沉船分布于大洋底部。随着全球“打捞沉船热”的升温.加强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遏制与打击“海底挖宝”的行为.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呼声。福建平潭碗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来自景德镇的几万件精美青花瓷器甫一发现即惨遭盗掘。国家博物馆和福建省有关部门闻讯紧急组成了前所未有的由34名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在2005年台风肆虐的季节,进行了艰苦危险的水下发掘.清理出水景德镇官窑瓷器17000余件。  相似文献   

12.
<正>2014~2015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平潭西北面的老牛礁海域调查时,确认一处明代沉船遗址。沉船遗址位于老牛礁东南面,高平潮水深约14米。底质为泥质海床,较平坦。该沉船遗址曾遭不法分子多次盗捞,遗址表面还可见到因盗掘留下的大坑。大量遗物散落于海床表面,面积约200平方米。还发现部分船体残骸,大部分埋于海床之中,仅局部露出海床,部分船板上还可见厚约1厘米的黑色木炭,初步推断该船在沉没前曾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7月,对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发现的船体纵长约27米,有17道隔舱板和16个隔舱。发掘出水各类遗物1万余件,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应为漳州窑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产品,沉船所属年代与此大致相同。南澳Ⅰ号沉船的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柬埔寨是东南亚考古学的一个关键地区,而吴哥古迹又是最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百余年来吴哥古迹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古代高棉陶瓷文物,还有中国、越南、泰国及欧洲等外来陶瓷遗物,以及近年来吴哥窑业考古、南海沉船考古的新进展,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吴哥文明与古代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在"南澳Ⅰ号"沉船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出水一件表面黏附石头、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的大凝结物。本工作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该凝结物的研究、整体保护与展示,为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元代中期新安沉船出水卵白釉瓷资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知其釉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装饰工艺及纹饰来源趋于多元化,这些信息充分显示出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瓷正处于试产阶段。对比景德镇地区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安沉船出水部分卵白釉瓷为昌江河渡峰坑段至历尧村小学段窑场和景德镇老城区窑场烧造。此外,综合分析新安沉船出水瓷器品类、数量及各类瓷器面貌特征,再对比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陶瓷考古资料,可以进一步发现元代中期景德镇地区制瓷手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期。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发现的菏泽元代沉船,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目前我国出土最大、最完整的元代内河船的风采,而且还出土了包括元青花在内的近160件遗物。遗物种类之多、器型之丰富、制作之精美,是我国历次内河古船考古发掘中所罕见的,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笔者有幸参加此次发掘,现从中挑选出部分器物,做如下赏析,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当代考古和海洋打捞史上,"黑石号"沉船和"莫塞德斯"沉船都是无法和不可略去的一笔. 一、"黑石号"沉船和文物归属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唐代沉船,名为"BatuHit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船只装载着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此次打捞出水大量长沙窑瓷器、金银器和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因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20.
彭维斌  林蓁 《南方文物》2007,(3):《南方文物》-73-76,77
对古代航海船只上社会群体生活状况的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航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涵构成。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海上社会生活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近些年来,由于考古工作者对沉船的科学发掘及对生活遗迹与遗物的详细纪录,使得古代海上社会生活的研究获得越来越丰富的资料。本文以"圣·迭哥"号沉船考古发现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航海日记以及其他古代沉船的相关信息,对古代海上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复原与探讨,以期能为海上社会生活史的深入研究做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