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欧贸易的中心及货物集散地。  相似文献   

2.
中亚及哈萨克斯坦的中国边疆研究К·Ш·哈菲佐娃著阿拉腾奥其尔译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汉学是一门崭新的、年轻的学科。专门治清史的专家还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汉学中历史领域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汉文文献资料研究中亚诸民族的历史;2.研究中亚国...  相似文献   

3.
关于英俄争夺西藏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俄两大殖民帝国,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在中亚互争雄长、在中国南北对峙的劲敌。1907年两国就彼此在长江流域和“长城以北”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双方在中国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两国在中亚的对抗以妥协告终。二十世纪初英俄在中国西藏的角逐,便是双方在中亚长期争斗的余波,也是两国为分割在华势力范围而较量的最后一幕。  相似文献   

4.
历史进行时     
<正>2009/12.11-2010/1.8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管道全长1833公里,是迄今全球规划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又是一项世界第一,绝对大手笔。  相似文献   

5.
程艺  刘慧  宋涛  张芳芳 《人文地理》2022,37(2):67-76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GDELT新闻媒体数据库,构建了事件影响度和双边关系度,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冲突关系演变,采用时空热点分析识别了中国在中亚城市尺度的合作、冲突热点模式。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日趋紧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趋势显著上升,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战略要地、重要能源基地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地区和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形成集中连片的合作区域。冲突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和战略要地,与合作区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但影响力显著低于合作事件。③中国在中亚城市的影响力以合作关系占主导,冲突关系大于合作关系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64%的中亚城市为低合作—低冲突状态,中亚国家首都、阿拉木图、安集延属于显著的高合作—高冲突城市。④时间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热点以持续型为主,冲突热点以振荡型为主,哈萨克斯坦纳伦市、阿特劳州为新增冲突热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上海召开中亚问题小型研讨会崔志鹰中亚一些国家原属前苏联范畴,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相继独立。当前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如何?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怎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在中亚地区有何新发展?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围绕这些问题,上海社科院欧亚所中...  相似文献   

7.
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来的人类头盖骨显示,早在殷商时期,即存在中原人与中亚人及欧洲人的往来.欧洲人和中亚人的到来被有的学者认为参与了中国政体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上,撒马尔罕是中亚地区的文化中心,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处于中国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描述亚历山大远征中亚的著作中,首次提到过撒马尔罕。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家如阿里安(Arrian)、科文特(Quint Kursiy)、普鲁高尔赫(Plitarch)、  相似文献   

9.
中亚细密画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遗产。中亚之域地缘位置独特、众多族群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汇。这里既是人类社会诸多文化现象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成果的荟萃处和交流中心。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带来了诸多文化,在广袤的中亚大地上碰撞、渗透和传播。中亚细密画在本土发展进程中,吸纳、融合了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等元素,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结晶,不仅体现工匠、艺人精湛的技艺,而且彰显了各时代中亚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交往与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中亚读城     
正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踏过辽阔的中亚草原,那曾经一串串如珍珠般辉煌的城市,顿时在12世纪的那个节点上凝固成了一座座荒芜的土堆。对于中亚古城的理解,我以往总是难免陷入典型的中原城池的思路中。中国古代自强秦以来,城池的建筑与树立总是同"京—郡—县"这样完全垂直的行政架构相联系,几千年来概莫能外。而在古代中亚地区,尤其是12世纪之前的中亚腹地,城的建筑与树立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中亚地区不但是以古代斯基太人为代表的游  相似文献   

11.
东干人于19世纪中叶迁居到中亚地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时至今日,东干人使用的东干语中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说法,东干文化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多相似性。本文结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和对东干族留学生的深入采访,对临夏"花儿"文化与东干族"少年"文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传入路线亦有陆上及海上两说。事实上,佛教是逐渐地而且是从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来的。在北方,由印度经中亚,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在南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广州、交州等地,再进入中国内地。传入时间大致为两汉之际。而且无论以何种方式传入,都与中国同当时的印度与中亚等地的商业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德米西等人的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可以肯定黑死病自亚而欧的传播趋向。但在黑死病的发源地问题上,学者们颇有争论,特别是中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黑死病源于中国的论断很可能是个谣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中亚地区自东而西连绵不绝的分布,使我们目前很难断定到底哪一处是瘟疫的发源地;而只有在断定了瘟疫在中亚各地爆发的时间次序,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证其准确的发源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亚都是黑死病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中国主要有四次大规模的中亚科学考察,即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1927年5月—1935年5月)、中法科学考察团(1931年5月—1932年3月)、美国中亚科学考察团(1930年5月—10月)、斯坦因第四次中亚考察(1930年8月—...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正麝香之路:7—10世纪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沈琛在《中国藏学》2020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  相似文献   

16.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为中亚五国之一。它东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北与乌兹别克斯坦为邻,南面与阿富汗相接,东邻中国,是个内陆国家。面积14.31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领土是山地,约忱的山地在海拔3000米以上,因此有“山地之国”之称。  相似文献   

17.
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西北边疆民族学术研讨会既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2002年3月24-2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四川、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江苏、陕西等8个省市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8.
一、陈诚和中亚在中亚,明朝所面临的是形形色色的种族、宗教和语言集团。虽然明朝特别关注的是西北边陲一带的绿洲和城镇(哈密、吐鲁番等),但它同时也寻求同遥远的中亚诸帝国保持和谐的关系。明朝第一位皇帝面临的是中亚最强大的统治者帖木儿(通常称之为帖木兰〔TaMerlane〕),虽然他一生都没有觉察到这一事实。这位中国皇帝在接待了从帖木儿首府撒马尔罕派出的几个商业使团之后,于1395年也相应向帖木儿派出了官方使团,为首者是给  相似文献   

19.
巴基斯坦硬币通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良 《新疆钱币》2007,(2):42-46,49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东接印度,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南濒阿拉伯海,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出海的捷径。当年佛教正是从这里开始,经阿富汗到中亚,然后传到中国的。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有旁遮普族,其次为信德族、帕坦族和俾路支族等。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2014,(18):I0001-I0006
<正>2014年7月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开幕。此次对话会分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地方领导人对话会"主题论坛和"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务实对话会"专题论坛两部分。对话会围绕"亲诚惠容、务实合作"的主题,就如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科技、能源、工农业、金融、交通、环保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展开研讨交流。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各领域合作以及友好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全国友协会长李小林、塔吉克斯坦前议长海鲁洛耶夫和上合组织秘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