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蒙古族在明清时期的经济,是与他们当时游牧、农耕的地域相关。这个地域,大体是太凌河及其支流牤牛河,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以及辽河中游的广袤土地。以今天的地理范围粗略划分:西至河北省承德地区所属围场、隆化、平泉三县迤东;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属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翁牛特旗、敖汉旗以南;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所属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南及辽宁省北部法库、康平、昌图、铁岭、开原等市县境内;南至长城以北今河北省宽城、青龙等县以北,辽宁省锦州市锦县、义县、北镇各县以及锦西市所属绥中、兴城以西地区;东至辽河西岸。明、清时期这片广袤地区大部分依然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宜牧宜农宜林,水运也很发达。蒙古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生活,先是牧业,后是半牧半农,最后是农业。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曾为辽宁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史研究》2021,125(3):24-36
入清后,喀喇沁蒙古黄金家族及部分乌梁海塔布囊们先编入满洲八旗。天聪九年设蒙古八旗后,又转入蒙古八旗。当时,这些喀喇沁和部分乌梁海人驻牧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和多伦县及其附近的口外游牧地(nuktere ba)。档案资料显示,从清初到晚清蒙古八旗各旗牛录所属喀喇沁、浩齐特、扎鲁特等各部不少蒙古人丁一直驻牧在口外游牧地。另外一些属于满洲旗、汉军旗以及牧群、王公等私属人丁也长期驻牧在口外游牧地。有清一代,在京蒙古八旗和游牧地蒙古八旗之间人员是可以互相流动的。  相似文献   

3.
喀左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左翼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初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的蒙古人,一部分是明末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他们主要通过联姻的形式融合到一起,沿用喀喇沁之名,后金天聪三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喀喇沁分为左翼和右翼旗,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第一任札萨克。从此这里的蒙古人结束了狩猎、游牧和战争、抢掠的生活,开始在喀左地区定居农耕至今。  相似文献   

4.
现居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来源于乌梁海蒙古部落。而乌梁海蒙古则来源于汉朝时期的匈奴。本通过清代喀喇沁左旗蒙档案,以及历史献记载,结合口碑资料,对此进行考证。从而填补了蒙古族历史源流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民族学关于民族发展演变理论提供了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5.
自察哈尔部被编入八旗系统,清廷不断增设佐领,多源部族形成的佐领导致察哈尔八旗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如喀喇沁、浩齐特等佐领。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相关档案资料考察乾隆年间居住于察哈尔八旗游牧地的八旗蒙古喀喇沁、浩齐特佐领的动向,同时对清廷为解决八旗蒙古生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6.
四 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是蒙古民族中的古老部落。关於它的族源及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不作详细考证,仅从明代土默特万户出现后的情况,略加叙述。 明代,“全蒙古”的达延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征服了土默特蒙郭勒津领主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这样,在其右翼三万户中,便有了土默特万户(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游牧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地方。达延汗的统一事业,随着他的逝世而终结,蒙古地区出现了各个封建领主割据局面。此时,土默特万户  相似文献   

7.
明中叶至清初,土默特蒙古以游牧为生,土地是有力者多占,无力者少占,其时并无书写契约的传统。乾隆八年,清廷划拨户口地,此后土默特蒙古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在朝廷西征朔漠和放垦土地的背景下,民人数量不断增加,旅蒙贸易显著发展,这使土地投资具有了可观的利润回报。民人和蒙古的土地权属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利用契约确定地权关系。官府对民人租种蒙古土地持默许态度,将契约作为断案的依据,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在蒙汉文化的接触之中,土默特蒙古受到民人地权观念的影响,学会了利用契约维护自身权益。经由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进程,土默特蒙古的生计方式从游牧为生转为吃租当差,整个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也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变成沃野千里的米粮川。  相似文献   

8.
清代,隶属于山西的蒙古地区大致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察哈尔右翼、乌兰察布盟东南部、伊克昭盟东部和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土默特旗全境。光绪末年,清政府在内蒙古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山西北部的蒙古地区因土地开垦而迅速发展起来,人口激增,逐渐形成既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市镇村落,又不同于完全游牧为生的蒙古社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独特区域——蒙垦区。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山西北部蒙垦区人口变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邢继柱 《收藏家》2012,(6):72-80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  相似文献   

10.
本依据明末汉籍、17世纪初蒙古书档案和(满老档),对16世纪末17世纪初嫩科尔沁部牧地进行考述,认为嫩科尔沁部牧地最初位于东胜边外的蛤蜊河,即今鞍山市以西、辽河下游一带,后移牧开原、铁岭西北边外的上辽河流域。1588年,由于嫩科尔沁部向西南方向的发展遭到扎鲁特等内喀尔喀诸部阻挠,以恍惚太为首的嫩科尔沁部避居开原东北千余里的混同江和嫩江汇合处。恍惚太子奥巴洪台吉所住格勒珠尔根城位于嫩江东岸,即清代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西南的柯勒吉勒格。1631年起嫩科尔沁部牧地逐渐向南迁移后,清代哲里木盟十旗游牧范围才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域的一个民族,源于辽东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慕容部首领吐谷浑从部内分离出来,迁至今内蒙阴山一带游牧.晋永嘉末乘八王之乱,吐谷浑率部又从阴山经陇山,辗转二十余年,迁到今甘肃临夏袍罕一带.之后,吐谷浑逐步征服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的羌、氐等部,到吐谷浑孙叶延时,正式建立政权.  相似文献   

12.
喀喇汗王朝是9-13世纪以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为主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高原以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西迁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葱岭西回鹘”联合葛逻禄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初以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以西)为都城。王朝鼎盛时,其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西抵阿姆河,东面包括伊犁河,南达喀什、和田。1040—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以撒玛尔罕为首都,东部以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首都。1134年,耶律大石进军中亚,进驻巴拉沙衮,喀喇汗王朝东、西两部分均成为西辽的附庸。公元1211年,东部喀喇汗王朝汗王在内乱中被杀,国土为乃蛮王子屈出律所篡夺的西辽占据。公元1212年,西部政权为花拉子模所灭。喀喇汗王朝前后存在了长达372年。对喀喇汗王朝历史化的研究一直是中亚史、新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豁罗刺思部即郭尔罗斯部,起源于额儿古捏·昆的蒙古部落.初迁根河流域,后迁至洮儿河、霍林河一带,其中一支于1195年迁至嫩江、松花江汇流处游牧.该部曾骚扰过金国边境,也曾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抗衡,后来臣服金朝,又加入了蒙古部的联盟.元代时自成部落.明朝中叶科尔沁蒙古的一支占据其地,并以郭尔罗斯之名为部号,实为同名异氏,该部遂成为科尔沁蒙古郭尔罗斯部的属部.清代该部组建了蒙古八旗中的正白旗,并与科尔沁部的郭尔罗斯人杂居共处.  相似文献   

14.
163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亡后,清朝控制了漠南蒙古地区,但是,漠北喀尔喀不顾清朝阻挠,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关系。明朝收购喀尔喀马匹,补充战马,并试图利用喀尔喀部扼止清军西进。清朝则通过军事威胁和利诱,迫使漠北喀尔喀停止与明朝贸易,转而与清朝通使贸易。清朝以土默特、喀喇沁两部的名义控制明蒙贸易市口,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需求,而且在贸易方面控制了喀尔喀。明朝则默许了清朝的间接贸易,以避免清军侵扰其北部边境。  相似文献   

15.
喇嘛教对辽宁蒙古族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境内的蒙古族历史上崇信黄教派(格鲁派)喇嘛教。喇嘛教在辽宁蒙古族地区的传播与兴盛过程,其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一是消极影响,这种影响的教训是严重的;一是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我们也必须公允地给予肯定。本文就喇嘛教对辽宁蒙古族社会影响的这两个方面予以简单评述。一辽宁境内蒙古族地区喇嘛教的开始传播,与明代蒙古族东部封建主的提倡相关。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蒙古东部封建主察哈尔部图们汗遣使请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内蒙古东部地区传扬教法。是年,索南嘉措还应东部蒙古封建主喀喇沁部昆都伦汗(白洪大)…  相似文献   

16.
今天辽宁省的西北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北方民族生息与活动地区。据《元史》记载:在十三世纪(公元1220年左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后,就定辽西一带为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封地。元王朝时,辽宁西北部分别属于辽阳行省和大宁路。  相似文献   

17.
<正> 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清代木兰围场所在地。“木兰”是满语,汉译为“哨鹿”之意,“围场”是行围打猎的地方。此地原为蒙古喀喇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巴林等地游牧之处,为迎合清政府的意愿,蒙古诸部将这块林木繁茂、水草丰美、生兽繁育万余平方公里的天然猎场献给清廷,开辟了著名的皇家狩猎名苑——木兰围场,成为清政府利用射骑传统,提高军队战斗力,震慑和联谊北方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防的重要阵地。 满族历代生息在我国的东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养成了勤劳、勇敢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蒙古语称"达兰喀喇",该山西起今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沟,东至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与察右中旗交接处的狄红岱谷,全长约213公里。清代,大青山为绥远城将军所辖归化城土默特和乌兰察布盟各旗毗连交界之地,将军驻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也坐落在大青山脚下土默特平原。嘉庆朝后期,大青山一带擅自越界等事件频繁发生,为此,清朝政府在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前、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的文明记忆羌族碉楼与村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富政 《中国文化遗产》2008,(4):M0001-M0001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兴起于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最早过着游牧兼农耕的生活。殷商时期,主要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自秦献公时始,由于同处河湟地区的秦人对羌人施以严酷的军事压力,导致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的去往青藏高原,有的则向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及大渡河、安宁河流域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