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的刑法原则,对古代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两千多年的影响,但若完全以封建糟粕而加以抛弃,却有重新陷入空洞的教条主义。笔者以为“亲亲相隐”制度本身其具有其存在并产生影响的价值,对我国的现代法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加以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2.
薛丽珍 《沧桑》2008,(4):78-79
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本文分析舜"窃负而逃"的法律价值,阐明了其对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志涌 《沧桑》2009,(2):82-83,85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合理性基础是人性的根本需求。当行为人面临道德义务租法律义务冲突时,法律是不能强人所难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论述重构亲亲相隐制度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14,(9):94-94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  相似文献   

5.
"亲亲相隐"原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特殊性在于要求亲人之间对犯罪行为的隐瞒,这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思想。这个原则依托儒家的忠孝思想产生发展,在中国中央集权社会中得以巩固,但由于它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执行,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本文是一篇研究综述,旨在理清这种中国古代特殊法律制度的研究历史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  相似文献   

7.
考察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将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分为五个方面:(1)基于生物学特征之身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和疾病;另一类是妇女和孕妇。(2)基于职务、职业之身份。(3)亲属身份。具体包括亲属相犯、亲亲相隐、族诛与缘坐、亲属相奸等方面。(4)社会等级身份。具体包括等级特权和良贱相犯。(5)共同犯罪中的身份。其中,唐律的有关规定最为细致、完备。  相似文献   

8.
从《孟子尽心上》第三十五章解读“亲亲相隐不为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亲亲相隐不为罪是我国封建社会刑法中关于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法律原则。这一刑罚原则自我国春秋时期确立以来,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刑律中均有所体现。亲亲相隐不为罪有利于维系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正常发展,并在协调人际关系、梳理人伦道德,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叶公的论辩应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考证论辩发生的时空及楚国传统的军事战略,得知叶公屯戍时主要面临蔡国遗民的治理问题。春秋后期楚国迫切需要通过县制对占领区进行集权式管辖,而这则与原有封建制赋予族群自治权发生矛盾,"亲亲相隐"就是两种体制在司法领域对峙的集中凸显。  相似文献   

10.
张文胜 《安徽史学》2010,(6):121-124
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开明的时期,成于其间的<唐律>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堪称我国古代法律的典范,是中华法系中最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而作为<唐律>重要内容之一的婚姻法律制度,则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秉承了西汉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宗法思想和礼法结合的立法经验,严格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和家族利益,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另一方面,因受各民族大融合和五胡文化及婚俗的影响,又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闪现出对人性的关注,令后世各朝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11.
<正>如实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彰显道义则是其一贯理念,"求真"与"求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二重属性。以往论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阐述较多,而对于"求道"理念则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加以否定。本文试对中国古代史学"求道"理念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根源作出论述,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评述。所谓"求道",即是追求历史编纂的道义原则。与"求真"之追求客观事实之真不同,"求道"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化确实类型芜杂而博大精深。如果从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看,众多典籍都属于相似内容而可以向此四类靠拢。既然有此目标,则相应有"修齐治平"之道,无非包括两种类型:指导型和警戒型,借以告诉士人所谓通途与沟壑,进而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耻感教育正属于警戒型的一种,并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耻感文化。本文仅试图通过分析先秦典籍的相关文本,对古代耻感文化的几种类型加以浅要探讨,以期对古代耻感文化有更深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3.
春秋公羊学派对夷夏关系问题持"夷"与"夏"可以互变、二者同样可以进化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各民族间交流和统一不断发展的趋势,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因而成为古代儒家学者民族观的精华,具有宝贵的价值.这种开放、进步的夷夏观导源于孔子,发端于<春秋公羊传>,西汉董仲舒加以发展,至东汉末何休形成"据乱--升平--太平"的"三世说"思想体系,相信"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各民族间和好统一局面必将到来.至近代,龚自珍、魏源、梁启超等学者相继加以演绎,因而对近代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典,在历史上对民间百姓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祭祖就是其中之一。考释《易经》卦爻辞中有关祭祀的"诚"、"礼"和"立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祭祖文化和祭祖活动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蝉,俗称"知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但是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它却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古代有大量吟咏蝉的诗篇。西晋文学家陆云在《寒蝉赋·序》中对蝉有如下的赞美:"夫头上有蕤,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因此,古人用美玉来雕琢玉蝉,寓意着品德高洁,象征着复活与永生。玉蝉是中国古代玉器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16.
吉语花钱是我国古代钱币中的一种特殊品类,它具体形象地记录了古代的乡风国情和民俗习惯。其种类很多,有的以吉祥含义为主题,与富贵、幸福等内容相联系,如"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福寿双全"、"福寿无边"、"五福捧寿"、"福  相似文献   

17.
《萤窗异草》之成书年代及作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松 《文献》2000,(3):283-286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署名"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是一部学步《聊斋志异》而深得其堂奥的文言小说集,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价值.全书三编十二卷,共收文言短篇小说一百三十八篇,题材亦与《聊斋志异》相仿佛.  相似文献   

18.
张娜  范文静 《黑龙江史志》2011,(21):16-16,37
神秘数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文化,是指某些除具有运算功能之外,还有些特殊甚至是神秘内涵的数字。本文列举了主要的神秘数字,并对其神秘性的形成加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文圣 《神州》2013,(10):16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经典古籍,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更是一座语言宝库,其中不乏关于修辞学的珍贵材料。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于古代汉语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辞立其诚",是修辞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还提出了"正名"思想,、"文"与"质"相统一的思想,都是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受"修辞立其诚"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辞原则表现为得大方体性,即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行为要注意环境、对象、态度、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地名考释,对于研读古代文献、了解历史、考察出土文物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古代小说中"欧阳火"之"欧阳"、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金银器铭文之"力士",之所以迄今众说纷纭,未得确解,其原因是不明"欧阳"、"力士"均为古代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