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新  齐涛 《民俗研究》2012,(5):23-32
魏晋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这一时期,随着墓祀的衰歇,祭祖之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所设定的庙祭与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发的佛教式祭祖。在此后的发展中,庙祭与家祭汇合,演化为宗祠祭祖;寒食扫墓与佛教式祭祖继续流行。这一演化过程的总趋势就是祭祖的官方色彩不断减弱,民间色彩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祭神农氏活动,大都在春节期间的正月里进行,也沿袭了社日祭祀习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民间常把春分当做社日。祭杜活动以祭土地神为先,祭五谷神次之。这也体现了一种理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资源,没有土地,神农氏及其后人又从那儿种得五谷?因果关系,也融入了社祭礼仪中.祭社与祭神农,都是对农耕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武夷山村野民间祭社稷,还保留着吃社饭、演社戏、玩社火的遗风。  相似文献   

3.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极为普遍的宗教现象,是常规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一般会以"尸"为"像",即以活人来扮演祖先并接受祭拜。因此,"扮演"是"尸祭"的核心特点。本文通过对《仪礼》中《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徹》中祭祖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尸祭"仪式的"演出"过程,俨然就是一场"祭祀仪式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8,(2):128-133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祖时间可以分为清明会、冬至会,或统称为祭会。宗族利用祭祖对族人开展教育。祠堂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管理族人的地方,祠堂的维护也是宗族的重要事务。晚清时期的宗族活动显示出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祚来 《神州》2010,(8):25-27
人们为什么会关注韩国文化呢?或者说,韩国文化在中国为什么会成为文化时尚之流?而当韩国某些个人或媒体动辄扬言,孔子是韩国人,中医甚至活字印刷源于韩国,总会在中国掀起一阵波澜,弄得网络论坛里纷纷扬扬。这时就不是韩国泡菜的辛辣味,而是弥漫着火药味了。  相似文献   

6.
胡艳平 《沧桑》2012,(1):80-81
我国的祭祖文化源源流长。本文在对各个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形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祭祖"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通过探究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孝道文化相联系,进一步指出祭祖文化现象的合理内核。祭祖文化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的确定 ,是进一步研究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内容、祖先崇拜、商周制度及思想演变进程等问题的基础。传统上以所谓祭名划分商代祭祖仪式类型的方法有较多缺陷 ,需要反思和检讨。以祭祀动机为标准将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分为有具体目的和无具体目的之祭祖仪式两大类 ,则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包含的具体目的多为禳祓和祈请。王宾卜辞和祭卜辞反映的简单制度化的祭祖仪式 ,以及严格制度化的周祭则不包含此类具体目的。对不同类型祭祖仪式在时间上的分布进行考察 ,将有助于认识商周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9.
刘青海 《中华遗产》2007,(8):138-147
和中国一样,端午节是韩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过和国人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不同,江陵端午祭是由代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巫俗、儒教、道教等相结合的一系列祝祭活动。由于保存了大量传统民俗,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以祈福为目的的祭祀和表演,无论是歌舞还是戏剧,都充满世俗的喜乐气息,成为我们了解韩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轩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另一则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毫无疑问,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不过众所周知,关于黄帝时代的历史,其实是遥不可考的上古“神话史”,而且神话中记载最后黄帝亦是乘龙上天,成了神…  相似文献   

11.
和中国一样,端午节是韩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过和国人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不同,江陵端午祭是由代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巫俗、儒教、道教等相结合的一系列祝祭活动。由于保存了大量传统民俗,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以祈福为目的的祭祀和表演,无论是歌舞还是戏剧,都充满世俗的喜乐气息,成为我们了解韩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中华遗产》2008,(9):10-10
一个伟大的都市 不完全看它接待了多少高贵的客人,还要看它接待了多少精神流浪者,而且让他们在那儿可以和平共处,这非常了不得,长安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华文化的文化模式。著名作家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名城长安的文化格局造就了中国人的宽容心态,尽管有的时候也极端,但是这个长安的心态用一种非常复杂的隔代遗传的方式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总体上说起来比较大气。  相似文献   

13.
许承宁 《神州》2010,(9):29-31
在中国的文化里,识文断字被认为是文化人的一个标志,我们也曾以识字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电脑的迅速普及,传统的汉字书写被电脑录入所取代。如今,人们经常陷于"提笔忘字"的尴尬中。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一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汉字不仅仅是用来交流沟通的,它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活动,没有任何其它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张文翰 《神州》2013,(23):45-46,48
为了更加丰富比较书法文化知识,通过对《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之间平行或交叉的比较,重在浅析三者之间的载体:文学人生中渗透着“至痛、至哀、至闷”的文字情感。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三者文学文化的内涵,解读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庹修明 《东南文化》2000,(4):115-120
傩和傩祭,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傩、傩舞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文字形成前的母系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丰富比较书法文化知识,通过对《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之间平行或交叉的比较,重在浅析三者之间的载体:文学人生中渗透着“至痛、至哀、至闷”的文字情感.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三者文学文化的内涵,解读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中国人的普遍着装上,不仅可以窥视出中国的基本国 情,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般心态。细细想来,这话说得是有道理,人的着装既然是 人类的一种服饰文化现象,那么这种文化现象是不能不受制于当时的国情,以及在这种 特定的国情环境里所生活的人们的必然的一种心态表现。  相似文献   

18.
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意识。人类先民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相信万物皆有灵魂,灵魂依附于肉体或其他形体,而一旦人或其他物体死亡,灵魂就会脱离其依附体而成为无形的独立存在,并具有超人的力量,可以降灾或施福。这就是鬼魂。因此,古人对鬼魂是有着虔诚的敬畏之心的,并因之而有各种禁忌或取媚仪式。《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日折;人死日鬼。”中国古代无以数计的祭祖等巫文化活动,表明了对鬼魂“存在”的虔诚信仰。鬼魂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盘桓了几千年,直至今日,尽管科学文化已经高度进步,但由于  相似文献   

19.
杨俊  谢志强 《旅游》2007,(10):78-83
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区,这种相续了千年的古老仪式有不同的叫法,但不论是“吃牯节”、“鼓社祭”、“剽牛帝”等,均是苗族“江略”(一种鼓社联盟的血缘氏族)为单位,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重大祭祖活动,其中伴有“喊祖先”、“旋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序。极为神秘且带有血腥味的砍牯牛,为的是让牛的魂灵与魂归东方的先祖为件,而祭鼓,则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拜。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魂魄。因此,砍牛、祭鼓是最为隆重神圣的民族大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视线里,有一种东西五彩姿纷…… 什么是文化?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具有传承性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渗透进人类生活,叫我们又可以说,文化也许就是生活本身吧?但是,生存在上述“结果”中的人却未必能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