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兆敏 《史学月刊》2007,18(5):50-55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外交斗争。徐承祖作为清政府驻日本的最高代表,直接负责处理这一事件。他在处理伊始的献言,使交涉迅速走上了依托法律解决的正确轨道;“彼此抚恤、伤多恤重”方案的及时上呈,终使僵局得以化解,清政府尚能体面下台。“崎案”的结局助成了两国海军事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判定了甲午战争中日本中国一胜一败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日政治思想的反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反差P有从反差的历史中寻找。19世纪中叶,在欧风美雨的扫荡下,中日两国先后打开封闭已久的国门,被强行拖入西方体系。然而,在这相同的历史遭遇中,却孽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一开国后、中国在“华夷之防”的战争硝烟里,一步步沉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并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日本则在“文明开化”的和平建设环境中,一步步济于强国之列,并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那么.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缘何而生呢?多少年来.人们虽然一直苦苦探索.但因其思维触角主要是在19世纪内“划弧”,在“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  相似文献   

3.
《魏书·倭人传》“住七八十年”解──“倭国乱”之年代考述李纯蛟据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记载,当中国汉朝时,在今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日本古史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甲午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引用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上的记载:“志超方以成欢之役杀敌过当,并沿途叠败倭兵铺张电鸿章入告,……获嘉奖,……未几复拜总统诸军之命。”到平壤后,“弥庸懦,无布置,识者忧之”。决战前夕,“志超将冒围北归,宝贵不从,宝贵虑志超遁去,以亲兵守之”。等到左宝贵战死,叶志超果然率军逃离平壤。从而把叶志超描写成一个饰胜临敌脱逃的猥琐人物,认为他要承担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日本两个隔海相望的邻国,经过了唐宋友好往来的年月,又历经明代因“倭患”和朝鲜战争引起的抗争时期,入清以后两国的官方关系却出现了冷漠而隔阂的状态。一六三九年,日本德川幕府宣布实行锁  相似文献   

6.
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清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清算宓汝成在近代中国战争赔款史上,庚子赔款(以下或简称“庚款”)是空前绝后的一笔。这既是指赔了这笔之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更在于它的数额之巨,超过其前因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和甲午战争而迭被勒赔之数,且超过这三役赔...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政治极端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明王朝的统治已步入了日薄西山的黄昏。当明王朝被推翻后,大清、大顺以武力对阵,中原逐鹿,谁能取胜呢?古人云:“兵欲胜敌,谋贵素定,而战胜可必”。①本文通过清顺战争,考察两军统帅多尔衮和李自成各自的谋略,集中表现在战略的制定及策略的应用两方面,从而析出清胜顺败的战争哲理。一、闯王灭明和关城之战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以破竹之势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当时大顺占有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广大地区,拥有五…  相似文献   

8.
“天下”原指中国领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肇端於五胡建国华北,逐渐形成了将四夷也包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意识。这种新天下意识随着当时规模巨大的人口移动,被传播到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等国,并影响到古代朝鲜、日本的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动向中,倭国王从倭王武时代既向中国皇帝称臣,同时又自称“治天下”之王,到隋炀帝时代倭王自称“天子”,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下”意识。伴随着新天下意识在东亚的形成和传播,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最终被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所取代,东亚各地区也进入新的中华、天下纷然丛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一纸《马关条约》,其中的一款,将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自后,宝岛与祖国分离,在中国版图上“失踪”了整整半个世纪!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马关之耻终于洗雪。本文回顾叙述的,正是这痛快人心、令人扬眉吐气的台湾光复经过。国民政府公告收回台湾立场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后,清廷也好,历届民国政府也好,均因国敝民穷兵弱而莫敢言收回台湾。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军兴,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民政府,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之…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这两次战争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大事,都值得纪念和反思。从1894年到1945年的五十年中,发生过日本侵略中国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的结果,日本胜利,中国失败;第二次战争的结果,中国胜利,日本失败。可见历史变化之快,时势变迁之大。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两次中日战争的风云早已消散了,然而作为历史的记录和历史的教训;,却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人们常说“往事不堪回首”,不过又有许多“往事”又…  相似文献   

11.
110多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的完败告终,有人认为清军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也有人认为是败在清军训练弛懈、指挥无方上,等等。其实,回眸再看,当时清军的全线崩溃以及战争的最终失败,与清政府正式宣战前,因外交幻想而陷入“外交陷阱”有极大关联。  相似文献   

12.
大连军民的抗日斗争·大连杨惠萍,郑学成,关捷1994年8月30—31日,辽宁省和大连市30多位学者,在甲午战争重要战场旅顺召开了“大连市甲午战争百年祭学术讨论会”。与会者围绕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政治、甲午之战中中国英烈与晚清士人的觉醒、甲午战争期间大连...  相似文献   

13.
1994年7月13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29个学术研究单位,六十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就发生在100年前的这场战争及其影响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而又热烈的讨论。兹将与会者发言整理如下:一、甲午战争及中国失败原因问题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而告终。中国为什么失败,其原因何在?与会者一致认为清统治者的腐败和战争策略的失误是其根本原因。李佩(中华…  相似文献   

14.
萨尔济之战是明清之际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于当时的辽东形势以致后来长时期的明金(清)对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不少史家皆对之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其中的朝鲜参战却未予充分注意,致使有关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十四世纪末李氏朝鲜政权建立之后,即和明朝政权保持着宗主、藩属关系。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两国使节频繁往来,络绎不绝。尤其是朝鲜王辰倭乱期间,明朝政权出兵援朝抗倭,使得两国关系十分密切。李氏朝鲜政权一有机会就向明朝政府表示自己的“事大之诚”,而明朝政府也将朝鲜现为藩属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过去120多年了,但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存在种种影响因素。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此需要我们了解甲午战争究竟如何影响了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和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至今还存在哪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以便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6.
倭人,王沈《魏书》与《后汉书·鲜卑传》都有记载.《后汉书·鲜卑传》;鲜卑“种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檀石槐乃自徇行,见乌侯秦水广从数百里,水停不留,其中有鱼,不能得之。闻倭人善网捕,于是东击倭人国,得千余家,徙置秦水上,令捕渔以助粮食。”王沈《魏书》同,但称“汗人”。马长寿先生认为,倭人即今日之“倭奴”,古代东海岸当有此族。从东汉东北民族分布看,倭人是否指今日之“倭  相似文献   

17.
南展 《湖南文史》2014,(4):5-12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7—1895.4)是一场国运之战。拥有当时世界领先水平铁甲舰队的“天朝上国”,自认“倭不度德量力”“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却不想,反被对方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打败。正如学者郝瑞庭所说:“中国,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战争,也输掉了国运,输掉了希望,输掉了本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世纪。”时光流逝120年,今天我们来反思战败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落后就要挨打”可以概括的。归根结底,专制体制的痼疾,洋务改革的失败以及清政府的昏聩腐败,才是导致战败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8.
明代许仪后、郭国安等忠君报国活动事迹考管宁明万历中,日本丰臣秀吉欲假道朝鲜入寇中华。中朝军民联手抗倭,历时七年,史称“王辰战争”。时有江西医者许仪后,流寓日本萨摩国,与郭国安携力,侦备倭情,遣朱均旺越海密报朝廷知道。仪后密报倭情,事发被捕,得人所救,...  相似文献   

19.
姜秀峰 《沧桑》2010,(1):111-11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